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操
體操(Gymnastics)一詞,來源於希臘文Gymnastike,最早由古希臘語Gymnós演變而來。古希臘人崇尚強壯體魄的各種運動,體操是類運動項目的總稱,在國際體操聯合會中分為幾個單項,競技體操[1]、藝術體操、蹦床、技巧運動和競技健美操。
目錄
歷史
1969年春,在山東省濟南市北郊無影山的南坡,整理和發掘了14座漢墓。在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一盤西漢時期的樂舞雜技陶俑。這盤群俑中就有四個在做體操的表演,其中兩個對稱做倒立,兩個在做躬彎。而且東漢時期,華佗經過動物啟發而研製「五禽戲」,雖然針對強身健康的目的而設計,但其優美的動作已經可以看出體操的端倪。
唐宋以後,體操運動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雙人和集體動作,許多複雜的翻騰動作和雜技表演結合在一起。至於器械體操,遠在東漢時期,我國民間就有「槓力功」,很類似現代的器械體操。
現代體操起源於18、19世紀。當時歐洲先後出現德國、瑞典、丹麥等體操流派,它們不僅推動了體操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也為現代體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現代體操運動傳入中國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當時體操運動十分落後,沒有群眾性的體操活動。晚清末年,在「洋學堂」中,在維新派改革發展的學校中,和民革時期資產階級改革的教育課程標準中設立有體操課,作為教育中全面發展和國家救亡發展的迫切要求,可以說是今天體育課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