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村
何村,主任記者(1996)、國家一級編劇(2001)、導演、製片人、渤海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1]
何村 | |
---|---|
渤海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 |
出生 | 1963-2-3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國家一級編劇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新聞教育改革中國專家組"成員。 [2]
目錄
人物簡介
何村,1963年2月3日生。主任記者(1996)、國家一級編劇(2001)、導演、製片人。
九三學社社員。研究生學歷,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專業。
2005年5月渤海大學由北京引進人才到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2005年9月轉評為教授。
2014年轉入黃山學院,任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一職。
渤海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新聞教育改革中國專家組"成員,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會理事、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公共健康特約研究員、中國縣域經濟報研究員、《健康時報》顧問、東北師範大學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其組織學生成立並擔任教師的渤海大學三農問題研究中心被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團隊、遼寧省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情系三農》網站被評為遼寧省高校主題教育示範網站。
組織學生並擔任指導教師的渤海大學大學生農村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宣講團是國內第一個深入農村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大學生社團。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何村教授編輯的《當代大學生三農問題調查》,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大學生們自己的三農問題調查報告集。
曾從事新聞工作21年,其中在紙質媒體工作13年,電視媒體工作8年,有國家知名媒體工作經歷。曾獲全國優秀邊陲兒女獎章、省級優秀編輯。
出版有報告文學集4部,散文集2 部。在全國報刊發表散文等文學作品200萬字。發表新聞作品100餘萬字。
曾獲中國時事報道一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三等獎、全國報紙副刊好作品二等獎、三等獎、東北三省報紙副刊好作品一等獎、二等獎、黑龍江省新聞獎特別獎、一等獎等近百項。
參與拍攝電視劇、大型電視紀錄片多部,紀錄片《寶劍之鄉--浙江龍泉》獲全國對台優秀宣傳片獎。
主攻方向:新聞業務理論、媒介管理、中國地市報研究、新聞教育研究。
講授課程:《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實戰訓練》、《中外新聞作品研究》、《中國地市報研究》等。
科研成果
論文
虛假新聞泛濫中的新聞教育責任 《新聞記者》2006.2期(主要核心)
(人民網、中華傳媒網、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等多家網站轉載)
是正常報道還是新聞炒作《新聞界》2006年2期(核心)
把握分寸:多送涼風,少吹熱雨--淺談熱點新聞的寫作 《寫作》2006.3期(核心)
走出地方新聞院校的特色之路 《新聞界》 2005.3期(核心)
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應重在實踐與創新 《教育探索》2006.3期(核心)
地方新聞院校目 前面對的問題與對策 《渤海大學學報》2006.1期
實踐教學:培養高素質應對挑戰的新聞人才 《渤海大學報》2006.2.23
地方記者為何寫不出好稿 《中國地市報人》1994.7期
星期刊也要奏響主旋律 《中國地市報人》1995.6期
淺談法制新聞報道的改革與改進 《法學與實踐》1995.11期
總編輯與文藝副刊 《新聞傳播》1994.2期
關於改進企業報文藝副刊的幾點設想 《企業文化》 1993.1期
新聞宣傳對企業的效應 《企業文化》 1992.2期
