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三世
沒有或很少條目链入本條目。 (2019年8月15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15日) |
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II Васильевич,1440-1505年10月17日),莫斯科大公,在位时间1462-1505年,史称"伊凡大帝"。
伊凡三世是使俄罗斯取得了独立的莫斯科大公,莫斯科大公国最终统一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几个俄罗斯公国,这几个公国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们多次征服过并向莫斯科公国臣服。 蒙古人的金帐汗国(1219-1502年)不久由于内斗而分裂成几个小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诺盖汗国、昔班尼国、克里米亚汗国),伊凡三世于是在1480年停止对金帐汗国的纳贡,从而结束了两个半世纪的金帐汗国统治,并在1502年灭掉了金帐汗国。
目录
人物介绍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Sudebnik)史称《伊凡三世法典》也称为《1497年法典》用以巩固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权力,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政府机构。在这部法典中,规定了拜占庭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并且将其图案刻在了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Spasskaya Chamber)上。俄罗斯获得了象征自己国家的标志。同样在这部法典中,他还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规定只有在圣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周期间,农民才可离开土地四处走动,开辟了莫斯科公国的农奴化进程。
原配夫人去世后,1473年娶拜占庭的索非亚公主(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灭亡,索非亚为亡国皇室旁支)。
1500年,其子瓦西里三世为获取大公权力公然造反,伊凡三世束手无策。
1502年,伊凡三世被迫将大公称号授予瓦西里,大权旁落的伊凡三世在抑郁中死去。
第三罗马
1472年11月份,莫斯科大公国第二次庆祝伊凡大公的婚礼。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伊凡七岁那年,父亲瓦西里二世在诸罗斯城邦的大公女儿中,选中了特维尔大公的女儿玛丽娅作为伊凡未来的妻子。特维尔大公没有表示反对,因为这桩婚姻象征着莫斯科大公国和特维尔公国的和解。在伊凡即位后发兵攻打喀山汗国那年,玛丽娅突然暴病身亡。伊凡本打算在战事结束后,在罗斯诸城邦中找一个妻子,但罗马天主教教廷出人意料地遣使来莫斯科,提出和索菲娅公主联姻。
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灭亡。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弟弟带着自己的女儿索菲娅,逃往罗马天主教教廷避难。面对扩张势头咄咄逼人的土耳其,意大利首先感到焦虑,因为在夺取君士坦丁堡、灭掉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之后,土耳其人攻占了巴尔干半岛,直接威胁着意大利各国的东部边界。
罗马教皇西斯科特四世想通过联姻这种方式,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义,说服莫斯科大公国在北线向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发动战争,以减缓欧洲所面对的土耳其的威胁。此外,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以莫斯科为首的罗斯诸城邦成为东正教的最后支柱,而罗马天主教教廷一直试图将已经分裂达千年之久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合二为一,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统一的基督教会。所以把索菲娅公主嫁到莫斯科大公国,巩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的莫斯科之间的联系,将为两教合并打下基础。
