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公
人物簡介
[1]
淳于意約生於公元前215年,卒於公元前150年左右,享年約65歲。淳于意為西漢初年齊派醫學的傑出代表人物,《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臨淄,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淄博市東北)。因其做過齊國的太倉長,故被尊稱為「太倉公」或「倉公」。
人物生平
[2]
根據《倉公傳》的記載,當公元前180年(西漢高后八年)時,淳于意已經年長26歲,這年由公孫光的推薦,得再拜公乘陽慶為師。三年後,公乘陽慶死去,時年為29歲。十年後,時39歲,因「行游諸侯,不以家為家」,地到處深入下層為人民治病。以致不能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所攏斷和獨占,只為少數上層統治階級效勞服務,而遭致不滿,被誣告以「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被捕入獄。
淳于意是西漢時臨淄人。在西漢時代,淳于意曾在山東一帶,作過齊國的「太倉長」的地方下層宮吏。所以人們就都稱他為「齊、太倉公」。淳于意在少年時代,就非常熱愛醫學,青年就受師於淄川唐里的公孫光等,公孫光等授以《方化陰陽》、《傳語法》、《經脈高下》、《四時陰陽重》、《案法》、《順送》等醫書,淳于意盡得其精華。但好學不倦的淳于意,並不以此為滿足,還再三向公孫光提出懇求,要求再授以精方。由於淳于意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公孫光,於是由公孫光的推薦,淳于意得以再拜臨淄元里公乘陽慶為師。這時,公乘陽慶已經是一位七十多歲高齡的出生於戰國時代的老人,他收藏着很多號稱為「古先道遺傳」的,由戰國時一代留傳下來的《黃帝脈書》、扁鵲脈書》、《上經》、《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撰度》、《陰陽外變》、《陰陽禁書》、《藥論》、《石神》等大批珍藏秘籍的醫典。亦盡為淳于意之所得。淳于意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和條件下,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學習和臨證醫療實踐的磨鍊,而終於成為當時的「為人治,診病,決死生,有驗,精良」的優秀民間醫生和傑出的古代醫學科學家。
醫學貢獻
[3]
診籍,又稱醫案、病案,是臨床寫實的記載,它要求把病人的詳病情,過去病史和家屬病史,以及診斷治療過程,病的結果,都一一如實記錄下來。既是複診或病案討論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疾病統計和臨床科研的重要參考資料。診籍是一座把理論、學說、方藥融成一體,把高深的理論和臨床相結合的橋樑,其間凝結着醫家各自不同的心得和見解,往往給後人以智慧的啟迪,在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實踐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中醫醫案之記載,可謂源遠流長,但真正意義的病案則始於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淳于意(倉公)的《診籍》。淳于意在其老師公乘陽慶去世後,對所診治的患者均有記錄,著有「診籍」若干,但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收錄了其中的25則,其餘均已散佚。
《診籍》既反映了戰國末年和秦漢初期的醫學發展概況,也為後世研究淳于意的醫學成就、醫學思想提供可靠的醫史文獻,在我國醫藥史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就其體例而言,開創了後世醫案寫作之先河,有利於中醫學術的提高和經驗的總結。
學術特色
[4]
生活在西漢初期的淳于意正處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急劇發展的新時代,此時期為科學文化的繼承、總結和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淳于意承襲了先秦醫學的活水源頭,在臨床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為東漢末年臨床醫學體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礎。《診籍》中蘊含的醫學思想既有時代賦予的歷史特徵,又具備淳于意獨特的個人風格。
記錄病案,總結得失
早在西漢之前的文獻典籍中就有病案的記載,但《診籍》以其完備的體例,詳實的記錄,開創了後世撰寫醫案的先河。《診籍》與扁鵲治療虢太子屍厥的行醫記錄相比,刪去了冗長的描述性文字,而以嚴謹、科學的語言側重於對疾病沴療過程的詳細記錄。淳于意這種自覺記錄病案的做法既是醫學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與淳于意曾遭受醫獄有直接關係。淳于意《診籍》中則病例大都撰寫於漢文帝十三年之後,曾經的牢獄之災也成為淳于意時刻己錄病案的關鍵因素。總之,淳于意自覺記錄病案,總結得失的做法有利於祖國醫學的傳承,為後世保留了珍貴的醫史文獻。
辨別病因,對症下藥
