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人間有味是清歡(陳響平)

​​ 人間有味是清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人間有味是清歡》中國當代作家江繼祥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東坡一生雖然命運多舛,但他卻能在「舛」中找到人間的有味清歡。越是艱苦,越是流放,越是挨整,他總能從食物中找到一種快樂,一種愉悅。他愛吃,懂吃,會吃,吃了之後,還會吟詩作畫。我對他創作的與「吃」有關的詩作了粗略統計,他一生寫了近五十首跟吃有關的詩,可謂是宋朝的「神級吃貨」代表。

現在有些文化人常常會引用我們蘇學士的詞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有的乾脆用作書名。的確,蘇東坡這句充滿詩意的詞,聽起來超凡脫俗,清新雅致。但文人們在引用此句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首詩前面的鋪墊。我認為如要完整理解「清歡」之味,還要讀這首詞的完整句意,且連題目《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都不能省: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你看看,他是怎麼表達的?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初晴後的沙灘更嫵媚。清澈的洛澗水流匯入淮河,水勢浩大,茫茫一片,無邊無際,令人心曠神怡。面對此情此景,他接下來感嘆道,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的蓼菜嫩芽、青蒿春筍、蔬菜水果等野菜,與友人一起共享,是多麼美妙的滋味?此時,他才從內心有感而發,真可謂「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所以,這個「清歡」是建立在「吃」的基礎上,不是純粹地形而上。

他的這首詞,是一首紀游詞,以時間為序來鋪敘景物。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年三月,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的貶所度過了四年多的謫居生活,被命遷汝州(治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這是平調,不是升遷,但卻標誌着政治氣候的轉機。據《宋史·蘇軾傳》,宋神宗手札移軾汝州,有「人材實難,不忍終棄」之語。這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最困頓的黃州時期終於脫離了,心境比較輕鬆,一路上頗事游訪。他在暢遊廬山,在江西筠州探視了胞弟蘇轍,到金陵拜訪王安石,且有買田江干、相偕歸隱之約。這年歲暮,蘇軾來到泗州(現江蘇盱眙),即上書朝廷,請罷汝州職,回宜興修養。此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游南山,因作此詞紀游。

蘇東坡品出清歡至味,是他曠達的性格所致。但對他來說,最喜歡吃的還是肉。有《子瞻患赤眼》一文為證:「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用今天的話說,有一次,他眼睛痛,大夫囑咐他不要吃肉了,他立刻深入角色反問道,我眼睛痛不能吃肉,可我的嘴巴又不痛,為何不讓我吃肉呢?不行!哈哈,你看看我們的蘇學士多可愛,為了能吃肉,他也蠻不講理。更為著名的是他拚死吃河豚的故事。蘇東坡謫居常州時,有士大夫邀請他到家中品嘗河豚魚,想聽蘇東坡如何發表吃後感,卻只見蘇軾埋頭大吃,完全不點讚,這家人正有些失望,忽然聽到蘇東坡大聲道:「也值得一死!」看,真正的吃貨才有這樣為了吃而「捨命」的拼搏精神!

清歡的確給了蘇東坡的樂趣,蘇東坡在被貶的路上,總是樂呵呵地走一路吃一路。不像我們現代有些人,遇到事業不順、升官受阻、生意虧本就想不通,不吃不喝,有的甚至一哭二鬧三上吊。我們的蘇學士不一樣,被貶黃州,他首先展示的就是吃貨本質,在《初到黃州》一詩中寫道: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從這首詩里,我們讀出了平實的蘇東坡。他在此詩中表述道,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為謀生糊口到處奔忙,等老了發現這一生的事業很荒唐。你看看這長江環抱的城郭,深知中江魚味美。還有這漫山遍野的茂竹,看着就能感覺出陣陣的筍香。一句「自笑平生為口忙」,便說盡了吃貨本性!長江肥魚、山中竹筍,山珍海味盡可滿足蘇東坡的口腹之慾。這首詩同樣是貶謫黃州所作,其中多有自嘲之意、失落之情。但樂觀的性格、清歡的本份,讓蘇東坡自得其樂,率然隨緣。其胸襟之豁達遠超常人!

