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臟
人工心臟為醫學界一種植入式機械裝置,用於替代正常心臟喪失自體功能作用之替代性輔助裝置,如因心肌梗塞、心肌病、重度先天性心臟病等所導致心臟泵血功能減弱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人工心臟的結構主要由醫用高分子材料和鈦合金製成。 它主要使用外部電源系統將血液從心臟抽出和回流。[1] 連接人工心臟的人工隔膜利用氣壓原理輸出和輸入血液。 連接心室、心尖和昇主動脈的兩條筦道也有一塊人工瓣膜,在血液輸出後自動關閉,以形成正常的血液迴圈系統。
人工心臟在臨床上可分為「全人工心臟」及「人工心室輔助器」兩大類:
一、全人工心臟是一種植入體內,可完全替代正常心臟血液循環系統的植入式機械裝置,依運作方式,又可分為氣動式及電動液壓式兩種:
1.氣動式全人工心臟:屬第一代人工心臟產品,主要是利用體外控制系統來壓縮空氣,將氣源導入人工心臟的左心室與右心室球囊薄膜內,以產生推動血液流動之幫浦作用。氣動式全人工心臟因體外驅動控制器龐大,較易產生傷口感染,僅能短期使用作為心臟移植前架橋之用。
2.電動液壓式全人工心臟:屬於第二代人工心臟產品,主要是在人工心臟的本體上加覆囊袋,將矽膠油注入原蛋形內膜,並埋入電動液壓寰,當心臟舒張時,電動液壓案將矽膠油經步進,馬達的換向機構從內膜導入囊袋,間接推動心房內的血液得以輸入至人工心臟血室,收縮時藉由步進馬達換相機構的切換,液壓表將矽膠油由囊包充入內膜,以推動血液由血室輸出至動脈。
二、人工心室輔助器則是協助血液循環,其中亦分為左心室輔助器及雙心室輔助器。
人工心臟始於1957年,是由美國克里夫蘭醫院的Willem J. Kolff及Akutsn所創造,該人工心臟為聚氯乙烯製成,利用空氣幫浦所控制,幫助狗多延續一個半小時的生命,此創舉正式開啟了全球人工心臟之研究。1964年,美國前總統詹森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成立了人工心臟計劃。直到1969年,德州休士頓心臟研究所的Denton A. Cooley將人工心臟首次植入到患者人體內,以作為該名患者在等待心臟移植手術前的暫時性使用,首例的人工心臟人體移植,維持患者長達約64小時生命。
2001年美國幾家醫院的醫師為一個由塑膠、鈦製成的AbioCor人工心臟進行臨床試驗,該人工心臟約葡萄柚大小,是由美國Abiomed公司所研發,為第一個完全植入式人工心臟裝置。
2014年法國醫材公司Carmat進行第二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該人工心臟設計為長期植入式人工心臟,使用年限約五年,重量約計900公克,為正常心臟三倍重,為聚氨酯高分子材料所製成,心臟內部及血液接觸面部份採用牛心臟組織,減少塑料導致血塊產生的發生性,其心臟之運作則由外部可穿戴式的鋰電池供電,內部並搭載監控血液流動等功能之感測器。產品若順利完成20例人體試驗,預計將於2015年正式上市。
長期使用左心室輔助裝置的患者重新獲得生活的樂趣
心力衰竭聽起來很可怕,但從廣義上講,只要心臟功能不足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就可以稱為心力衰竭。 患者在最初階段通常會出現“疲勞、喘息、腫脹”等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他們逐漸無法依靠藥物來挽救日益虛弱的心臟,因此他們需要進行心臟移植或安裝長期左心室輔助裝置,這通常被稱為人工心臟。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移植與人工心臟中心主任張效煌說,曾經有一比特患者徐患有廣泛性心肌疾病,即肌無力型心力衰竭。 他30多歲時開始使用藥物管制。 在服用該藥物8年或9年後,他的病情突然惡化,因此他無法再四處旅行,甚至無法工作。 之後,他决定植入一個長期的心室輔助裝置。
徐先生不僅術後預後良好,因為只要隨身攜帶電池,長期使用的左心室輔助裝置具有高度方便的特點。 他甚至買了一輛沙灘SUV,這輛SUV在他的農場上通常運行平穩。 現在,他經常陪妻子去旅行和爬山,享受失去已久的休閒生活。 張主任高興地說,看到患者恢復良好的生活質量是全體醫務工作者的目標。
無法換心? 嚴重心衰竭患者有新選擇
因心臟移植針對65歲以上患者有不少限制,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出現後,提供65歲以上已無法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族群,一項新治療選擇。
張效煌主任說明,傳統換心手術施作後,患者需服用抗排斥、抗感染等數顆藥物,可能影響患者免疫功能,造成感染風險增加,術後也有許多注意事項;而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術後僅需服用一顆抗凝血劑、一顆抗血小板藥,照護相對較簡單,因此近來成為許多人傾向的治療選項。
獲健保條件給付 左心室輔助器治療成「現在進行式」
而65歲以下患者雖然申請等待心臟移植條件較低,但因心臟捐贈者的數量有限,常有「等不到心臟」的情形,或是等到心臟但病情突然惡化,不適合施作換心手術。這幾年健保署針對65歲以下病情惡化導致無法手術的族群提供健保條件給付,協助減少患者經濟負擔。
近年來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使用普及率提升,張效煌醫師指出,國外有許多報告都顯示,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使用年限,在特定族群患者身上已逐漸超過心臟移植的效果。舉例來說,德國目前10位心臟衰竭患者中,有9位裝置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僅有一位做換心手術,因此張效煌主任也說:「人工心臟不是未來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2]
多科別合作評估 台灣心衰竭治療水準持續上升
心臟衰竭需要多科別醫師合作評估,包含心臟外科、心臟內科、心臟麻醉科、心臟復健科,還有營養師進行患者後續的照護,張效煌醫師指出,北榮團隊自民國85年施作亞洲及台灣第一例長效型人工心臟,至今累積許多經驗及技術,心衰竭團隊也持續與國際各大醫院及心臟中心交流,提升治療水準,期許未來能提供高科技治療給所有有需要的患者。
目录
影片
【張效煌醫師】人工心臟不是未來趨勢 而是現在進行式|健康醫療網
參考資料
- ↑ 人工心臟03.02.2016 MoneyDj理財網
- ↑ 人工心臟不是未來趨勢 而是現在進行式12.21.2021 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