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盟鎮
會盟鎮,簡稱「會盟」,古稱「孟津」,現為「舊孟津」(該鄉的老城村為孟津故縣城,後改老城鄉,今為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是著名的「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會盟鎮位於洛陽市東北部,洛陽北區核心區,也是洛陽市東北部的文化和交通中心,北臨黃河與吉利區、孟州市相望,南依邙山與偃師市接壤,東接鞏義市,西鄰孟津其他鄉鎮,全鎮總面積128.6平方千米,總人口51802人(2017),耕地4.5萬畝,鎮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素有河洛江南、魚米之鄉、旅遊勝地、文化搖籃之美譽。「舊孟津」是一個具有四千多年文明史的歷史文化名縣,是龍馬負圖之處,伏羲畫卦之所。八百諸侯會盟、劉邦絕河亡秦、伯夷叔齊扣馬勸諫等歷史上許多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舊孟津」(今洛陽會盟鎮)。
中文名 會盟鎮
外文名 Huimeng Town
別 名 老城鄉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洛陽市
地理位置 位於洛陽市東北部、黃河南岸
面 積 128.6 km²
下轄地區 陸村、扣馬村、台蔭村、雷河村 政府駐地 陸村
電話區號 0379
郵政區碼 471123
氣候條件 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
目錄
沿革
1958年設老城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更名會盟鎮。1997年,面積128.8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扣馬、扣西、小寨、新花園、東良、台蔭、小集、鐵爐、呂村、雙槐、李家莊、下古、老城、陸村、雷河、油坊街、屋欒、馬莊、孟河、上河20個行政村。
鎮情概況
會盟鎮位於孟津縣東部,南依邙山,北臨黃河,東接鞏義市,西連國家重點工程西霞院工程,總面積128.6平方千米,轄20個行政村,51802人(2017)。會盟鎮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境內有龍馬負圖寺、會盟台、王鐸故居等名勝古蹟。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至公元1959年的427年中除1949—1951年外,一直為孟津縣縣城。1959年縣城遷至長華,改稱老城鄉,1994年5月撤鄉建立會盟鎮,鎮名源於「八百諸侯會盟津」的歷史典故。會盟鎮瀕臨黃河,東西長17公里,灘涂面積廣闊,自然條件較好,農副產品豐富,形成了萬畝稻田、萬畝魚塘、萬畝荷塘、萬畝孟津梨等農業產業化基地。近幾年,會盟荷花節的舉辦,又為會盟優質農副產品搭建了很好的外銷售平台。200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2億元,完成工商稅收2520萬元(其中國稅550萬元,地稅197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19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50元。先後被確定為洛陽市衛星鄉鎮、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中州名鎮、河南省衛生鄉鎮、特色農業鄉鎮和「全國重點鎮」等。
行政區劃
會盟鎮轄20個行政村:陸村、扣馬村、扣西村、小寨村、新花園村、東良村、台蔭村、小集村、鐵爐村、呂家村、雙槐村、李家莊村、下古村、老城村、雷河村、油坊村、孟河村、馬莊村、屋鸞村、上河圖村。
基礎建設
會盟鎮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洛常公路、207國道在鎮內交匯,連霍、太(原)澳(門)高速依城而過,黃河公路大橋飛架南北,焦枝鐵路孟津火車站距鎮中心僅3公里,公路通三江,鐵路達四海,機場連五洲,萬門程控電話遍布全鎮,國內數家網絡公司在該鎮建有5個塔站,通訊暢通,形成網絡化格局,有線電視實現了村村通。
自然資源
會盟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豐富,黃河大渠東西流經全鎮20個行政村,土壤有機含量高,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特產有黃河鯉魚、優質水晶米、孟津貢梨、蘆筍等[1] 。已形成萬畝蓮藕、萬畝優質稻米、萬畝黃河鯉魚、千畝孟津梨、千畝苗木花卉、千畝林業育苗、千畝溫棚蔬菜、千畝白筍等八大產業化基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早春仙境,「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荷塘美景,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吸引着眾多賓客紛至沓來,盡享大自然的美麗風景。
旅遊資源
會盟鎮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薈萃。是古時「伏羲畫八卦,龍馬負河圖」之處,「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盟」之地,神筆王鐸的故里,今有國家AAA級景點王鐸故居,龍馬負圖寺、省級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等眾多名勝,保護區內有白鶴、丹頂鶴等珍禽150餘種10萬餘只。轉變工作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做大做強觀光農業,第五屆荷花節取得圓滿成功。景區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先後投資50萬元,完善16項景區設施,增加了14個景點和娛樂項目,重點開發了衝鋒舟、沙灘排球等20餘個品種的旅遊產品等。經濟效益顯著增加。荷花節期間,共接待遊客40萬人,景區綜合收入達600萬元,其中,每天門票收入最高達1.5萬元,荷塘蕩舟每塘收入700元以上,餐飲每攤點收入達1500元。全鎮農民間接綜合收入達800萬元。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荷花節期間,至景區班車乘客比往常增加一倍,鎮區商店較往常增收20%——30%,酒店基本天天爆滿。早酥梨賣到1.5元/斤,每斤價格比往年增長了0.7——0.8元,蓮藕由過去的0.9/斤上漲為1.2元/斤。
視頻
孟津縣會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