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人格障礙就是指是一種持久和牢固的適應不良行為的模式,在人格的發展和結構上明顯偏離正常,以致不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明顯影響患者的社交和職業功能。人格障礙有這麼幾種: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社交紊亂型人格障礙、情感不穩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焦慮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還有其他型人格障礙。

目錄

病因

從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礙往往由以下因素綜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學因素

2.心理發育影響

3.不良社會環境影響 社會上的不良風氣

目前認為,人格障礙與神經症間關係雖然密切,即人格障礙有助於神經症的發生,神經症也有助於人格障礙的形成,而且二者共患的機會較高,但在本質上二者屬於不同的疾病範疇。

臨床表現

1.共同臨床特徵 人格障礙的特徵,國內資料將其歸納為:

(1)早年開始,一般在青春期開始,男性可以更早表現。

(2)嚴重的人格缺陷,人格嚴重偏離正常,不協調,且性格的某些特徵過分發展。

(3)人格偏離的牢固性一旦形成後不改變,矯正困難,預後不良,但到40~50歲以後可漸趨緩解。

(4)對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從過去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

(5)行為的目的和動機不明確,行為大多受情感衝動,偶然動機所驅使,缺乏目的性,計劃性和完整性。

(6)適應不良,自己感到痛苦又貽害於周圍。

臨床分型

(1)偏執型人格障礙[1]:偏執型人格是以明顯的猜疑或偏執為主要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多見於男性

(2)分裂樣人格障礙[2]:分裂樣人格障礙(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稱關閉型人格(shut-in personality,Hoth,1913)或內向性(autism,Bleuler E,1950),一般在童年早期開始長期存在

(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障礙中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多見於男性,此類人人格障礙的特徵是高度的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等,然而這些均屬相對的。

(4)衝動型人格障礙:又稱為攻擊性人格障礙,ICD-10將情緒不穩定型人格障礙分為衝動型和邊緣型,此二型均以衝動性及缺乏自我控制為突出表現

(5)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稱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attention-seeking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癔症型人格障礙(hysteric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以高度情感性和以誇張的行為吸引注意為主要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一般認為女性較為多見

診斷

CCMD-3的相關討論:人格障礙包括各種具有臨床意義的個人習慣和行為模式,這種習慣和行為模式一般為持久性,是個人的特徵性精神活動的一種模式,這些行為模式多數在個體發育的早期階段開始出現,以後作為體質因素和社會經歷的雙重結果而成型,在關於人格障礙的診斷中應把握以下幾點:
年齡因素:因為特定的人格障礙是由根深蒂固的和持久的行為模式所組成,表現為對廣泛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處境表現出固定的反應,這些反應表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與一般人的感知,思維,情感,特別是待人接物方式上穩定,持久和明顯的異常偏離,結果導致在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多方面均有不良影響,並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觀苦惱,人格障礙多在兒童後期或青春期出現,持續到成年並漸漸顯著,因此,在16歲或17歲前不應診斷人格障礙。

症狀把握:診斷時要注意必須有明顯不協調的態度和行為,通常涉及幾方面的功能,如情感,興奮喚起,衝動控制,知覺與思維方式,以及與他人交往的方式等;這種異常的行為模式是持久,固定,並不局限於精神疾患的發作期;其異常行為模式是泛化的,與個人及社會的多種場合不相適應,這一障礙會給個人帶來相當大的苦惱,並通常會伴有職業及社交的嚴重問題,在診斷時,應該考慮到人格功能的各方面,應當注意只有當人格的偏向或特徵已達到嚴重界限時,才可作出診斷。

排除診斷:診斷必須排除廣泛性大腦損傷或病變,以及其他精神科障礙所直接引起的狀況,必須注意人格障礙或人格改變應與CCMD-3中的其他類別的障礙區分開,在診斷時可採用精神障礙與人格障礙或改變的多軸診斷,可根據人格障礙所表現出的最常見,最突出的特點群,可進一步分類,有關亞型是為人們普遍承認的人格偏離的主要形式,這些亞型並不相互排斥,在某些特徵上有所重疊。

