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戰爭
人民戰爭 |
中文名字:人民戰爭 性質:反抗階級壓迫或抵禦外來侵略 |
人民戰爭,為反抗階級壓迫或抵禦外來侵略,組織和武裝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的戰爭。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1]
戰爭是為一定的階級、民族、政治集團利益服務的。人民戰爭屬於歷史的範疇,伴隨着階級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也隨着階級的消亡而消亡。人民戰爭有廣泛而深厚的政治基礎,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社會的發展方向,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人民戰爭是正義戰爭,能動員人民群眾廣泛參加。毛澤東曾把中國殷商時期的周武王伐紂稱為「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K.馬克思和F.恩格斯把古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意大利、普魯士和西班牙等國人民反抗拿破崙一世侵略的戰爭,中國人民反抗英、法聯軍侵略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都稱為人民戰爭。
目錄
簡史
在歷史上,某些國家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推行殖民主義或擴張主義政策,也標榜自己所進行的掠奪性戰爭為「全民戰爭」或「民眾戰爭」,以掩蓋其戰爭的真實性質。這類戰爭得不到廣大人民真正的長期支持,不是真正的人民戰爭。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可以稱為人民戰爭的數百次農民戰爭,雖然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勢力,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由於農民小生產者的狹隘性和歷史條件的限制,最後總是歸於失敗,或者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近代,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帝制,雖屬人民戰爭性質,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在政治上妥協退讓,革命果實最終被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封建軍閥所竊取。無產階級掌握革命領導權之後,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充分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實行徹底的人民戰爭,為爭取階級和民族的解放而奮鬥。V.I.列寧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及後來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勢力進攻所進行的武裝鬥爭,J.斯大林領導的蘇聯衛國戰爭,都是徹底的人民戰爭。
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領導的人民戰爭,是對中國歷史上人民戰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人民戰爭的理論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的具體運用與實踐。隨着革命鬥爭主要矛盾和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在各個革命戰爭時期又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戰爭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紅軍主要採取反「圍剿」作戰形式,依託農村根據地,打破敵之「圍剿」,以求得生存和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實行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面抗戰,在敵後建立和發展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等各種形式的游擊戰爭,並與各種非武裝鬥爭形式緊密結合,同國民黨軍正面戰場作戰略上的相互配合。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戰爭出現了大規模運動戰、攻堅戰、渡江作戰和大迂迴、大包圍等多種作戰形式,以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相結合,正面戰場的軍事鬥爭與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政治鬥爭相配合。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援前線,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進行並發展了現代條件下的運動戰和陣地戰。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廣大群眾支援下,勝利地進行了歷次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人民實行「全民皆兵」,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保證了祖國的安全。在新的歷史時期,人民解放軍堅持並發展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對實行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進行了有益探索。
基本內容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和軍事實踐中,全面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人民戰爭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思想。基本內容是:①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實行人民戰爭的可靠保證。②充分動員人民,堅決依靠人民,是開展人民戰爭的基本條件。③建立一支人民軍隊,作為實施人民戰爭的骨幹力量。④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作為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基地。⑤以武裝鬥爭為主,並與其他鬥爭形式緊密配合,是實行人民戰爭的主要鬥爭形式。⑥實行主力兵團(野戰軍)、地方兵團(地方軍)與游擊隊、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是奪取人民戰爭勝利的組織保證。⑦堅持人民戰爭的基本作戰指導原則,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戰爭的實踐證明,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其基本原理對中國的國防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特點及趨勢
隨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信息化武器裝備運用於戰場,現代戰爭出現了許多新特點:戰場空間擴大,立體性強;局部戰爭的突然性增大,持續時間縮短,對戰爭準備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對抗性增強,正規戰的地位上升,人民群眾直接參戰的機會與方式發生重大變化,但人民戰爭的地位與作用並沒有改變。主要趨勢是:①戰爭的本質不因信息技術兵器的廣泛應用而改變。信息化戰爭僅改變傳統的戰爭樣式和作戰方法,而不是對戰爭本質的概括。因為戰爭受一定國家、民族和社會政治集團的政治目的支配,無論戰爭中所使用的兵器具有何種技術性質,戰爭在本質上仍將是政治的繼續。②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形式與地位沒有改變。信息技術兵器的使用,使作戰方式發生了由體能性向技術性的轉變,但本質上不是人民群眾在戰爭中地位作用的降低。③信息技術兵器的廣泛應用使戰爭出現了許多新特點,但沒有改變戰爭的制勝規律。戰爭不是新式兵器的單一較量,而是敵對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外交等多種領域綜合作用的結果。在諸多的因素中,人力和人心的作用、士氣和勇敢精神,仍對戰爭勝負起決定性作用。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主要就是依靠戰爭的正義性,依靠人心、士氣、勇敢和信念,這是無論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都要堅持的。科學技術、武器裝備的高度信息化,更需要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科學文化知識的人來掌握。深入探討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的規律,賦予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以新的時代內容,使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是發展中國軍事科學的重要任務。
參考來源
- ↑ 經典重溫:《人民戰爭勝利萬歲》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