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仁心何在(许卫国)

仁心何在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仁心何在》中国当代作家许卫国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仁心何在

——韦茂涵长篇小说《仁心》序

十年前的一个深秋,有一位初入中年男子,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前,他身穿三中全会以前的劳动布时装,脚踩漏洞百出的解放鞋(双脚名副其实得到解放),若是手里拿个碗或布袋,我会百分之百地以为他是讨饭的,可他手里是一沓厚厚的书稿。

他头发密度不算正常,颜色也偏灰偏黄,根根都紧密团结在一起,八级风可以纹丝不动。他眼睛无光无神地看着我,那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请教,二是请求帮助。这使我看到我当年去县文化馆拜见那位戏剧老师的情形。

凭我的德性我自然不会慢待这种人,我不会让我当年的尴尬、拘谨、惊恐、羞辱再转嫁给类似我当年那样人。他把书稿给我看,我看完第一页就肃然起敬,看他模样,听他谈吐,不是我一人,可能还会有很多人看了,都完全有理由认为他这是抄袭或模仿某名家作品事实证明是我的嫉妒和短视。

从他断断续续的自我介绍中我知道,他年方四十,初中毕业,因家贫便辍学回乡劳动,目前上有生病卧床的八十父母,下有远不到十八的孩子,夫人便知难而退,弟弟经不起挫折则精神失常……。

当时那本小说是在寒冬夜深人静时写下,写作环境是砖头垒的的小屋,伸手可及屋顶,砖与砖之间无泥灰粘合,朔风从砖缝挣脱出来,更显冷酷尖利,他把被子裹在身上,他把拾来的泡沫(泡沫自身带热)箱揉碎装进蛇皮袋,再把脚插进去,急中生智,世上罕见的取暖设备就这样制成的。

他后来说,要不是当年你的鼓励,你的帮助我早就放弃了写作。这话我虽然喜欢听,但他只说对了一点点,真正能坚持对信仰的追求主要还是靠自己。韦茂涵写小说,写影视戏曲剧本,写诗词等都颇有水准,但我还是跟他说,不要走我五花八门道路,要专一。我的话对他仅作参考。他行他素。他到处说他是我的学生,我也曾当面假意谦辞,可是想想也是,只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就“蓝”一回也算不上好为人师。也很值得么。

《仁心》是韦茂涵在工地劳动休息之余写的,粉尘也罢,油灰也罢,噪音也罢,冷热也罢,用一个极为低端的手机,写出洋洋数十万言的高端文字。曾经也有好心的领导爱才心切,安排他去机关写通讯报道,无奈他不谙机关里的机关,又因通讯报道对于一个执着文学追求的人来说实在枯燥乏味,空洞无聊,于是,还是回到农田、工地,自作自受,所以才有《仁心》这本立意深刻,文字干净,清新自然的佳作出现。假若有一天文学沙化,韦茂涵理所当然就是胡杨之一,即便枯死,他也是活到最后的那几棵。

白居易在《观刈麦》结尾这样写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的伟大不仅在于才华,更在于作为一个体制内的文人能清醒的反思自己。当今不少文人,衣食无忧且养尊处优,为自己无关紧要的几篇文字常常沾沾自喜。不说比一比白居易,就是比一比韦茂涵,我们还有什么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此时,正是农民丰收节之际,过节的不是农民,此时此刻,真正的农民正在田里收获或耕耘,韦茂涵在其中。[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