人格障礙與人格改變有所不同,人格障礙是在發育過程中人格發展產生了穩定,持久和明顯的異常偏離,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出現,延續到成年,並不是繼發於其他精神障礙或腦部疾病,相反,人格改變是繼發的獲得性異常,通常出現在成年期,在嚴重的或持久的應激,極度的環境隔離,嚴重的精神科障礙,或腦部疾病或損傷之後發生,採用精神障礙與心理社會因素相結合的多軸診斷系統,有助於記錄這類情況,診斷應注意,人格改變表現為行為模式和社會功能的持久和穩定(至少已2年)的適應不良,以及主觀感到痛苦,這種人格上的改變一定破壞了病人的自我形象。

治療

人格障礙一旦形成不易矯正,故應貫徹預防原則,從幼兒開始教育,強調培養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具有健全理想的人格,能夠良好的適應社會生活,保持內心的和諧和人格的完整,對於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之一。弗洛姆曾說「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長,成為與潛能相符的人,人生奮鬥目標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為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我們必須從幼年抓起,用以引導,教化,培養,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中國青少年的理想人格特徵應為:

1.具有積極健康的主體意識,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

2.正確了解認識評估自己,並能自我承認和接受這種評價。

3.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4.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態度,能充分接受大量信息。

5.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與應變能力。

6.具備較強的交際能力和人際關係。

7.在關注自我的同時,關注社會生活,自然和他人,有較強的愛心和同情心,對人類懷有一種很深的認同,同情和愛的感情。

8.不迷信自我,不迷信權威,有較強的判斷能力和鑑別能力,能較理智的分析問題,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觀點,能接受科學客觀正確的意見和建議

9.探尋精神生活,不過分看重物質利益。

10.思路開闊,關注的空間地域,範圍及點擴大,不局限於個人,集團,家國,而擴大到了整個社會生活

11.初步掌握成人所具備的較強的知識面和信息量,掌握有關的工作技能,並且有承認義務的責任心和對工作的獻身精神。

12.面向未來,一往無前的態度,能有所側重的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

當然,並不是這些人格特徵每個青少年都完全具備,但可以此為目標不斷的自我塑造去努力和升華。來完善、健全適宜自己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我們以什麼樣的標準判定健康人格,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能達到健康人格,取決於個人的選擇。社會,學校,家庭應針對青少年群體和個體的不同特徵與實際情況,引導青少年參照健康人格模式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地選擇變通確立適合於自己(群體或個體)的人格模式,並通過自我塑造和社會培養相結合來升華青少年理想健康人格。

西醫治療方法

由於人格障礙的本質和發生原因尚未解決,因此對治療作用的估價不一。Kraft(1965)複習有關治療的資料後指出,即使是最嚴重的病例,經過一個階段治療後亦可獲得好轉。在人格障礙的治療上應該清除無能為力的悲觀論點,採取積極的態度進行矯治。

1.藥物治療

首先要明確,藥物不能改變人格結構,但對人格障礙的某些表現可能有一定效果。目前精神藥理學研究認為,抗精神病藥、MAOI、鋰鹽、卡馬西平、BZ類藥物、抗癲癇藥、β受體阻滯劑、5-HT類藥物等對人格障礙有療效。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分裂型人格障礙及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藥物治療。抗精神病藥對分裂型人格障礙有效,主要對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狀、抑鬱、焦慮、人格解體及社會隔離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人格障礙的精神生物脆弱性包括認知、情感、衝動控制和焦慮調節等4方面,從而與不同類型的人格障礙相連。藥物治療可針對這些方面開展。

(1)認知/知覺障礙與古怪組(偏執型、分裂樣型、分裂型)相連:氯丙嗪、甲硫噠嗪、氟哌啶醇、匹莫齊特(哌迷清)、哌嗪類等抗精神病藥曾用於這一組人格障礙病例。人格障礙患者在應激影響下可發生急性精神病其時亦可使用抗精神病藥。

(2)情感不穩定是邊緣型、衝動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徵:碳酸鋰、丙戊酸鈉、卡馬西平、苯妥英等心緒穩定劑可改善症狀。衝動與5-羥色胺水平低有關,而且這些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患者常伴發抑鬱,則抗抑鬱劑可發揮有益影響,特別5-羥色胺再攝取阻斷劑(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