很快就传来了伊凡三世对教皇提议的回信。伊凡三世表示同意这桩婚事,但伊凡三世派来的特使提出一个条件: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所生子女,不得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索菲娅公主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口答应下来。据史书记载,索菲娅公主为人非常聪明,同时有很强的政治野心。在继续留在罗马教庭,寄人篱下和远嫁不为人知的莫斯科大公国,实现政治抱负之间,索菲娅公主选择了后者。在当时的欧洲人心目中,罗斯诸城邦虽然也信仰基督教,但那里经济落后,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居民属于半开化的野蛮人,比起鞑靼人来,文明程度高不了多少。所以很多人都惊讶于索菲娅公主的决定。
远在莫斯科的伊凡三世也在热切地等待索菲娅公主的到来。迎娶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的末代公主,在法律上意味着莫斯科大公国成为拜占庭的合法继承人,莫斯科大公国至少在名义上从此可以成为罗斯诸城邦的首都,而伊凡三世的地位也将由大公而变成各个城邦集合起来的国君,而罗斯诸城邦可以名正言顺地并入莫斯科版图。至于西斯科特四世希望莫斯科大公国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义,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则这个想法实在过于天真。
对莫斯科大公国来讲,首要的战略目标是统一罗斯诸城邦,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抵御外敌入侵,而不是以拯救宗教的名义,贸然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此外莫斯科大公国在当时也不具备和土耳其交战的能力,至少要首先征服南方草原上的克里木汗国和哥萨克人,在当时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旅途,索菲亚公主抵达莫斯科。11月份,在莫斯科举行了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的盛大婚礼。
在索菲娅加入莫斯科大公国以后,莫斯科大公国名正言顺地称为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的继承人,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的双头鹰国徽也就成为俄罗斯的国徽,从此双头鹰也成为俄罗斯的一个象征。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俄罗斯就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的说法,这在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成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方面。
伊凡三世不满足于"莫斯科大公"这个称号,但又不想自称"国王",伊凡三世在今后的正式文件中,他完整的自称是"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三世"。
索菲娅公主嫁入莫斯科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书籍,都是在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灭亡前夕从君士坦丁堡抢运出来的。一方面,这批书籍对俄罗斯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莫斯科大公国对拜占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的观点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自从索菲娅来了以后,莫斯科大公国的宫廷制度就按照拜占庭帝国的标准作了改革,从此莫斯科大公国的各种规章礼仪日渐完整,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宫廷内举行的各种仪式也要求进退有节,因而更加庄严更加隆重,体现出大国风度。
索菲娅对宫廷制度的改革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守旧的大臣们采取消极对抗的办法,对很多革新举措拖延或者找各种借口不予执行。索菲娅是一个政治野心很强的人,所以她逐渐认识到,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摆脱"外人"的形象,必须得到莫斯科臣民 的爱戴。而想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为伊凡三世生个儿子。 伊凡三世也有这个愿望,但他只是喜欢男孩而已。
