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經濟學術語,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紅利」在很多情況下和「債務」是相對應的。2013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里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這意味着人口紅利趨於消失,導致未來中國經濟要過一個「減速關」。
李克強總理2018年10月24日應邀在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經濟形勢報告時說,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使廣大勞動者的素質持續提升,技能水平不斷提高。「人口紅利」加速向「人才紅利」轉變,這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底氣」。[1]
目錄
社會影響
中國近幾十年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奇蹟」。在探討中國為什麼能夠創造經濟增長「奇蹟」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人口紅利」的影響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人口紅利」也因此和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景聯繫在了一起。
中國在1965~1970年間「人口紅利」已顯現,並且創造積累了國民經濟基礎。2000年以後更多地感受到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城鎮失業嚴重困擾着經濟的增長。10年間,切實感受到「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影響
「人口紅利」不意味着經濟必然增長,但經濟增長一旦步入快車道,則「人口紅利」勢必會成為經濟增長的有力助推劑。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優勢已經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但由此也引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當「人口紅利」期結束的時候,我國經濟還能增長多久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弄清楚「人口紅利」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簡單來說,「人口紅利」或者說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對生產領域的影響,二是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
「人口紅利」對生產領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勞動供給上。從勞動供給來看,我國目前仍然處於勞動年齡人口最豐富的時期,但隨着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勞動年齡人口大約會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長。一般來說,當一個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停止後,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到來。但城鄉二元結構使得中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數量龐大的農村人口仍然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城鎮提供勞動力資源。中國正處於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之中,如果按城鎮人口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的速度計算,則城鎮每年會新增1500萬左右的勞動年齡人口。設想中國步入比較發達的階段時大多數人口如70%的人會選擇居住在城鎮,則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還會持續2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在可見的將來,我國似乎仍然擁有比較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從勞動力供給來看,「人口紅利」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從「人口紅利」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來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停止或者說老齡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時期內並不必然帶來儲蓄率的下降,相反還有可能使儲蓄率進一步上升。在老齡化的初期階段,新進入老齡階段的人往往都有較高的儲蓄率和儲蓄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齡化的初期階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紅利」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年齡人口豐富的「人口紅利」期結束並非「人口紅利」的真正結束,只要能夠發揮好儲蓄的資金效率,讓資本得到合理的回報,則第二次「人口紅利」仍有可能為經濟增長繼續注入「活力」。
綜上所述,無論從生產還是從消費和儲蓄來看,「人口紅利」都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利好因素。我國經濟目前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同時也是「人口紅利」回報最豐厚的時期。從今後20~30年左右的時間來看,我們不僅沒有理由懷疑我國的經濟增長會失去動力,相反,經濟增長將會更加強勁。
世界銀行《2007年世界發展報告》報告會上說,中國的青年人口在1978年左右達到頂峰。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這種贍養率下降的窗口可以保持大約40年,取決於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然後會重新關閉。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仍然處在這個窗口裡。這一窗口在中國和泰國將於10年內關閉,在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關閉。
根據一些中國機構的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27%得益於「人口紅利」,與此前「人口紅利」對日本、新加坡等國經濟騰飛的貢獻率基本相當。
應對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這意味着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我們應當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夠準備。
「判斷一國是否擁有人口紅利,要看兩個指標,一是勞動年齡人口,一是將勞動年齡人口作為分母、其他年齡組如年幼、年老者作為分子得到的人口撫養比。」蔡昉說,如果勞動年齡人口增長、人口撫養比下降,就會帶來人口紅利,反之就沒有人口紅利。
過去相當長時間裡,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人口撫養比一升一降,生之者眾,食之者寡,我們得到了人口紅利。「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逐漸減少,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認為,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與此同時,人口撫養比相應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眾,中國的人口紅利將趨於消失。」蔡昉坦言。
「人口紅利趨於消失,導致未來中國經濟要過一個『減速關』。對此,我們必須正視趨勢、坦然接受、積極應對。」蔡昉說,「應對之策,可以分為不該做的和應該做的兩塊。」
不該做的,就是不甘心經濟減速,企圖用過度擴張投資、增加需求的方式人為把經濟增速拉上去。「今後,一些人或許會提出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等等。這些有駕輕就熟的手段、有實施的抓手,而且過去幹得也很成功。」
面對人口紅利趨於消失,應該做的,就是科學地提高潛在增長率。「潛在增長率不能超越,但可以提高。」蔡昉說,勞動力投入方面還能挖潛,比如,今後勞動力數量雖然減少了,但勞動參與率可以提高。「1.6億進城農民工沒有城市戶口,從而沒有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他們通常40歲左右就退休回鄉了。如果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民工就能幹到60歲。這樣一來,勞動參與率增加了,潛在增長率也能因此提高。」
生產率進步方面也有空間。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無效率的「殭屍企業」淘汰退出,有效率的企業能得到更多資源發展壯大,導致整體經濟的生產率提高。美國的研究表明,這種「創造性破壞」所帶來的生產率進步,約占全部生產率進步的30%—50%。「如果能通過改革打破壟斷、扶持中小企業,讓企業平等競爭、優勝劣汰,也可以提高潛在增長率。」
人口紅利趨於消失,計劃生育政策是否該因此調整?蔡昉認為,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即使人們還願意生,要「長成」勞動年齡人口也得15年或者更久,難以改變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趨勢。「不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期待,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應該研究適當調整人口政策。我個人認為,目前的政策底線應當是放開二胎。」蔡昉說。
視頻
人口紅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林毅夫:中國人口紅利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觀察者網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