(3)衝動/攻擊性、邊緣型、反社會型、衝動型人格障礙患者有較高的衝動性和攻擊性,用SSRI、碳酸鋰、卡馬西平等藥物有效。對衝動性人格障礙伴有腦電圖改變者可試用苯妥英(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並可合用普萘洛爾。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出現興奮躁動時,可給予抗精神病藥。

(4)焦慮、強迫型:焦慮型(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伴有明顯焦慮,可用抗焦慮藥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寧)、地西泮(安定)、奧沙西泮(去甲羥安定)等治療此類人格障礙,目前多採用阿普唑侖。

(5)強迫型、表演型、依賴型人格障礙可試用胰島素低血糖治療。

(6)偏執型人格障礙如考慮與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有關,可給予碳酸鋰。

(7)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療反社會人格,但收效有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對成人MBD有效。對衝動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痙藥,特別是腦電圖示每秒14~16陽性棘波者。電休克治療僅限於改善人格障礙患者伴發的焦慮和抑鬱。對興奮、激動可給予吩噻嗪類藥物。精神外科已為日益發展的藥物治療和精神治療所取代。

2.精神外科治療

大腦一定部位(杏仁核、扣帶回、內束前肢、尾狀核下)定向破壞手術,可改善某種類型的人格障礙症狀,如衝動行為明顯者,手術可改善明顯的衝動行為,但手術可導致不可逆腦局部損傷,故外科治療應採取慎重態度。

3.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對人格障礙是有益的,通過深入接觸,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人道主義和關心的態度對待他們,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個性的缺陷,進而使其明白個性是可以改變的,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重建自己健全的行為模式。如遇到困境可進行危機干預。

可成立治療性社區或稱治療性團體。營造一種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人格障礙者在團體中,針對病人偏離常態的行為模式和人格特徵,採用學習疏導等方法,通過參加其中有益的活動,控制和改善他們自己的偏離行為,逐漸糾正那些既往習得的不良習慣,校正他們的不健康心理。與參加這一活動的其他成員的相互交往,探索新的和較適合的恢復的方法和途徑。Craft(1965),Mile(1969)都證明這種集體治療方式較個別精神治療有效。

4.教育、訓練和安排 多數學者指出懲罰對這類人是無效的、需要多方面緊密配合對他們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服務和管理,特別是衛生部門和教育系統的配合。以精神科醫生為媒介組織各種服務措施。丹麥有處理此類人的特殊中心,由精神科醫生、社會工作員和律師組成,由一全日工作的管理人員主持日常工作,並經常與精神病福利官員、社會治安部官員、職業介紹所官員等取得密切聯繫。管理人員根據不同情況召開會議請部分有關人員參加。這類中心不僅起矯正診室(clearing house)和整頓中心(sorting center)的作用,而且提供全日門診諮詢服務,給這類人以持續的關照和支持。在那裡管理人員與寄宿舍、監護車間、日間醫院、工業復員部門、綜合醫院、急診室等機構取得密切配合,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對慢性人格障礙是有益的。

對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必須從全社會着眼,採取綜合治療方針政策,從全局出發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防治結合統籌安排才能發揮良好的實際效果。儘管抗精神病藥對反社會人格障礙無效,但當發生興奮激動或短暫性精神障礙時,可考慮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奮乃靜等。

醫生對偏執性人格障礙患者,應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賴,由於這類患者往往不信任他人,也不相信治療會對他有幫助,所以保持誠摯的態度在治療中是十分必要的。要求這類患者主動配合心理治療很困難,他們往往不能接受集體心理治療,也難以忍受行為療法對他的要求。醫生要很有耐心,並努力尋找他們可接受的方式和現實的態度與患者探討和商量某種可行的干預措施和方法,爭取患者的主動配合。精神藥物干預效果不明顯。

目前尚無有效的衝動型人格障礙治療手段。治療針對患者對應激做出反應的閾值偏低,予以認知等心理治療可能會對預防發作有所幫助。

認知行為治療可能幫助焦慮性人格障礙患者,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緊張和憂慮是過分的,並且促使其逐漸克服。焦慮症狀明顯時,可適當予以抗焦慮藥。

可對依賴型人格障礙進行心理治療,如家庭治療、行為治療等,並加強自信心的訓練,同時要鼓勵患者多參與社會實踐。

視頻


常見的人格障礙對醫療行為的影響


如何預防人格障礙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