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
故事內容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陝西省洛南縣),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麼?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據《策海·六書》、《陝西金石志》等史料記載:倉頡隨軒轅黃帝南巡於洛南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遇靈龜負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宇宙之勢,俯察龜紋鳥蟲之跡,指掌而創二十八字,曾鐫刻於玄扈山陰,從此石破天驚,字引人類,終止結繩,天降穀雨,鬼哭龍藏。二十八字其釋文曰:「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氣光明、左互從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每皇華過境,必拓複印,鐫持以去,而官史督責,工役騷然,民甚苦之,一夕雷雨大作,居人乘機縱火焚之。」黑岩亦在,遺蹟尚存,《荀子》、《河圖玉版》、《策海》、《史記》、《路史》、《述異記》、《辭海》、《中國通史》、《白水縣誌》、《洛南縣誌》等文獻史料對倉頡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詳實記載,歷史事實證明,倉頡是中國漢字的首創人,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祥地。
據《洛南縣誌》記載:「清道光元年(1821年),洛南知縣王森文從許廟(倉頡造書處)民間徵得此二十八字摹記勒石立在倉頡造字處(石碑現存洛南縣博物館),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縣伊允楨、諾敏在縣城東街修建倉聖祠(祠堂至今尚在),祭祀儀式相當隆重,此活動一直沿續到解放前。
改革開放後,洛南縣在縣城南邊饅頭山上重建倉頡園,於紅花綠草中點綴無數文化石,篆刻倉頡造字,成一大景觀,讓各地遊客流連忘返,拍照留念,獲益匪淺。
「中華漢字故里,華夏文明搖籃」,洛南當之無愧。
當前,其二十八個獸蹄鳥跡石崖臨摹拓片已成為稀世珍品,「倉頡造字傳說」和「穀雨公祭倉頡典禮」已列入非遺名錄,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倉頡造字的主人公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倉頡造字的意義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倉頡--漢字始祖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麼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視頻
故事倉頡造字
參考資料
- ↑ 倉頡造字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 5068兒童網,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