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價值形成過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價值形成過程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目錄

名詞解釋

價值形成過程是創造商品價值的過程。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過程。

商品價值

商品的價值包括質的規定與量的規定兩個方面。價值的質的規定回答的是價值的實體是什麼,價值的量的規定則回答價值的大小由什麼決定和怎樣決定。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量是由勞動者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而勞動量則按照勞動時間來計量。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只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價值是指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意義關係,是客體對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價值的基本特性包括:①價值的主體性,是指價值直接同主體相聯繫,始終以主體為中心。②價值的客觀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客體對於主體的意義不依賴於主體的主觀意識而存在。③價值的多維性,是指每個主體的價值關係具有多樣性,同一客體相對於主體的不同需要會產生不同的價值,這就要求人們在創造或實現價值時,應對客體的價值作全面的考察和理性的選擇。④價值的社會歷史性。價值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歷史範疇,不存在永恆不變的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系。

活勞動和物化勞動

活勞動:物化勞動的對稱。指勞動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腦力和體力的消耗。與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即物化勞動)相對而言,而稱為活勞動。

它是生產的決定性因素。生產過程中,只有加進人的活勞動,才能引起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把原來的使用價值改變為適合人們需要的新的使用價值。在任何社會形態下,生產過程總是活勞動作用於生產資料的過程。離開了活勞動,生產資料本身就不會創造出任何東讓。在資本主義社會,活勞動是資本家所榨取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物化勞動:活勞動的對稱。又稱對象化的勞動。物化勞動有兩種涵義:(1)作為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物化勞動指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在這個涵義中,它又稱「死勞動」、「過去勞動」,與活勞動互為對稱。(2)作為勞動過程的結果,物化勞動指凝結在產品中的人類勞動,在商品經濟中,即指商品的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