1474年,即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婚后两年,索菲娅公主终于生下了和伊凡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位公主。让反对索菲娅的贵族们感到高兴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索菲娅的两个孩子还是公主。索菲娅不停地祷告,希望能生一个儿子。
最终在1479年3月26日凌晨,索菲娅和伊凡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了。伊凡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把孩子叫作瓦西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索菲娅又为伊凡生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这样,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一共生养了十二位子女。 索菲娅对长子瓦西里给予很大希望,她希望瓦西里能够代替伊凡和前妻所生的儿子伊万,成为莫斯科大公。但是伊凡三世从未想到过废黜王储,所以索菲娅决定待机而动。
独立
1476年,金帐汗国遣使来到莫斯科大公国,目的是索要贡赋。 此时莫斯科大公国和金帐汗国已经断绝关系很多年,莫斯科实际上已经完全获得了独立,尽管在名义上和金帐汗国还有藩属关系。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西征,在1236年至1241年间征服了罗斯诸公国,1243年在伏尔加河和里海的出海口处建都萨莱,自此建立了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第聂伯河、奥卡河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庞大的封建军事帝国。
蒙古-鞑靼大军在征服罗斯诸城邦后,并没有将它们划入金帐汗国直属疆域,并没有派兵占领、指派行政官员,实行有效统治,金帐汗国的做法是和罗斯诸城邦保持藩属关系。所有罗斯城邦的大公在即位前,必须在金帐汗国得到汗的诰命,或者在即位时有金帐汗的特使在场;各个公国必须向金帐汗国缴什一税和贡赋,而且还要为金帐汗国服兵役和驿役,战时还要向金帐汗国提供车马和其他作战物资。
为了维护统治,金帐汗国利用手中的诰命权,适用各种挑拨手段,甚至使军事手段,鼓动公国之间的不和,挑起纷争。在金帐汗国统治期间,为了得到金帐汗国的诰命,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时期,直至后来的莫斯科大公国时期,几乎每一个继承人即位,都要引发公国间的攻伐战争。
在金帐汗国成立半个世纪以后,在十四世纪初期,汗国实现了相对温和的伊斯兰化,这标志着金帐汗国突厥化的完成。这一时期,突厥语成为金帐汗国的通用语言,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鞑靼民族自此诞生。金帐汗国横跨欧亚,地域广阔,境内民族繁多,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各异,它的最终分崩离析是不可避免的。月即别汗在位期间,金帐汗国把莫斯科大公国指定为罗斯诸公国之首,即弗拉基米尔大公这个职位,通过莫斯科大公国向其他公国征收贡赋、镇压叛乱,逐渐地莫斯科公国获得了比其他罗斯城邦更高的地位,莫斯科公国也逐渐地发展成为罗斯诸城邦中最强大和富庶的公国。
十四世纪中期以后,金帐汗国陷入内乱,鞑靼王公贵族们为争夺汗位大动干戈,造成政局动荡。十四世纪后期,来自中亚地区撒马尔罕的帖木儿汗率军横扫欧亚大陆,两次攻入金帐汗国腹地,最后一次攻占了金帐汗国的首都萨莱,将萨莱夷为平地。自此金帐汗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1423年,金帐汗国穆罕默德汗继位。穆罕默德汗在位期间,金帐汗国彻底分裂,东欧平原上的喀山汗国和南方的克里木汗国从金帐汗国中分裂出去。此后,分裂浪潮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在原金帐汗国境内出现了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在中亚还出现了数个乌兹别克汗国和哈萨克汗国。 虽然金帐汗国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国力尚未消耗殆尽,仍然像以前一样派出特使,前往莫斯科大公国索要贡赋。