《診籍》中記載的則病例,都詳細記載了發病的病因說明淳于意十分重視對病因的分析。《診籍》中有例病人,其中例是外感風邪,例是寒濕之邪,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入侵,可以阻止外邪侵入人體,有利於身體健康;《診籍》中濟北王侍女韓(第18例)的閉經是情志不暢所致,這是一則運用心理學方法治療病患的典型案例,說明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變化對人體的產生的重要影響。調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是防止疾病發生的重要措施;《診籍》中記載了將近有10則案例致病的病因在於酒色不當,酒色本身無罪,但由於運用不當,則會導致大病降臨,甚至會為此喪命。《診籍》中由於酒色不當致病的案例之多,說明淳于意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錄入答皇帝詔問中,意在告誡王公貴族莫要貪圖一時的感官之快,而招致禍患,用心可謂良苦。淳于意對病因觀論述卓有見地,他在《黃帝內經》病因說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內容,且為爾後的三因學說的提出奠定了樸素唯物主義基礎。辨明病因,對症下藥,立竿見影,反映了淳于意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反對服石,追求理性
秦漢時期的醫藥學已脫離了原始的經驗醫學,逐漸取代巫術。但巫術仍然活躍在一定的範圍內,尤其是以追求長生而興起的服石之風,更是對醫學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在齊王侍醫遂(第22例)中,淳于意經過診斷,告訴他亂服五石的利害,並最終告誡遂「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箸,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忿發為疽」,百餘日後,不聽勸阻的遂果如倉公所言,疽發而死。此案例說明淳于意不乞靈於任何迷信手段,無論是在診斷疾病還是具體進行治療中,基本都是根據經脈和臟腑的病變辯證分析,並把數量概念引進臨床診斷,堅持以方藥、針灸治療疾病,既看不到該時代理應存在的咒禁之術等超自認療法的痕跡,亦不是滯留在經驗醫學的低級水平。
謙虛求實,不尚虛華
當詔問「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診時,淳于意毫不掩飾自己的不足,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其記載的則病例中也有具體的表現。《診籍》中記錄了25例醫案,其中死亡10例,且有5例與死亡日期不符。對於其他醫生在診治方面的失誤,淳于意也予以收錄,如曹山跗病「肺消癉」,他認為不應針灸與服劇藥,而正是其他醫生的誤診導致患者喪命。
突破陳規,勇於創新
淳于意之所以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正是他不拘泥於前人的醫學理論,開拓創新的結果。在診治疾病中引進數量概念;以苦參湯做漱口劑治療齲齒;用寒水拊頭的物理方法降溫等。同時淳于意的創新還表現在對前人醫學理論的發揮,在齊侍醫遂(第22例)中,淳于意對遂引用扁鵲「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的觀點給予反駁,提出了自己的論述「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里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不拘泥於前人的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正是淳于意醫學思想的突出特點。
平等待人,關愛患者
《診籍》中涉及的病患身份既有王侯將相、達官貴人,也有平民百姓、奴僕下人,淳于意施治範圍之廣,無所不包,說明淳于意在醫學實踐中不分貴賤貧富,男女老幼,平等相待,一視同仁。面對病患,淳于意以醫者的「仁心」施展高超的「仁術」解救病患於苦痛之中,體現我國古代醫家淳樸高尚的道德修養。
培育人才,注重傳承
淳于意不僅是位醫學卓絕的醫學家,同時也是熱心醫學傳承的醫學教育家。淳于意所處時代醫生往往把醫術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挾技自恃,不肯講醫術傳授他人,一方面是因為醫生的社會地位較低,另一方面,醫生從事的職業人命關天,一部分醫生不僅不輕易把醫術傳人,甚至都不想讓他人知道自己懂醫術,這和社會環境和醫術的職業特點有關。淳于意不僅集成了前人的醫術,而且把啟迪後人,培養醫學人才做為自己的責任。他打破了前人不得外傳的禁忌,因材施教教授了很多弟子,如唐安、宋邑、高期、王禹、馮信、杜信等六人,後來這些弟子都成了一代名醫。在我國古代醫學教育史上,淳于意是一位承先啟後的醫學教育家。
參考來源
- ↑ 張永臣,賈紅玲,韓濤,湯繼芹. 淳于意及診籍針灸學術思想探析[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5,39(05):439-442.
- ↑ 何愛華. 試論淳于意(倉公)在脈學上的成就[J].. 中醫藥學報,. 1980(Z1):43-49.
- ↑ 門淑芬. 西漢名醫淳于意研究[D].. 蘭州大學,. 2012.
- ↑ 門淑芬. 西漢名醫淳于意研究[D].. 蘭州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