試談新聞宣傳中的表揚與批評 《黑龍江宣傳》1992.8期
星期天肩負起愛國主義的責任 《新聞傳播》1992.3期
關於改進法制新聞報道的幾點設想 《中等城市黨報研究》1995.1期
關於中國電視劇走進觀眾的思考 《中國當代論文選》2001.1人民日報出版社
中國電視製片人之我見 《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論文選萃》2000.7中國經濟出版社
關於賀歲片的思考 《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論文選萃》2000.7.中國經濟出版社
論文獲獎
1993全國報紙副刊好論文二等獎 《關於改進企業報文藝副刊的幾點設想》
1992全國報紙副刊好論文三等獎 《對星期天版的思考》
1994全國報紙副刊好論文三等獎 《總編輯與文藝副刊》
1993黑龍江新聞學優秀獎 《對星期天的思考》
1995黑龍江新聞學優秀獎 《星期刊肩負起愛國主義教育的責任》
2000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成果一等獎 《中國電視製片人之我見》
2000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成果一等獎 《關於賀歲片的思考》
2004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余秋雨文化現象的理性思考》
2005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時代的歌者:余秋雨》
課題媒體報道對我國公共政策調整的影響研究 主持人 遼寧省教育廳2006
新聞作品
1995中國時事報道一等獎 《一曲充滿愛的時代讚歌》
1992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 《中國東北攝影村》
1995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 《中國文化農民》
1996全國地市報好內參二等獎 《個體戶投資建農貿市場遇到困難》
1994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三等獎 《一支烏蘭牧騎式的演出隊》
1990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三等獎 《閃光的沙粒》
1996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三等獎 《夢圓黑土地》
1991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三等獎 《黑土地戀歌》
1993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三等獎 《腳踏一方土》
1994黑龍江好新聞特別獎 《一曲充滿愛的時代讚歌》
1994黑龍江好新聞一等獎 《執着愛國 教育後人》
1990黑龍江好新聞二等獎 《閃光的沙粒》
1992黑龍江"走十村,訪百戶"好新聞二等獎 《中國東北攝影村》
1991黑龍江體育好新聞二等獎 《冰壇新星》
1987黑龍江公安好新聞三等獎 《更多地理解他們》
1991黑龍江農業好新聞三等獎 《一位農民的胸懷》
1992黑龍江農業好新聞三等獎 《黑河千台鐵牛煥發英姿重振雄威》
1990黑龍江道路交通好新聞三等獎 《市縣委書記乘車記》
1994黑龍江科技好新聞三等獎 《腳踏一方土》
1990黑龍江"黑龍杯"好新聞三等獎 《德都縣依法治水見成效》
1990黑龍江農業好新聞三等獎 《一個農民赤着雙腳走向黑土地》
1996黑龍江政協好新聞三等獎 《夢回故鄉》
1990黑龍江公安優秀新聞作品獎 《把尊敬和愛還給他們》
文學作品
發表文章
1996.12《散文選刊》選《遠東的秋天》
1995.8《散文選刊》選《夜讀龍江》
1993.10 《中學生閱讀》 轉載《朝北的窗口》並配創作談
1995.1.14《珠城周末》轉摘載 《一碗餛吞錢》
1994.3.7《人民日報》散文 《正月妹子烤火時》
1994.12.27《人民日報》散文 《無名小店》
1993.3.23《人民日報》散文 《黑河擺攤的》
1996.6.5 《人民日報》散文 《與山水為伴》
1993.6.4《人民日報》散文 《朝北的窗口》
1992.11.14《文藝報》散文 《火山雨》
1993.2.4.《文學報》 散文 《窗》
1995.3.2《文學報》 散文 《俄羅斯秋天印象》
1994.11 《北方文學》散文 《流向永遠的故鄉夢》
1994.6 《邊疆文學》散文 《古城雪》
1995.1.2 《法制日報》散文 《一碗餛吞錢》
1997.7.19 《檢察日報》散文 《故鄉的野草甸子》
1998.3.20《檢察日報》散文 《天安門廣場放風箏》
1998.5.6《檢察日報》散文 《同桌的你》
2004.12.8《檢察日報》散文 《暗戀的歲月》
1991.9.7 《黑龍江日報》散文 《秋風秋雨走孫吳》
1996.7.22《黑龍江日報》散文 《去孔林》
1987.1.21 《黑龍江日報》散文 《生日面》
1994.12.26《黑龍江日報》散文 《御史大夫村》