伊凡三世在即位之初,所求无非自保。但是随着莫斯科公国的日益强大,他逐渐产生了统一罗斯诸公国的想法。自从索菲娅公主嫁入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以"第三罗马"自居之后,把诺夫哥罗德等罗斯城邦并入自己版图、消灭强敌喀山汗国、与立陶宛和金帐汗国等抗衡的局势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有效地对抗金帐汗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伊凡三世不惜血本,花了大量金钱买通克里木汗国上层贵族,终于和克里木汗国结成同盟。在乌格拉河战役中,克里木汗国的支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后克里木汗国也不断侵袭立陶宛大公国,克里木汗蒙哥吉雷率领大军,曾数次攻入立陶宛大公国腹地,攻克基辅等地。此外,伊凡三世还主动与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其它汗国保持良好关系,其中包括诺盖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等,最终莫斯科大公国、克里木汗国、诺盖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结成了联盟。
面对金帐汗国特使带来的缴纳贡赋的要求,伊凡三世并未多想,做出了拒绝。金帐汗国特使在惊诧之余不禁怒火中烧,当堂和伊凡三世争吵起来。一向以行事谨慎的伊凡三世也一反常态,动怒之余把金帐汗国特使带来的索要贡赋的国书撕毁,并下令将汗国特使处斩。 伊凡三世的举动宣告了和金帐汗国正式脱离关系,也就是说,金帐汗国对莫斯科大公国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但在当时很多人并没有为此欢欣鼓舞,他们更多的是担心金帐汗国的报复。
吞并他国
伊凡三世苦心经营,把莫斯科周围的一些城邦公国相继并入版图,伊凡三世最关心的就是把诺夫哥罗德并入版图。伊凡三世推崇上兵伐交、屈人之兵而非战的战略思路,通过外交手段把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韦列亚等城邦收为己有。罗斯托夫城几乎是被伊凡三世花钱买下来的。 因此,伊凡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诺夫哥罗德诺夫哥罗德。
自从莫斯科成为诺夫哥罗德宗主国之后,莫斯科将该城的司法审判和立法权收归己有,但同时不触动城中贵族的经济利益,这当然不至于让亲立陶宛情结极强的诺夫哥罗德贵族们对莫斯科产生抵触情绪。数年之后,城中分化除了亲立陶宛和亲莫斯科两派贵族。前往莫斯科进行民事诉讼、经商的诺夫哥罗德人越来越多,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此时的莫斯科,看上去很像是首都。城中两派贵族斗争的日益激烈,亲莫斯科一派贵族主张改变诺夫哥罗德和莫斯科的法律关系,认为把诺夫哥罗德并入莫斯科版图的时机已经成熟。
1474年,从诺夫哥罗德来了两个亲莫斯科的贵族,这两位贵族自称受城中贵族会议委派,前来莫斯科觐见伊凡三世。在觐见中,两位贵族极为谦恭,一改此前诺夫哥罗德对伊凡三世的"宗主"称号,而是反复称伊凡三世为"陛下"。这等于间接承认了莫斯科对诺夫哥罗德的主权。伊凡三世对诺夫哥罗德的表态颇感意外,在兴奋之余,派出特使前往诺夫哥罗德,召集贵族会议,询问诺夫哥罗德贵族是否如同这两位贵族所说,承认莫斯科的主权。
在贵族会议上,亲立陶宛一派的贵族们激烈反对伊凡三世,声称从未派出特使前往莫斯科觐见伊凡三世,诺夫哥罗德也不会并入莫斯科版图,诺夫哥罗德非常希望保留现有的半独立的法律地位。伊凡三世的特使悻悻而归。当晚,意犹未尽的亲立陶宛派贵族们带领家丁,逐户冲击了亲莫斯科派贵族的住所,并捣毁了这些贵族们的多处房屋。诺夫哥罗德传来的消息让伊凡三世颇为震怒。
1477年9月30日,伊凡三世向诺夫哥罗德发去诏书,宣布同诺夫哥罗德断绝一切关系,从即日起双方处于战争状态。10月9日,伊凡三世带兵离开莫斯科,前去诺夫哥罗德征讨。11月27日,伊凡三世的军队抵达诺夫哥罗德,将城包围起来。伊凡三世再次采取了围而不攻,攻心为上的策略,逼迫诺夫哥罗德贵族们在粮草断绝的威胁下,自己主动出城谈判。1477年12月5日,如同1471年一样,诺夫哥罗德再次派出城中主教,前往伊凡三世驻地谈判。伊凡三世在谈判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没给诺夫哥罗德回旋余地。他直截了当地宣布:"朕欲永世为此城之主,一如朕永世为莫斯科之主。"谈判毫无结果地持续了几天之后,伊凡三世觉得应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作些让步,以此换取诺夫哥罗德的妥协。伊凡三世宣布,诺夫哥罗德必须并入莫斯科版图,但是城中贵族可以保留自己的领地,贵族子弟也不必为莫斯科军队服役,诺夫哥罗德人服兵役不必远离本城。等到了第二年的1月4日,城中还没有回信。