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仁阁
历史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坐东朝西,与弘义阁相对立。体仁阁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为“文楼”,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文昭阁”,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改称“体仁阁”。清朝乾隆四十八年六月(1783年),体仁阁毁于火,同年依照弘义阁的形制重建。
明朝体仁阁的用途,见于记载的仅有永乐十八年三殿大火后到嘉靖年间,体仁阁一直用来存放《永乐大典》;嘉靖三十六年遭灾后,体仁阁的使用情况不得而知。明代大朝会或颁诏大礼,钦天监于文昭阁报时、鸡唱:日出卯、照万方、光四表。洪武朝,相对武楼作为公主出嫁的典礼所在,文楼则作为皇帝大婚仪式、皇太子纳妃仪、万寿节赐宴的地方。康熙十八年三月(1679年),诏举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1],试诗比赋,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共同纂修《明史》。清朝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体仁阁。乾隆年间重建之后,体仁阁两庑作为内务府广储司六库[2],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3座。
1919年和1921年,古物陈列所先后进行了体仁阁、弘义阁的加固维修工程,但因所用支顶的木柱过细而遭承重梁压弯,1953年又进行翻修。“2003~2005故宫古建筑修缮计划”中显示,体仁阁在2003年已被列为故宫博物院大修项目之一。体仁阁修缮工程启动后,中途停工。2006年,据工作人员透露,体仁阁的停工原因是,修缮人员在修缮中发现阁内一根主梁已糟朽不敷使用,乃决定更换,但该主梁为金丝楠木搭建,施工人员遍寻中国也未找到可替换的金丝楠木,体仁阁大修工程遂停工。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对此予以否认称:“停工主要是因为修缮方案需要更改!”[3]体仁阁大修工程完工后,作为文物库房使用。例如故宫博物院共收藏20件马车,其中残损者约15件,原存放在太和门的西府,“房子特别老旧,一脚踩进去,灰尘几厘米厚”,后因修理房屋,又被迁至东南角楼,2013年时则正存放在体仁阁。[4]
建筑
体仁阁高25米,位于崇基之上,分为上、下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下层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明间设有双扇板门,左右各三间安有一码三箭式直棂窗,两梢间、山墙以及后檐使用砖墙封护。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一层的屋檐上四周为平座,平座周围廊安装24根方形擎檐柱,以支承顶层的屋檐,柱间设有寻杖栏杆,在平座上可以凭栏远眺。二层楼七间,四面出廊,前檐装修斜格棂花槅扇28扇,梢间、山墙、后檐墙以木板做成封护墙,以减少下层的承重。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栱。檐角脊兽7个。
参考文献
- ↑ 《元明清史》
- ↑ 《日下旧闻考卷十一》体仁阁、弘义阁两庑为内府银、皮、段、衣及瓷、茶六大库,详见官署门。
- ↑ 一亿元修不完美太和殿,新浪,2006年01月24日
- ↑ 民进艺人“奉命”进宫 修复故宫文物须心存敬畏,腾讯网,201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