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余天遂(1882-1930)原名壽頤,字祝蔭,號蔭閣、別署三郎、仇僧等,江蘇崑山玉山鎮人。出身中醫世家,幼承家學,故精醫道。後從師胡石予。由柳亞子介紹參加南社,以詩文名於時,其文多慷慨激昂,愛國奮烈之詞,為南社同人中所罕見。工書畫擅治印,通醫學,南社社員,曾任孫中山秘書[1]

余天遂

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中國書法大辭典》《近現代書法史》《崑山歷代藝文志》等書都記錄了余天遂在書法方面的才華與貢獻。《中國書法大辭典》這樣介紹余天遂:「擅書法,行醫教學之餘,用雞毫穎寫草書,酷似何紹基。」《近代字畫市場實用詞典》也指出,余天遂雞毫筆寫草書,以顫筆助其骨力,酷似何紹基書風。然求之內涵,終嫌單薄,與何書不可同日而語。

余天遂的書畫藝術,得益於老師胡石予的言傳身教,離不開自己的鑽研摸索,還有餘氏家族深厚的文藝薰陶。余天遂的高祖輩余夢星,是清代書法家,歲貢生,後放棄科舉,攻詩文,作行、草書,風格圓勁古樸。其名收錄於《中國美術大辭典》《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書法家篆刻大辭典》《清代書畫家字號引得》《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聯索引》以及《玉峰翰墨志》等書。余天遂的父親余少英喜歡搜集、收藏書畫作品,與嘉定畫家童伯恬「為患難詩酒之交」。童伯恬私淑明代崑山畫竹高手夏昶,曾作墨竹作品多幅贈與余少英。正是在這種文藝傳統和家庭氛圍之中,余天遂耳濡目染,在書畫方面種下慧根。

金天翮在《石予畫梅天遂書聯同時相貺詩以報》一文中,讚嘆余天遂書法之精湛,云:「弟子入室有天遂,蛻形換骨書尤工。書作龍騰腕如鐵,開花巨豪墨瀋濃。」鄭逸梅在《補述余天遂軼事》中介紹:「先生工書,神似蝯叟。」據該文記載,余天遂在草橋中學任教時,學生門徒紛紛向他求書法作品。他說,寫書法不難,磨墨有點難,於是學生們各自準備墨水,求之不已。余天遂越發感到吃不消,便以潤格為由,婉拒學生,終於清靜。[2]

不僅是師友、學生請余天遂題字,文化圈內的眾多雜誌也紛紛向余天遂發出邀請。應《南社叢刻》《廣益雜誌》《消閒月刊》《聯益之友》等文藝刊物之約,余天遂曾為其封面題字。他的書法,還成為書法入門的學習範本。1916年《申報》發表廣告,云:「余君天遂(澄衷學堂教員)自刊字帖一種,其書法參綜南北學者,能從此入門,將來分途易轍,可省矯揉之力,洵學書者之圭臬也。」畫家、書法家吳一峰,早年在上海得余天遂指導書法,走上藝術之路。

雖然生活時見窘迫,余天遂卻不以書法為生財之道。他熱心公益,關心教育,常以個人微薄力量,樂於助人,書法遂成為其好善樂施的途徑。1916年《興華》雜誌發表消息《余天遂先生鬻字助學》,云:「天遂先生工於大小草楷等書,滬上久已著名,踵門求書者絡繹不絕,頃承熱心教育,願為真茹商業學堂鬻字捐助,凡慕余先生墨寶者,無論匾額、楹聯、條幅、摺扇等件,潤資隨送,概作學堂經費,如承丐墨由本報代為接收可也。」1924年8月,廈南學校在一品香開校董會,欲自行建築校舍,然資金短缺。受族妹余佩皋之邀,余天遂成為該校校董,他在會上發言說:「鄙人素性懶惰,能力薄弱,承舍妹邀入校董之列,但覺義無可辭,而又無盡力之處,今擬捐助自己書畫若干件,以作彩品之需,聊盡區區鄙意,諒不嫌其薄也。」

與純粹的文人不同,因擅長書法,在書畫界享有一定聲譽,余天遂的交遊圈相對廣泛。1912年5月14日,由李叔同與柳亞子共同發起組織文美會在上海三馬路大新街天心樓酒館舉行第一次雅集,余天遂與陳師曾費公直黃賓虹等人出席,當場揮毫潑墨,並交換作品。1920年10月,李肖白(崑山正義人)、朱劍芒以書法潤資支助北方受災地區,余天遂即為介紹人之一。再如1926年3月13日《申報》發表《畫家之聯歡 錢化佛宴西洋畫家》,報道了畫家錢化佛邀請畫家徐悲鴻張聿光和書家楊了公、余天遂等人,宴於小有天的聚會情形。同年5月,為籌建新慕爾堂,徐悲鴻、錢化佛、余天遂等人組成陝西隊,以書畫作品募集資金。

分湖舊隱圖記.jpg

余天遂不僅深諳醫道與詩文,更兼多才多藝,精辨音律,深入堂奧,能畫墨梅與山水,擅長書法,還能刻印。民國三年八月,余天遂讀了柳亞子的《分湖舊隱圖記》,描繪了一幅《分湖舊隱圖》冊頁相贈。天遂山水師承元四家的王蒙,兼學趙孟頫,寫景多稠密之筆,此畫幅雖小,涇路迂迴,煙靄微茫,林木扶疏郁茂,頗有獨到功夫。與畫幅同時贈予柳亞子的是《分湖舊隱圖》五字題耑,書法樸拙古茂,富有特色,碑帖兼治,筆法蒼勁而老辣。一年後,天遂再次為《分湖舊隱圖》填了一闋《小重山》。

1917年至1918年的《民國日報》,刊發了余天遂一組討論書畫的文章,即《天心簃隨筆》《天心簃論書》《天心簃評畫》和《天心簃論畫》系列,共十九篇。余天遂在文中談論書法心得,如書法的規矩方圓之理,他認為只有從方開始,才能達到圓的境界,如果囿於方,則變化不多矣;如書法與諸事物間觸類旁通之理,他認為萬事萬物「雖絕不相涉之事,皆足以喻我之所學,而我之所學,乃亦足以喻諸物情」;又如書法的模仿、學習古人之法,他認為「與其逆而溯之,不如順而衍之」,學其深意,得其精髓,融會貫通;再如,他認為凡作書有骨有肉,而尤要有筋,以精神氣血凝注其間等。這些精短的書法隨筆,是余天遂從自身實踐所得,文辭古樸,引人入勝,給人啟發。 1918年,66歲的寓滬女畫家吳淑娟舉辦畫展,百餘幅佳作,陳列一堂,供人欣賞。余天遂接到邀請,抱病前往,感覺「如入寶山,璨爛奪目」。為了不留遺憾,留下痕跡,余天遂作《天心簃論畫》系列,自1918年4月4日始,至4月17日終,對吳淑娟女士的數十幅山水、花卉畫逐一點評,共發表相關隨筆11篇。

1930年,余天遂積勞成疾去世,終年僅48歲,生平著述大多散佚,後人僅編有《余天遂遺稿》一冊。[3]

目錄

參考文獻

  1. 余天遂. [2019-02-03]. 
  2. 余天遂與他的書畫藝術. [2017-03-09]. 
  3. 雞穎名家余天遂. [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