伊凡三世考虑再三,在原有的条件上又加上了一条:城中教会所有的土地和财产,必须拿出一半来上缴给莫斯科。伊凡三世的这个主意算计得可谓恰到好处。诺夫哥罗德教会非常富有,而这一举动又不牵扯城中贵族利益,这样既能充实莫斯科的国库,又不会招致主政的贵族们反对,实际是等于是牺牲了教会利益,双方达成妥协。6日,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的诺夫哥罗德同意了伊凡三世的条件。15日,诺夫哥罗德全城举行仪式,向伊凡三世宣誓效忠。 伊凡三世在接收诺夫哥罗德之后,委派了一位督军,留在诺夫哥罗德,代表莫斯科处理政务,同时把城中的贵族会议召开地址迁到雅罗斯拉夫尔。作为莫斯科拥有主权的象征,伊凡三世在撤军时,把城中议政大厅上的大钟拆下来,运回莫斯科。 就这样,诺夫哥罗德从此并入莫斯科版图。伊凡三世兵不血刃,未放一枪一弹,成功地把领土向北方扩张了数百里。这时莫斯科东部边境上,除了诺夫哥罗德就是受其控制的卡西莫夫汗国,而莫斯科大公国的劲敌,喀山汗国,由于内讧不断,对莫斯科的威胁已经大大减少了。
对峙
兼并诺夫哥罗德之后,金帐汗国的阿合马汗积极和立陶宛大公国建立联系,结成联盟。双方商定,金帐汗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同时出兵,从东西两线夹击莫斯科。1480年夏,阿合马汗亲自领兵,前来攻打莫斯科。这次战役注定是莫斯科公国和金帐汗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
就这样,兼并诺夫哥罗德之后过了两年,莫斯科久候不至的金帐汗国终于领兵杀上来了。伊凡三世派兵迎敌,驻在科洛姆纳。9月30日,正当前方战事紧张之时,伊凡三世带少数随从人员突然返回莫斯科。愤怒的群众包围了他,指责他临阵脱逃。罗斯托夫大主教瓦西安对他说:"基督的人民对你不满,因为你出卖了他们并远远躲开。"马克思写道,在蒙古-鞑靼鞑靼人第三次入侵中,"看到一点点武装冲突场面就发抖"的伊凡三世"丢下20万大军临阵脱逃,当了可耻的逃兵"。《大师领读世界通史》中则分析道,当乌格拉河结冰时,伊凡三世便命令其军队后退,以便在更有利的阵地上作战。伊凡三世有意识地不转入进攻;他同阿合马进行不断的谈判,在兄弟们的军队未与他会合前,不希望开始军事行动。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伊凡三世的谨慎差点断送了他的国家。面对金帐汗国汹涌的攻势,伊凡一度从前线逃回,幸亏罗斯军队旺盛的士气及罗斯托夫主教瓦西安的鼓励使伊凡重新回到前线。
阿合马汗的军队前锋很快就抵达了距离莫斯科不足200公里的奥卡河南岸,看到河对岸的莫斯科军队严阵以待,阿合马汗决定避开锋芒,改为迂回战术。于是他下令移师西进,绕过莫斯科军队的集结地,从南方进入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地,迅速推至乌格拉河南岸,意图是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攻击;同时还派人疾驰至立陶宛大公国,请求卡西米尔二世速发援军,夹击莫斯科。
阿合马汗抵达乌格拉河南岸后,发现河对岸竟然又出现了莫斯科的军队,既没有渡河船只,又无力跨河强攻,阿合马汗只好下令就地安营扎寨,同时等待立陶宛援军的到来。当时已经是深秋,阿合马汗希望进入冬季后,乌格拉河上冻,届时与立陶宛合兵一处,一鼓作气消灭对岸的莫斯科军队。
1480年10月26日,乌格拉河终于上冻了。莫斯科前线的骑兵后退到30公里后卢扎河畔的小城克里缅涅茨与莫斯科主力汇合。但阿合马汗没有马上进兵,他正在等待立陶宛的援军。而这时候,立陶宛的援军正忙于应付莫斯科的盟友--克里木汗国的进攻,已经无力增援阿合马汗了。 阿合马汗在乌格拉河南岸等到了1480年11月11日,立陶宛援军还是没有到来。而面对寒冷的天气,阿合马汗踌躇再三,没能下达过河追击莫斯科军队的命令,在望北兴叹一番后,下令撤兵,两手空空地回南方的金帐汗国去了。就这样,双方没来得及兵刃相见,就结束了这场史称"乌格拉河对峙"的战役。 乌格拉河对峙标志着金帐汗国对罗斯诸城邦240年的统治正式结束。 阿合马汗从乌格拉河撤退后,在返回金帐汗国途中遭到西伯利亚汗国伊巴赫汗军队的狙击,阿合马汗战败被杀。金帐汗国不久因为内斗而分裂为几个小国,它们不但不再构成莫斯科的威胁,还开始成为莫斯科侵吞的对象。1502年,克里木汗国军队在蒙哥吉雷汗的率领下,攻克金帐汗国首都萨莱,享祚两个半世纪的金帐汗国彻底灭亡了。
统一大业
在乌格拉对峙后,伊凡三世持续统一大业。很快,伊凡三世确定了下一个目标:特维尔大公国。特维尔大公国在莫斯科西北方向不到200公里处,可以称得上是莫斯科的西北门户。
