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何金壽

何金壽(1834~1882),字鐵生,湖北江夏人。清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徐?榜進士第二人。   咸豐五年,何金壽參加鄉試中舉。   同治年間,何金壽先是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以後,在翰林院國史館任職,主要的職責是為同治皇帝做起居注的協修。後又升為功臣館纂修官,參與修撰工作。同治九年,何金壽外任河南學政,督管河南學務。

  清光緒登基稱帝,第二年再次將何金壽調回京城,任日講起居注官,何金壽有機會向光緒帝進言。恰巧山西省鬧旱災,他奏請派遣得力大臣前往山西省,並於天津設糶運總局。一方面巡視監查賑災事務,保障百姓廣泛得到朝廷撫恤的恩惠,而且上上下下的官吏中飽私囊。一方面可以消除隱患,防止犯上作亂的事情萌發。光緒帝傳下旨意:山西旱災實在令人擔憂,百官要為此出謀劃策,提出解決的辦法。何金壽向皇上提出了「儲糧平糶」策略,即貯備糧食,擺平糧食買賣出現問題的方法。皇帝十分讚賞,宣布將此方法實施下去。

  光緒三年六月,翰林院編修何金壽奏劾駐英使臣郭嵩燾,說郭氏著《使西紀程》一書,是「有二心於英國」,欲使中國「臣事」於英。朝廷降旨,令毀掉書版,並傳旨申飭郭嵩燾。郭嵩燾自倫敦上摺奏說他辦理洋務,屢被構陷,實系劉錫鴻暗中與何金壽勾通所致,請將此二人交部議處。聖諭稱:郭嵩燾奉命出使,自然應該任勞任怨,盡心策劃、維持,該侍郎卻常常以他人言語指摘,而憤激向上陳訴,可見太偏激狹隘,況且朝廷採納章奏,賞罰自有分寸,他請求將何金壽等二人議處,也算私下猜疑,並無實據,所奏不用再議。   光緒四年二月,何金壽上奏「遇災修省,請訓責樞臣」,皇帝諭稱:此次飢謹持續不斷,瘡痍滿目,天降奇災,全是由於政令有缺陷造成的,軍機大臣贊劃樞要-,難辭其咎。將恭親王交宗人府嚴加議處,其他所屬人等均著令交該衙門嚴加議處。不久,宗人府、吏部、都察院遵聖旨議定回復,恭親王等均應得革職處分。   光緒四年,何金壽再次向皇帝進言:以往鬧荒旱災害,太后、皇帝沉痛責怪自己,懇切的態度使人們落淚。過去的朝廷重臣也自責,引咎辭職。而今不一樣了。平定新疆有功,於是朝中要員居功受賞;而內地主要省份遭災,這些要員重臣個個逃脫責任而不受罰。山西、河南災民流離失所,超過半數。京城百里之內,路旁餓死的饑民比比皆是,逃荒的災民數以萬計。這些聚集京城的-百姓,萬一匯成起義之類的大亂,那麼,這些重臣不只沒為國分憂,而且也自身難保。何金壽這道奏摺有理有力,呈上不久,皇帝下詔:令軍機大臣等下屬贖職者,革職留用,分別處理。光緒五年,朝廷進行京察,何金壽等大考上等的-,記名備用作道台知府。此年六月,何金壽又一次淋漓盡致地陳述當時的弊端。皇帝認為他所奏所為,破除情面,特別給予褒獎。九月,何金壽授任江蘇省揚州府知府。他一上任,「正值歉收之年,他請在運庫借款賑恤、貸給貧民牛種」。首創濟民典質辦法。「收耕牛四百餘頭不取子息。俾及時播種民以獲濟。」光緒六年,何金壽調任甘泉。西北地區普遍乾旱,春季全不下雨。何金壽一方面奏請,從運庫劃撥些款項,借給窮困百姓,同時籌款賑災,安撫當地的民眾。百姓的困難生活得以復甦。另一方面,何金壽設「以牛典當」救急的「典牛局」。准予農民將牛典當,換成錢救急,第二年再以本金贖回,不取利錢,耕牛贖回全家得以保全。何金壽幫助百姓度過災年,按時播種,恢復生產。此外,他還做成防盜救火兩件事;何金壽籌款設置護民柵欄一百六十餘道;值更守夜大棚五十座,招募人員監守。盜賊消聲匿跡。另外,因城內河窄水淺,一遇失火難於撲救。何金壽撥出款項,購得大水缸七十餘個,安置在新城與舊城之間,分段存儲救火用水,以防備偶然失火的情況。   光緒七年,甘泉郡城質典鋪失火,火由典鋪引起,撲救熄滅後又死灰復燃。何金壽作為一郡之長,按照過去東台縣典鋪失火索賠辦法向上稟報。即因他處火災殃及的典鋪賠償一半,自家引發的火災悉數賠償而收其利息。現在,甘泉的典鋪是自家失火,而且典鋪典當時也未遵守「典當物價值十要當五的」規定,或者「不到五成(即物值一半)而收利息」,或「都超過五」。因此,這次典當只退還本而不計息。在四通八達的街上貼出公告。有些不良分子不服就逮捕治裁,嚴肅懲治滋事者。由「市民大嘩」變為「眾立散」,做好了這次的善後工作。另外,何金壽在防築運河堤岸工作上卓有功績。經過掌管漕運的督撫黎培敬的保舉奏本,皇帝賞賜何金壽加三品官銜。光緒八年七月鬧旱災,何金壽光着腳為民祈禱求雨時,中暑得病,不久就暴病身亡,以身殉職。臨終留下遺言,囑令不得接受商人賻贈一錢。因何金壽家中貧困到不能歸葬的程度,遂埋葬在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