剛到黃州,東坡先生微薄的積蓄只能勉強維持一年,於是蘇軾決定「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雖然當時黃州生活條件窘迫,但是蘇軾善於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來為生活創作出美好的享受。此時的蘇東坡沒有了官場應酬,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支配,而且他喜歡親自動手,從實踐中品嘗飲食的樂趣。他把自己變換成一位技藝高超的廚師,一位獨特的品酒師、釀酒師、品茶師、美食家。他喜歡自己做菜,也善於做菜,在黃州,他創作出了幾個流傳至今的菜餚,東坡肉,東坡羹,東坡酒等。不僅如此,在黃州的日子,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他發現黃州人並不怎麼吃豬肉。於是,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這就是當地人所稱的「東坡肉」由來。為此,還寫了首詠豬肉詩《豬肉頌》: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柴頭灶煙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可這只是在當時的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那還是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製,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把豬肉開發成一道美味,成為千古留名的「東坡肉」。

被貶惠州後,他同樣是一路走來一路吃,嘗遍山間野味。嶺南「兩廣」一帶,在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有許多遷客逐臣來到這裡之後,看到的是蠻荒,感覺的是絕望,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我們的蘇東坡先生則不然,他還是在吃中找到了心靈慰藉。他在一首《惠州一絕》欣喜地寫道: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在他的眼裡,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楊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在這首七絕中表現出他素有得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同時還表達了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蘇東坡是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且「不得簽書公事」。於是,東坡先生覺得倒也罷了。此時的蘇軾在嶺南時的心情與初貶黃州時相比,顯得更加平靜,在這裡,再也不見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失意與苦悶。於是,他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在遊覽中,對嶺南產生了深深地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着。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炙人口,他把自己的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讚歌。

明代陸樹聲在《東坡海南食蚝》中記載:東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意思就是說,蘇東坡在海南,他熱愛生蚝,甚至寫信給兒子說:兒呀,爸爸發現了好吃的!你可不要告訴朝里的士大夫們,萬一他們都來吃,就不好了。其真實背景是,北宋紹聖年間,因貶斥元祐舊臣,蘇東坡被一貶再貶,最後竟被流放至僻遠的儋州,過着「飲食不具,藥石無有」的生活。但在那樣惡劣的環境和心境下,他卻能「食蚝而美」,還急急忙忙地寫信告訴給兒子蘇過。此時,蘇東坡已是個年過花甲老人,聯想到他多災多難的一生,這則軼事在輕鬆幽默之餘,又實在隱含着一份深沉的鬱憤。

吃對於他來說,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之一,像《於潛僧綠筠軒》所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新城道中二首·其一》「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為甚酥詩》「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已傾潘子錯注水,更覓君家為甚酥。」等等。據考證,蘇東坡一生寫了近五十首跟吃有關的詩。在這些或雄渾大氣或豪放曠達的詩中,明晃晃或「暗搓搓」露過臉的食物有:荔枝、龍眼、桃、梨、棗、蒲桃、石榴、黃柑、河豚、鯽魚、鱸魚、豬肉、羊蠍子、兔……吃到了這境界,誰能不說一聲「絕了」呢!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寫道「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覺不到的美。」蘇軾的人生是曲折的,但他熱愛生活的精神永存。在他的精神世界裡,飲食文化是俗世生活所需,更是他高貴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美食詩詞,散發着生活平實、質樸的美,充滿生命張力,有着高尚的審美品位。他的美食詩詞,是真實的心境感悟,是對生活的一種品味,更是精神的一種升華。經過東坡靈動、巧妙的構思,平凡的飲食在他的筆下升華出不平凡典雅意蘊,有着濃厚的美學色彩,形成了東坡所特有的文化意識、美學意識的美食觀。


[1]

作者簡介

江繼祥,筆名大江東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網絡詩人,發表詩歌七百多首,擅長寫舊體詩;業餘作家,發表散文、短篇小說等四十餘篇,有一部長篇小說發表;高級工程師,在國家和省級期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