1484年,伊凡三世获悉,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同莫斯科的劲敌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私交甚深,此外还娶了卡西米尔四世的孙女为妻。伊凡三世以此为借口,向特维尔公国宣战。莫斯科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希望立陶宛能够出动援军,击退莫斯科军队,但这次如同以往,卡西米尔四世仍旧不愿意和莫斯科发生冲突。米哈伊尔无奈,只好向伊凡三世请降。伊凡三世接受了投降,米哈伊尔同时也保证中断和立陶宛的关系。但是第二年伊凡三世的手下就抓获了米哈伊尔派往立陶宛的信使。这一次伊凡三世决定彻底占领特维尔。9月8日,莫斯科军队包围了特维尔,10日莫斯科军队占领特维尔外城。第二天城中的贵族们纷纷来到伊凡三世的军营中,恳请伊凡三世原谅并向伊凡宣誓效忠。当夜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逃往立陶宛。 9月12日,特维尔人在主教带领下,倾城而出,向伊凡三世投降并宣誓效忠。伊凡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王储伊万册封为新的特维尔大公,此后特维尔的领地逐渐并入莫斯科版图。伊凡三世相继在各个城邦指派代表莫斯科的地方官,各个公国的独立性丧失,逐渐形成了以莫斯科为首都的新型的俄罗斯国家。 在这一时期,喀山汗国势力日益衰退,莫斯科大公国大力扶植汗国中的亲莫斯科势力,终于在1487年把亲莫斯科的穆哈默德·阿明扶上汗位。这样,在俄罗斯东部边界上出现了两个受莫斯科控制的汗国:弹丸之地的卡西莫夫汗国和喀山汗国。接下来伊凡三世把莫斯科的势力渗透到乌拉尔山西部地区,相继征服了彼尔姆,沃古尔,维亚特卡等地。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莫斯科大公国一跃成为东欧平原上的一个大国。
1486年,一个居住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西利西亚人,尼古拉·波佩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莫斯科大公国。回到欧洲后,波佩里向欧洲人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在此前欧洲人普遍以为莫斯科大公国是和鞑靼人类似的半开化民族,处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之下;波佩里的讲述无疑是给充满偏见的欧洲人上了一堂课。莫斯科大公国的强大,伊凡三世的富有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489年,波佩里再次来到莫斯科大公国,觐见伊凡三世,这一次,他是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特使的名义前来莫斯科的。在莫斯科,为了避人耳目,波佩尔秘密觐见了伊凡三世,并带来了腓特烈三世的口信:如果伊凡三世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请求册封为王,则腓特烈三世将满足伊凡三世的这个请求。按照当时统治整个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逻辑,向帝国皇帝请求册封成为国王,是"名正言顺"地获得一方领土统治权、获得欧洲认可其统治合法的唯一途径。当然,获得神圣罗马帝国册封,从本质上讲,是用欧洲对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法律承认换取形式上对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庸地位。
伊凡三世不需要这种承认,当然更不会屈尊于他人。尽管伊凡三世对欧洲君主们的傲慢和无知颇不以为然,但他还是做出了谦虚但不失尊严的回答:"上帝俯垂,祖宗荫庇;朕以寡德,得承大统。惟君权神授,自古皆然;父祖皆仰承天运,未敢以执镫而求全。故先人之所不为者,亦为朕所不欲也。"这就是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因为上帝恩典而成为大公,不是靠谁册封而继位的,所以伊凡三世也不想得到别人的册封和承认(这个有些吹嘘成份,伊凡三世的父亲瓦西里二世的大公位子就是靠着金帐汗国的诰命得来的)。伊凡三世觉得这还不够,特意委托波佩尔代为转达了一封给腓特烈三世的一封国书,在这份重要的对外文件中,伊凡三世自称"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三世",这就表明,伊凡三世不是什么等待册封的国王,而是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可以平起平坐的一位国君。在伊凡三世看来,这对神圣罗马帝国已经是比较客气的了,对其它周边的小国,伊凡三世偶尔两次自称"沙皇"了。
1487年间,正是莫斯科和立陶宛大公国第一次战争时期。伊凡三世念念不忘在西部和西北方向上开疆拓土,首要目标就是把所有俄罗斯城邦纳入自己版图,哪怕这些城邦位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之下,也要冒着和立陶宛开战的风险,达到自己预定的军事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慑于立陶宛大公国的军事实力,伊凡三世也不敢贸然大打出手。为了避免和立陶宛的全面战争,伊凡采取了"小步快跑"的战略,加紧了在西部、西北和西南边境上的蚕食活动。
