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勞鳥
伯勞科(學名Laniidae)在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是鳥綱雀形目中的一個科 (生物)|科。這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生性兇猛。
伯勞古稱「鵙」。《爾雅》記載,「鵙,伯勞也。」[1]而《曹子建集》和《文選》均稱伯勞為賊害之鳥[2][3]。
目錄
科學分類
特徵
伯勞鳥比知更鳥要小些,一般羽毛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為黑色並帶有白色的斑,眼睛周圍是一圈明顯的黑色;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鳥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歐洲的伯勞鳥多為紅色和褐色,加拿大和美國的大伯勞鳥也稱為北方伯勞,是伯勞鳥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叢伯勞產於非洲,大約有40多種,體長約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鮮艷,嘴不像其他伯勞鳥那麼尖利,尾部有長而柔軟的羽毛。四色叢伯勞上體呈綠色,下體金黃色。紅色的喉嚨和黑色的邊,非常好看。[4]
習性
伯勞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大都棲息在丘陵的廣闊林地,常棲於樹頂,高處俯視,伺機滑衝至地面捕捉昆蟲、蛙、蜥蜴、小鳥和鼠類等,有把獵物插在棘刺上食用的習性,有時不全吃掉,用此方式儲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稱其為「butcherbirds」,但是澳大利亞的butcherbirds並不是伯勞,而是一種與它們占據相同生態位的鳥鍾鵲屬(Cracticus)。[4]
分布
伯勞科共有10屬72種。主要分布在美國聖克利門蒂島伯勞、坦尚尼亞烏盧古魯山的烏盧古魯叢伯勞以及我國台灣地區伯勞。產於聖克利門蒂島的伯勞鳥屬瀕危動物;產於烏盧古魯山的烏盧古魯叢伯勞也已瀕臨絕種的危險。台灣有紅尾伯勞、棕背伯勞、紅頭伯勞和虎紋伯勞最為常見。[4]
繁殖
伯勞鳥巢呈杯狀,置於有棘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略呈暗褐色且大小不一的雜斑。 繁殖由雌鳥孵蛋,大概二個星期就可以出生,出生後由雌、雄鳥共同餵食,十二天後幼鳥就可以離巢自立,但它們有時也會回來向父母要些食物。伯勞鳥也有著很強的母性,當有蛇類的動物想攻擊它們巢穴時,伯勞鳥會為保護它的幼鳥而反擊。由於伯勞鳥的生活環境是開闊的草原或牧場,隨著人類城市的擴建,草原牧場的機械化耕種,伯勞鳥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小,這也導致了伯勞鳥數量的逐年減少,未來能看到堅強且富有個性的勞科鳥兒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