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從化縣即今從化區,在廣州市東北部流溪河中上游。區人民政府駐街口街。1987年轄9鎮、3鄉。明弘治二年(1489)朝廷平亂後置從化縣,取"遠亡民歸化之義"而名。縣治初設橫潭(今花縣境),尋遷流溪馬場 。1949年縣治遷街口。1961年劃歸廣州市。[1]

目錄

古代

明弘治二年(1489),由番禺劃地設置從化縣,隸屬廣州府,清襲明制。

明朝,從化縣行政區劃設鄉、都、堡、圖。明祟禎7年(1634),從化縣設1個鄉稱寧樂,1個都稱流溪,全縣劃分為水東、水西、馬村、流溪4個堡,分轄18個圖,186個村。清襲明制,全縣仍設4個大堡,後各大堡分設若干堡。清宣統三年(1911),全縣劃為東、西、南、北、中5個民團局。

近代

民國25年(1936),從化縣隸屬廣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從化縣隸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從化縣再次劃歸廣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一年後,改隸屬廣東省政府專員公署直屬督察,至1949年。

民國期間,從化縣行政區域進行過5次較大的調整,3次小調整。民國26年,全縣改置3個區,轄24個鄉,236個保,2664個甲。民國35年,撤區並鄉,全縣設16個鄉,22個保,2516個甲。

現代

1949年10月13日,從化縣全境解放,隸屬廣東省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從化縣隸屬廣東省粵北行政區(後稱韶關專員公署)管轄。

1958年10月,從化、佛岡兩縣合併稱從化縣,仍屬韶關專員公署管轄。

1959年1月,劃歸佛山專員公署管轄。

1960年9月,從化縣劃歸廣州市人民政府管轄。

1961年4月,從化、佛岡重分為兩縣,各轄原有地域,從化縣仍隸屬廣州市人民政府管轄。

1994年3月,撤銷從化縣,設立從化市,屬廣州市代管。

2014年2月12日,撤銷縣級從化市,設立廣州市從化區,以原從化市的行政區域為從化區的行政區域,從化區人民政府駐街口街道新城東路99號。

建國後,從化縣行政區划進行了較大調整:

1949年至1952年行政區劃。全縣設置5個區,16個鄉,250個行政村,區、鄉、村都稱人民政府。1951年11月,原清遠縣鰲頭鄉劃歸從化縣管轄。

1953年至1956年1月行政區劃。全縣改設6個區,95個鄉,2個鎮。區政府改稱區公所,鄉、鎮稱人民政府。

1956年2月至1958年9月行政區劃。全縣撤區改鄉,改設30個鄉。1957年,全縣30個鄉合併為呂田、流溪、良口、桃源灌村、大江、神崗、太平、街口、麻村、棋杆、鰲頭12個大鄉及街口鎮。1958年,全縣12個鄉合併為1個街口鎮和街口、大江、桃源、神崗、太平、棋杆、鰲頭、良口、呂田9個鄉。1958年5月,原清遠縣龍潭區劃歸從化管轄。

1958年10月至1960年3月行政區劃。1958年10月1日,全縣成立街口、江埔、太平、鰲頭、良口、呂田6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0月23日,從化、佛岡合併為從化縣,設9個人民公社。1960年,縣內除街口鎮外,原9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5個人民公社。

1961年4月至1978年4月行政區劃。1961年4月,從化、佛岡分縣。從化縣除設置1個街口鎮外,原9個人民公社分設為12個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至1985年底行政區劃。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改設為區公所。

1987年後的行政區劃。1987年1月,全縣完成撤區建鄉、鎮,設9個鎮和3個鄉。1988年2月,原溫泉鎮分設桃園、溫泉兩鎮,同年8月原併入街口鎮的江浦、城郊恢復建置,同年10月東明、棋杆、民樂3個鄉改為鎮建制。至此,全縣轄街口、太平、神崗、江埔、灌村、溫泉、桃園、良口、呂田、東明、城郊、棋杆、鰲頭、龍潭、民樂15個鎮及廣州市屬的橫江農場、民樂茶場、流溪河林場、大嶺山林場和黃龍帶水庫管理處5個場(處)。

1994年3月,撤銷從化縣,設立從化市,屬廣州市代管。

2014年2月12日,撤銷縣級從化市,設立廣州市從化區,以原從化市的行政區域為從化區的行政區域,從化區人民政府駐街口街道新城東路99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