1997.3.3《黑龍江日報》散文 《與山水為伴》
1996.2.2《黑龍江日報》散文 《祝你平安》
1992.9.3《黑龍江日報》散文 《我的野草甸子》
1993.4.22《黑龍江日報》 散文 《爬冰洞》
1995.11.18《黑龍江日報》散文 《鐵樹》
1995.10.15《黑龍江日報》散文 《兒行千里》
1992.11.12《黑龍江日報》散文 《你好,努爾哈赤》
1994.4.28《黑龍江日報》散文 《夜讀龍江》
1992.8.15《貴州日報》散文 《中俄邊境小夜曲》
1991.9 《女友》 報告文學《山中有一群女兵》
1997.1.10 《大連日報》散文 《三套車》
1996.10.18《哈爾濱日報》散文 《遠東的秋天》
1985.6.7《哈爾濱日報》散文 《綠》
1996.11.5《哈爾濱日報》散文 《牽手》
1990.1.24《黑龍江農村報》散文 《搶財》
1996.9.28《上海鐵道報》散文 《與山水為伴》
1997.3.14《湛江晚報》散文 《三套車》
1996.4.26《珠城周末》散文 《祝你平安》
1998.3.2 《伊犁日報》散文 《黑河與伊犁》
1988.5.27《黑龍江武警報》散文 《蒲公英》
1994.12.17《生活報》散文 《想起家鄉的酸菜和野菜》
1995.11.4《北方時報》散文 《圓明園的黃昏》
1997.3.7《廠長經理日報》散文 《旅俄漫筆》
1991.11.25《黑龍江農村報》散文 《山里行》
1994.2.28《黑龍江廣播電視報》散文《游千山》
1994.4.27《北方時報》散文 《從李白想起》
1992.9.26《河北電力報》散文 《人在旅途》
1992.10.31《河北電力報》散文 《走石龍》
1990.8《黨的生活》報告文學《啊,紅瑪瑙》
1995.2 《大陸橋》散文 《愛輝紀行》《遠東的秋天》
文學作品獲獎情況:
1993年 《朝北的窗口》人民日報"中國匹克杯"精短散文徵文三等獎
1996年 《遠東的秋天》全國第8屆報紙副刊好作品二等獎
1995年《夜讀龍江》 全國第7屆報紙副刊好作品二等獎
1994年《輝煌母校》 全國第6屆報紙副刊好作品二等獎
1993年《你好,努爾哈赤》全國第5屆報紙副刊好作品三等獎
1992年《烤火》 全國第4屆報紙副刊好作品三等獎
1996年《不要忘記,也不能忘記》東北三省報界文化副刊好作品一等獎
1994年《哦,煤油燈》東北三省報界文化副刊好作品二等獎
1996年《夢回故鄉》 黑龍江省作協"建設龍江,振興龍江"報告文學徵文二等獎
1991年《雄風》黑龍江省作協"慶祝建黨七十周年"報告文學徵文佳作獎
出版作品集:
1994.哈爾濱出版社 報告文學集 《黑土地上的足跡》12萬字
1996.遼寧古籍出版社 散文集 《火山雨》12萬字。
1997.北京燕山出版社 報告文學集 《黑土地的脊樑》38萬字
2001.中國文聯出版社 報告文學集《黑土地的風采》26萬字
2004.作家出版社 散文集 《情滿嫩江》 24萬字
作品收入相關文集
1989.黑龍江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闖世界的人們》收入:《孫吳煙花》。黑龍江省作協編
1992. 黑龍江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在大時代的航道上》收入:《幸福,希望之路》、《遠方飄來一片祥雲》、《今夜星光燦爛》、《瀟灑的男子漢》、《擁有一個漂亮的名字》、《地區下來一個年輕人》、《揚帆遠行》、《沸騰的西部大山》。黑龍江省作協編
1992.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大地精華》收入:《路漫漫》、《水潤人生》、《男兒有淚不輕彈》、《奮飛》、《山樑硬漢》。黑龍江省作協編
1990. 黑龍江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奮進者的風采》收入:《醒來的西部大山》、《背影》、《撂荒地上的崛起》、《小城裡的租賃大戶》、《黑北奏鳴曲》。黑龍江省作協編
1994. 黑龍江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擁抱21世紀》收入:《寧折不彎》。黑龍江省作協編
1994. 黑龍江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霞光燦爛》收入:《俠之大者》、《芝麻開門》。黑龍江省作協編
1991.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生命的奉獻》收入:《他的人生五彩繽紛》、《不惑之年》、《這片夕陽璀璨》、《風雨旅途》、《小廠長印象》、《在希望的田野上》、《小人物的世界》。
相關評論文章
1997.4.14《黑龍江日報》 作者賈宏圖 《解讀黑龍江-關於何村的散文》
1995.2 《大陸橋》 作者 萬榮《蕩漾北方激情的生活畫卷-何村散文印象》
1995. 4.16《黑河日報》作者程順之《桃甜李酸 各有滋味-何村散文漫評》
1995年4.29《齊齊哈爾大學報》作者程順之《北疆奇葩 一家風骨--何村散文漫評》
2001.4.30 《中國特產報》作者任之《展示黑土地情懷 發掘生命的寓意-讀何村報告文學集《黑土地的風采》》
電視新聞作品
