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
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巧匠,同時代的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難免碰上日曬雨淋,於是在他出行的車上便製作了一種固定的傘,既可遮風避雨也可遮陽避暑。這種隨車固定的"傘",在1989年發行的J162《孔子誕生2540周年》紀念郵票第二枚"周遊列國"上便可一睹風采。[1]。
目錄
雨傘分為哪些結構部分
- 傘的構造大體是傘柄、傘骨、傘面三部分。
- 傘柄是傘的主心骨,支撐着整個傘,主要是用木頭、竹子、金屬等材料製成,
- 傘骨是支撐整個傘面的,它能摺疊能撐開,便於攜帶;
- 傘面是傘中最重要的部分,擔負着遮雨的責任,製作材料有塑料布、油布、綢布以及經久耐用的尼龍布等。
古法製作|油紙傘工藝
油傘或日本稱和傘,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泰國、老撾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着大陸客家人遷移至台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台灣生根發展。 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着新娘以作避邪。和傘不僅是在淅淅瀝瀝的雨季中盛放的花朵亦可用於諸多場合。有在野外舉行茶會時使用的「野傘」,專供男性使用的「番傘」,以及在傘的中央描繪出圓形好似眼睛的「蛇目傘」,當然繪有華麗花紋,舞蹈時才用的自然就是「舞踏傘」了。和傘的製作過程紛繁雜陳,不僅多道工序需要數位職人共同作業,最為重要的是還不得不取決於天氣狀況,是不折不扣靠天吃飯的行當。製作和傘前須準備竹骨、和紙以及木製品,金屬器具等。各原料皆由各自的手工職人分別加工而成,竹材先須切割成竹骨,竹骨亦須染色,再經由火灼燒去除細小分叉;接下來進行各個零部件的組裝工序,竹骨使用繩線固定在木構件上,組成可開閉的骨架,隨後將和紙裁切成所需大小,依據不同大小的傘型,裁切成數十枚相應尺寸。之後進行粘接,通常使用木薯粉熬製成的天然粘接劑,將竹骨的不同部件,使用和紙粘接連接於一起,呈現出和傘的基本形態;隨後將粘接好的和傘進行乾燥作業,整齊的摺疊成型後依傘的種類和設計,進行顏料和漆的着色並乾燥;此時在和紙的表面進行亞麻籽油的防水處理,接下來進行數日到兩周的自然晾曬,這個自然乾燥的過程,有着機械作業無法替代的非同意義;最後使用絲線與金屬構件進行最後的裝飾,這樣一把和傘的製作才算完成,我們只是簡略重點的說明其中要項,但實際絕非表面如此簡單,從原料、材質到製作加工皆來自自然狀態下前人生活的智慧。和傘由於是和紙經過防水過油而製成,難免在合閉時會粘合在一起,因此撐開時亦須掌握些許竅門,單手執傘柄下端的把手,另只手握住傘骨末端合攏處溫柔且緩和的向上推,即可撐開。雨傘與日傘、舞傘在製作時略有差異,因而保持壽命也不盡相同。雨傘主要是做防水處理,和紙表面刷有亞麻籽油,隨着油脂硬化的影響,經年累月後和紙便會劣化開裂破損,即便如此也會保有二十餘年。而相對日傘與舞傘沒有過油的緣故,壽命將會成倍增長。雨天撐傘也有特別講究之處,特別是在使用後控水時,雨傘半開或全開的狀態下陰乾,切莫在合閉狀態下甩水等,同時傘把方向朝下控水也與我們日常使用洋傘相反,待乾燥後再將合閉狀態的雨傘放置於通風避陰處保存。 說到和傘,來到京都的遊客都對街頭巷尾的和傘留有最為深刻的印象,但其實岐阜的和傘製造才是全國第一,從業者不僅多,而且手工職人間相互切磋技藝,因而質量工藝也相當出名。雖至今日產量劇減,但仍雄居產量第一的位置。各地許多制傘老鋪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也結合網絡銷售,特別定製等模式,開發出更多個性紋樣與色彩,讓古老的制傘藝術,更加現代普及,順應時代的潮流。江戶時代後期創業至今的「日吉屋」,是京都僅存的一間京和傘製作老鋪,代代傳承近千年的傳統技藝,到今天仍然為「表里千家」(日本茶道中的兩支流派)繼續製作茶道中常用的「野點傘」和祗園舞伎愛用的「蛇目傘」。第五代傳人的「西堀耕太郎」,出生於和歌山縣新宮市,由加拿大留學歸國後在市政府從事翻譯工作,婚後被妻子娘家「日吉屋」製作京和傘的魅力所感染,走上了傳統手工職業人的道路。以「傳統是革新的延續」為信條,積極承繼京和傘傳統技藝的同時,利用和傘的技術與構造原理,獨闢蹊徑的與設計師合作,共同開發出新的照明器具。和傘的一個主要特徵即幾何構造的竹骨,利用這個特點開發出獲得日本「Good Design」設計獎的和風照明器具「古都里」。竹骨於和紙上所描畫出纖細的陰影,透過和紙擴散開的是柔和光線。