伊凡三世宣布,只要这些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公国承认以莫斯科大公国为首都的俄罗斯的主权,愿意削去公国藩号,并入俄罗斯版图,那么莫斯科只保留在这些公国的国防和外交权力,同时允许原有的大公们保留自己的领地以及领地上所有财产。莫斯科大公国只向这些公国派出数量不多的军队,用于"保护"公国们有可能遭到的外来侵略。这样,伊凡三世逐渐不再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周边的大小公国,而是通过掌握外交和国防权力、向各地派驻军队、任命督军的方式进行领土扩张。在这一时期,伊凡三世外交和军事并用的手段发挥了效力:以别廖夫大公国等为首的西部城邦纷纷前来投降。
战争
1492年,波兰国王及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逝世。卡西米尔的两个儿子瓜分了原本统一的波兰-立陶宛王国,长子成为波兰国王,次子亚历山大成为立陶宛大公。王国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军事实力,立陶宛实际上已经无力抵抗莫斯科的军队了。伊凡三世看到了一个扩大疆土的良机。他立即联络南方的克里木汗国,共同发兵进攻立陶宛。战争刚开始,莫斯科的军队就深入立陶宛领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邦。与历次战争不同,这次伊凡三世不是亲自领兵,而是像所有大国君主表现得那样,为各路军队指定率兵作战的将领,事先为这些将军们下达战略目标,同时在每占领一个城市以后,还要从莫斯科指派一个督军前往统治。
伊凡三世还是采用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并用的策略,在加强对立陶宛军事打击的同时,还向克里木汗国、罗马天主教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各国王国派出外交代表,对莫斯科的军事行动做出解释。这些代表们称,莫斯科军队占领的城邦,原本就是罗斯城邦,居民以斯拉夫人为主,而且这些城邦原来就在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摇摆不定,所以伊凡三世的军事行动是巩固俄罗斯国家边疆的合法举动。
伊凡三世的军事行动获得了巨大成功。莫斯科的军队占领了梅晓夫斯克、谢尔佩伊斯克、维亚济马、梅采茨克等城邦。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向伊凡三世求和,双方停战。亚历山大认为他独自无力和莫斯科对抗,于是想通过联姻和莫斯科达成和解,保护自己的领土。亚历山大派人向伊凡三世提亲,提出要娶伊凡三世的长女为妻。谈判持续到了1494年,伊凡三世勉强答应了亚历山德的请求。当年2月5日,伊凡三世和亚历山大签订和约,立陶宛承认莫斯科对梅晓夫斯克等城邦的主权,伊凡三世同意把长女嫁给亚历山大为妻。
自古以来的历史证明,联姻这种政治婚姻并非可靠的外交手段。很快,新婚的亚历山大和妻子反目成仇,伊凡三世的长女离开立陶宛回到了莫斯科。立陶宛和莫斯科边境上的一些小城邦纷纷倒向莫斯科,双方斗争加剧,短暂的和平关系无法继续维持下去。1500年,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终于爆发了全面战争。
战争开始后,莫斯科在南方的盟友克里木汗国全力而出,极大程度上促成了莫斯科在军事上的成功。乌克兰各个城邦的大公们慑于莫斯科和克里木汗国双重打击的威胁,纷纷向莫斯科宣誓效忠,甘愿成为莫斯科大公国的藩属。
在伊凡三世准备在开疆拓土方面大展宏图之际,家里出现了重大变故。
王储危机
1490年,伊凡三世的长子、莫斯科大公国王储伊万患病卧床。伊万是伊凡三世和前妻,也就是特维尔大公的女儿玛丽娅所生,当年这门亲事还是伊凡在七岁时由父亲瓦西里二世做主定下来的。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拜占庭公主索菲娅,在法律上是伊万的后母,向伊万推荐了她身边最好的一位拜占庭医生,还是当年索菲娅嫁入莫斯科时从罗马一起带过来的。过了两个月,王储伊万不治身亡。公国内顿时传言四起,说索菲娅公主借治病为名,谋杀了伊万,以便索菲娅和伊凡三世的长子瓦西里三世能够成为王储,继位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迁怒于索菲娅,认为是索菲娅在幕后策划了王储之死的阴谋。但是没有真凭实据,伊凡三世只能把治病的医生处死。为了安抚伊万的妻子叶莲娜和城中贵族们,伊凡三世宣布,将孙子,也就是伊万的儿子,年幼的季米特里(1483年生)立为王储。后妻索菲亚希望自己的儿子瓦西里三世(1479年生)为继承人,于是一场宫廷阴谋在秘密地酝酿之中。阴谋败露后,索菲亚和瓦西里遭到贬逐和监禁。1498年,伊凡三世为孙子季米特里举行了加冕仪式。1500年,瓦西里反叛,投奔立陶宛。伊凡三世不得不做出让步,于1502年授给瓦西里大公称号,并监禁了季米特里和他的母亲。
