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
似作为中国汉字之一,有其独特的形、音和义。从形状上来看,它是左边一个单人旁和右边一个以字构成。从读音上分,它又有两个不同的读音包含不同的意义。当它读 sì时,有相像,好像,比较的意思。而当它读shì时,又多指和 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的意思。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1]
目录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详里切《集韵》《韵会》象齿切《正韵》详子切,音巳。肖也。《尔雅·释草》纶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华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
又嗣也。《诗·周颂》以似以续。
又况也,奉也。《贾岛诗》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又《正韵》相吏切,音寺。义同。
又《韵补》叶养里切,音以。《诗·大雅》无曰余小子,召公是似。叶下祉。《贾谊·旱云赋》运淸浊之澒洞兮,正重踏而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时彷佛而有似。
方言集汇
◎ 粤语:ci5
◎ 客家话:[梅州腔] se5 [客语拼音字汇] ci4 si4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5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海陆丰腔] sii5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ci5
基本字义
1.相类,像:相(xiāng )~。类~。~是而非。2. 好像,表示不确定:~乎。~应如此。
3. 表示比较,有超过的意思:一个高~一个。 石秀的武艺不低似孙立。——《水浒传》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2. 同本义 [look like;similar]
似,象也。——《说文》
似,有以相撄,有不相樱也。——《墨子·经上》
见似目瞿。——《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
寡人虽无似也。——《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
似,类也。——《广雅》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庄子·大宗师》
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吕氏春秋·疑似》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吕氏春秋·察今》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袁可立子)高韵清风,壹似闻漆园苏门而兴起者。——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3. 又如:似起(像,如);似像(相同的样子,模样);似有若无(只当没有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似许(如此,如许);似漆如胶(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似类(相类;相似;像);似若(好像)
4. 似乎 [seem;look as if]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似不足信;似如(好像);似若(好像);似是而非
6. 给予,送给 [give]
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贾岛《剑客》
7. 继承 [inherit]
是以似之。——《诗·小雅·裳裳者华》
似续妣祖。——《诗·小雅·斯干》
8. 又如:似续(继承;继续);召公是似。
〈介〉
1. 用于比较,表示程度更甚 [than]
今年衰似去年些。——宋·刘克庄《浪淘沙·纸帐素屏遮》
2. 又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
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影响及于他处,相当于“与”、“向” [to]
今朝别有承恩处,鹦鹉飞来说似人。——罗邺《宫中》
4. 另见 shì
常用词组
1. 似的 shìde
[same as] 同“似”( sì)
快活得什么似的。——茅盾《子夜》
2. 似曾 sìcéng
[seemingly] 好像曾经。
似曾相识的面孔
3. 似…非… sì…fēi…
[seem] 中间插入同一个单音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又像又不像的意思。
似哭非哭
4. 似非而是 sìfēi'érshì
[paradox] 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5. 似乎 sìhū
[as if;look like] 仿佛;有些像。
他们似乎无所不谈。
6. 似是而非 sìshì'érfēi
[specious;be apparently true but really wrong] 表面看来似乎对,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的事情。
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汉· 王充《论衡·死伪》
其他读音
基本字义 1.〔~的〕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如“他乐得什么~~”。亦作“是的”(“的”均读轻声)。
详细字义 〈助〉
1. 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比况,相当于“似的”、“如…一般”
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水浒传》
2. 另见 s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