整根竹子經過職人滿懷心力製成竹骨,而黏着和紙採用平安時代的女性們寫情書常用的「王朝紙」,織布的花紋,編織着的情愫,展現在陰翳虛掩的和紙上時,那該是怎樣的美妙!外框可拆卸,隨季節變化與室內裝飾更換外套,自然素材帶來微妙的變化,每隻相似卻又不同,包孕出點滴的幸福滋味。合閉如同和傘般的設計成為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融合,並迸發出無窮魅力。在此基礎上,更是突破舊有模式,拓展傳統材料的使用,採用輕制金屬與ABS樹脂,命名為「mono」的現代和風照明,不僅再次獲得「Good Design大獎」,更將觸角延伸至海外,受到德國IF工業設計獎青睞。「mono」一語取自意大利語,意為「動」,燈的外框可隨手動金屬環的升降,而變化合閉,形同自江戶時代以來代代相傳的和傘。隨心情可自在改變形狀,由此帶來不同的光影變化效果,「靜」的空間裡默默變幻着「動」的愉悅。時代的變遷帶來生活樣式的改變,日吉屋也開設體驗工房,讓更多人參觀並通過切身體驗對制傘有深入認識和加深了解,從而愛上這項事業。被譽為日本最古老和傘老鋪的「遷倉」有着綿長的歷史,先祖的「淺井長政」曾與「織田信長」有過交手,戰敗後流亡至京都山科一隅,就此安住下來。後代子孫「甚助」於元祿三年出京都居住於建仁寺一帶,取屋號「山城屋」開始了和傘的製作和售賣。隨後至明治後期,由於和傘製作原料與提燈相似,第十三代傳人又開始了提燈的製作與銷售。歷經320餘年在堅守歷史傳承的同時,更將承繼傳統及文化作為己任,告訴後世時代變遷中無從也不可被替代的重要。而位於金澤千日町的「松田和傘店」則有着更為傳奇的故事,掌門「松田弘」1924年出生於石川縣金澤市,12歲起跟隨傘職人的父親學習制傘技藝,歷經各個職種的修行,成為目前金澤唯一的制傘職人,亦是唯一的全程一貫可獨立製作的職人。金澤雨雪豐沛的氣候培育出制傘的傳統,松田的傘使用最結實的桑制和紙,裝飾紋樣百花繚亂色彩艷麗。「和傘有着諸多的不合理之處,正如此才有和傘優美的姿態,沒有什麼比製作出來讓我愉悅的了」,入行七十六載有餘的松田弘如是說。經由他手的傘最少可持有半世紀不止,而執傘者也因此身姿優美起來,不僅是自己樂在其中,孜孜不倦更是為了傳承的這份責任。歷史的變遷起伏,不因和傘的合閉而有絲毫的憐憫,傳統的工藝亦不會因晴雨變換而停滯。和傘不斷經過改良,與傳統文化傳統藝能相結合,並附加現代人審美意識與觀念,融合當代生活潮流,及配合現代科技,同樣面臨被遺棄危機的和傘因此才得以不斷的傳承和發揚。
日本的和傘和中國的油紙傘
日本雨傘叫「和傘」。中國的油紙傘在唐朝時期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後被稱為「和傘」,製作工藝與中國油紙傘一樣,傘架竹子,傘面油紙。1.審美和圖案上的差異比較明顯,讓人能夠一眼分辨出來,中國油紙傘圖案往往帶有江南水汽的優雅婉約。常有水墨畫、題字傘面等,用色為青色或者暗紅;中國的傘骨較細,日本傘傘骨粗些雖然油紙傘起源於中國。但人們更願意購買日式的紙傘,因為日本紙傘工藝更加成熟精湛,傘柄驚喜觀賞性強,且傘面較厚較大,不像中國傘面很薄只有一層,傘骨數量較少收攏後不夠服帖,整體又很輕導致傘骨易折斷。日式傘結實厚重,且傘紙是一片一片加在每兩根傘骨之間,傘骨數量也更多,傘骨更粗,收攏後服帖,製作更為耗時但也更為實用。雖然油紙傘起源於中國。但人們更願意購買日式的紙傘,因為日本紙傘工藝更加成熟精湛,傘柄驚喜觀賞性強,且傘面較厚較大,不像中國傘面很薄只有一層,傘骨數量較少收攏後不夠服帖,整體又很輕導致傘骨易折斷。日式傘結實厚重,且傘紙是一片一片加在每兩根傘骨之間,傘骨數量也更多,傘骨更粗,收攏後服帖,製作更為耗時但也更為實用。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和祭祀之用。寓意有:多子多福、節節高升、恩愛美滿、消災辟邪、平安吉祥、預祝金榜題名等。很多人一提到油紙傘,言必稱蘇杭,但事實上,油紙傘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傳統日用雨具,是一項傳統、普遍的手工業。從前的油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遍地開花,尋常可見。只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工藝的衝擊,機械化生產的金屬骨架布傘取代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油紙傘。傳統工藝的油紙傘,工藝講究、繁雜,年輕人不願從業,使得曾經風靡一時的油紙傘,到了消失的邊沿。先前遍地開花的傘廠(傘鋪、作坊)所剩無幾。中國現只有安徽涇縣、婺源甲路、四川瀘州、浙江餘杭、湖北漢口、湖南長沙、北京若水堂、雲南滎陽、福州等。現已被列入「非遺」保護的有瀘州紙傘、杭州綢傘和婺源甲路紙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