拍攝紀錄片《中國寶劍之鄉--浙江龍泉》、《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等近百部,並在中央電視台等媒體播出。
《當代大學生三農問題調查》主編何村教授訪談
"新聞系的大學生,必須紮根大地,關注三農,關注社會。"這是渤海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何村的信條。
溫家寶總理批示《鄉村八記》說:"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切的熱愛。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作文章。"
根據溫家寶總理的批示精神,針對地方新聞院校新聞學專業的實際情況, 2006年,何村教授在全國新聞院校中首次提出了以"擔當社會責任、了解熱愛國家和人民"為宗旨的 "四用"新聞人才的培養目標,並着手進行將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社會、科研能力的培養、同教學有機結合,努力培養"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做文章"的"四用"人才。
"三農問題"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從2003年開始,黨和政府不斷地加強支持三農的力度。
從減免農業稅到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再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9億農民的問題正在不斷的得到解決。
何村教授認為,作為教師特別是新聞學的教師,也要有這種敏感性。一個記者應該"關注社會萬象、關心民眾生活、傳播新聞事實",這是何教授20多年新聞從業經歷的總結。
所以,何教授希望他的學生要關注三農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是何村教授認為,教授學生學會擔當社會責任同樣非常重要。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學會擔當,在教學的過程中,何村教授先後組織學生成立了大學生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大學三農政策宣講團、大學生農村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宣講團等學生社團,帶領大學生們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服務社會,關注三農"的特色實踐活動,並創建了"情系三農"網站。他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們深入農村,了解農村。
在他的帶領下,學生們利用暑期和節假日深入農村開展社會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讓學生學習書本之外知識。
調查表明,96%的學生都認為這些活動補充了課堂教學,學到了書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
在何村教授和學生們的踏實工作和努力下,2006年6月,媒體刊登了《城市孩子眼中的農村》、《農村孩子眼裡的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調查》等調查報告,對農村兒童尤其是農村中的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詳盡調查,引起強烈反響。
之後,何村教授又先後帶領學生進行了"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家電下鄉情況調查"、"農村衛生醫療狀況調查"、"農民文化生活調查"等一系列調查報告。
一些調查報告還獲得各種獎勵。2008年,大學生三農問題研究中心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精神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活動"優秀團隊,遼寧省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情系三農"網站被評為遼寧省高校主題教育示範網站。
《大學生三農問題調查》一書正是在何村教授的帶領下,大學生們深入農村調查收穫的果實。
"我們大學生三農問題研究中心會一直搞下去,繼續做調查,這是'四用'新聞人才教學模式的一部分。"何村教授並沒有滿足於現有的成績。
他說,作為一名培養新聞人才的大學老師,應努力讓學生在"對國家和人民深切了解和深切熱愛"的體悟中,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這是一個大學教師的責任,也是何村教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