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阿言德
伊莎貝·阿連德(sabel Allende,西班牙語:[isaˈβel aˈʝende] 讀音,1942年8月2日),智利女作家,阿連德的作品有時包含「魔幻現實主義」類型的各個方面,代表作有《精靈之屋》(1982年)和《野獸之城》(2002年),她被稱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西班牙語作家」 ,2004年,阿連德入選[[]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2010年獲得智利 「國家文學獎」,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授予她2014年總統自由勳章。
伊莎貝·阿連德 Isabel Allende | |
---|---|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Janus | |
出生 |
Isabel Allende Llona 1942年8月2日 秘魯利馬 |
職業 | 作家,記者 |
語言 | 西班牙語 |
國籍 | 智利 |
公民權 | 智利-美國 |
獎項 |
|
配偶 |
|
兒女 |
|
親屬 | Allende family |
官方網站 | |
www |
阿連德的小說通常基於她的個人經歷和歷史事件,並向女性的生活致敬,同時將神話和現實主義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她曾在許多美國大學巡迴講授文學。阿連德能用流利的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於1993年獲得美國公民身份,自1989年以來一直住在美國加州。
目錄
人物簡介
伊莎貝爾•阿連德,智利女作家、新聞記者。1942年出生於秘魯首都利馬。她父親托馬斯•阿連德是位外交官。在她三歲的時侯,父母離異,母親把她帶回智利,住在外祖父家中。伊莎貝爾•阿連德從小時起即受到多方面的良好教育,尤其對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後來,母親改嫁給一名外交官,她隨繼父遍游拉美、歐洲和中東各國,眼界大開。1957年,她回到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翌年,在聯合國根食及農業組織駐智利機構中任秘書。從17歲起,她開始了記者生涯,廣泛接觸了拉美國家的社會各界,深入調查了解了許多現實問題。這段記者生涯對她日後的文學創作影響汲為深刻。1970年,她的伯父、社會黨領袖薩爾瓦多•阿連德在全國大選中當選為智利共和國總統,開始進行民主改革。1973年9月11日,發生軍事政變,阿連德總統以身殉職。伊莎貝爾•阿連德舉家流亡到委內瑞拉。在委內瑞拉期間,她仍從事新聞工作,生活十分艱苦。1982年,她的處女作、長篇小說《幽靈之家》問肚,立即受到讀者極大的歡迎,同時也轟動了歐美文壇。文學評論界認為,《幽靈之家》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又一傑作。這部小說一版再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是暢銷書。伊莎貝爾•阿連德一舉成名,被譽為「穿裙子的加西亞•馬爾克斯。」「1984年,作者發喪了第二部長篇小說《愛情與陰影》;1987年,第三部長篇小說《月亮部落的夏娃》問世。這兩部作品同樣受到文學界的重視和廣大讀者的歡迎,並被譯成多種外語出版。1990年,她又出版了新作《月亮部落的夏娃故事集》。伊莎貝爾•阿連德成為拉美「爆炸後文學」中成績斐然的女作家。[1]
作品
伊莎貝·阿言德著有多部長篇小說、回憶錄、短篇小說集。
- 《精靈之屋》或譯《幽靈之家》(La casa de los espiritus, 1982)
- 《愛情與陰影》(De amor y de sombra)
- 《伊娃露娜的故事》(Cuentos de Eva Luna)
- 《春膳》
- 《天鷹與神豹的回憶》三部曲:《怪獸之城》、《金龍王國》、《矮人森林》
作品風格
她深受女性讀者的喜愛,究竟原因,大概是其中鮮明的女性主義特色和浪漫風格使然。在她的小說中,女伊莎貝爾•阿連德性總是占據着主導地位,而且每一個都是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大開大合的暴脾氣,不怕死,忘我付出,或者聰明絕頂,或者純美至極,即便是妓女,往往也是心地善良,知恩圖報。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筆下的魔幻不同,阿連德更多地將未卜先知、意念移物等種種通靈異術賦予女性,而男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亦無法參透其中的奧妙。借用《哈利•波特》製造的一個名詞,在阿連德女士的筆下,男人們恐怕個個都是"麻瓜"。 說到阿連德的女性主義特色並不帶有激進色彩,主要體現在她筆下的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即便因此遭受萬般的凌辱和迫害,亦在所不惜,這是對女性人格魅力的讚歌,也為真正地女性主義正身。阿連德的女性主義,體現於其筆下女性的立場堅定,深明大義,獨立自主,敢做敢當,乃至堅貞不屈。
而其男性角色,往往正邪兩立,要麼大善,要麼大惡,大善者,多抱有社會主義的理想,必定溫柔,且甘願為心愛的女人赴湯蹈火。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 官方網站 (英文及西班牙文)
- 伊莎貝爾·阿連德在柏林國際文學節
- 伊莎貝爾·阿連德基金會 (英文及西班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