瓦西里三世即位之后,继续伊凡三世的开拓疆土的事业。在西线,莫斯科军队节节胜利,在同立陶宛战争中占领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当时立陶宛的三分之一领土。1503年,在丢掉了19个城邦、70多处领地、22个城镇和13个乡镇之后,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向莫斯科求和。双方再次签订和约,切尔尼戈夫、普季弗利、戈梅利、布良斯克等城邦并入俄罗斯版图。这时的局势对莫斯科公国极为有利:在西线的正面是要塞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军队驻扎地距离立陶宛首都维尔诺(现维尔纽斯)400公里处;在北线以诺夫哥罗德为依托,可以居高临下从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一线自北向南对立陶宛发动进攻。 1505年10月27日,重病卧床的伊凡三世撒手人寰,终年65岁。
评价
伊凡三世在位41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莫斯科大公国,后期已经是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俄罗斯的版图扩大了六倍。16世纪初期俄罗斯的西部边界已经扩展到欧洲,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戈梅利-切尔尼科夫一线的第聂伯河沿岸已经成为俄罗斯的领土,在南方和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克里木汗国接壤,俄罗斯的势力发展到了顿河中下游。俄罗斯的东部边界在伊凡三世发动的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攻势后,喀山汗国已经完全成为莫斯科的藩属国,俄罗斯的势力还越过喀山汗国,抵达彼尔姆一带的乌拉尔山区,再向东就是西伯利亚汗国的领地。在北方,当诺夫哥罗德并入俄罗斯版图后,莫斯科的势力也随之扩张到和瑞典相邻的卡累利阿地区。这样,在瓦西里三世即位时,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已经和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中西部不相上下,成为地处欧洲东部边缘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欧洲大陆上的东西两个不同文明的划分已经初现倪端。
伊凡三世的外交成就和其军事成功相伴而行,外交成就对俄罗斯国家的发展发挥了军事力量无法达到的长远和巨大的影响。首先莫斯科没有附和罗马天主教教廷以拯救基督教的名义,建立反奥斯曼帝国联盟的提议,反而和奥斯曼帝国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这保证了俄罗斯在黑海沿岸的贸易顺畅;接着和立窝尼亚骑士团控制下的汉萨同盟签订贸易协定,充分发挥了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等城邦对外贸易的优势,保障了俄罗斯商人们在波罗的海沿岸通商的顺畅。此后伊凡三世利用北欧诸国对抗北方强国瑞典的心理,又和英国支持下的丹麦签订通商贸易协定,并使用军事手段,一再削弱立陶宛和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实力,逼迫立窝尼亚放弃汉萨同盟,夺得了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实际控制权,从而把曾经称雄一时的立陶宛变成莫斯科对外交往的一个棋子。并且和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各个王国、罗马天主教教廷、克里木汗国以及奥斯曼帝国等远邻保持的良好关系,使得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为俄罗斯带来了巨额财富,这是俄罗斯得以巩固发展的重要外部保障。
最为重要的是,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长达240余年的异族统治,获得独立。获得新生的莫斯科以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继承人的身份登上了国际舞台,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征服了以莫斯科为中心,方圆千里的广阔领土。这个15世纪初期还是东欧平原上偏安一隅的大公国,在16世纪初期一跃成为欧洲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