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目录
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
1. 1997.09-2000.07: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 博士
2. 1995.09-1997.07: 北京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
3. 1991.09-1995.07: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 学士
4. 1988.9~1991.07: 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 高中
工作经历
1. 2019.7至今: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 2018.12至今: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3. 2015.10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4. 2014.5-2018.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5. 2013.1至今:“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6. 2009.6-2014.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7. 2007.6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8. 2005.12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9. 2002.9-2007.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
10. 2000.9-2002.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讲师
出访经历
1. 2019年7月3日,受UNIVERSITY OF HRADEC KRáLOVé,CZECH REPUBLIC邀请,在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lended Learning (ICBL2019)做主题报告Double Helix Deep Learning Model Based on Learning Cell。
2. 2018年10月24日,受斯坦福大学H-STAR (Human-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邀请,在the United States-Finland-China collaboration workshop – Using 21st Century Tools in Education论坛上做主题报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California,America。
3. 2018年8月21日,受芬兰Oulu大学邀请,在the 2nd Eudaimonia Summer School 做主题报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Oulu, Finland.
4. 2018年6月17号,受韩国Seoul Digital Foundation邀请,在2018 International Digital Literacy Forum做主题报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Seoul,Korea。
5. 2017年11月13日,受美国Indiana University邀请,在教育学院 做主题报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Bloominton, American。
6. 2017年9月10日,受芬兰大使馆邀请,在北京大使馆召开的CHINA-FINLAND Co-creating New Solutions for Education and Health会议上做主题报告Futur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acher,北京.
7. 2017年8月29让, 受芬兰Aalto University邀请,在Aalto University召开的AI Workshop做主题报告:Education Quality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Based on Big Data,Finland。
8. 2017年4月25 - 28,受Ural Federal University邀请,在EdCrunch Ural: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做主题报告Research on Learning Resource Organ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Yekaterinburg, Russia.
9. 2016年5月22-29日,受邀在香港大学做田家炳访问学者,并于5.25日做专题学术报告:Learning Resource Organ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10. 2016年5月26日,受邀在20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6)做讨论报告:无缝学习空间中的动态情境研究。
11. 2015年5月29日,受邀在十九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5)做主旨报告:Research on Learning Resource Organ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2015中国台北;
12. 2014年9月26日,受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教育学院邀请,做学术报告:An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13. 2014年7月5日,受邀在第五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技术何以革新教育,2014年中国郑州;
14. 2013年11月23日,受韩国 Korean Society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SET)邀请,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作邀请报告:An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15. 2012年,担当2nd STEM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TEM 2012)会议主席,中国北京;
16. 2012.6.9,日本奈良教育大学参加中日教育技术论坛,做主题演讲: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解读;
17. 2012年2月 8日 参加iConference 2012,做会议论坛报告“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18. 2012年2月6 日应邀访问多伦多大学,在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做学术演讲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rning Cell;
19. 2012年2月5日应邀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教育学院(Faculty of Education),做学术演讲: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20. 2011年,担当The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 Learning (mLearn 2011)会议主席,中国北京;
21. 2011.10.24~25,在IASTED举办的《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做主题演讲《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22. 2011年6月5号,在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11会议上做论坛邀请报告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ning Cell;
23. 2010年,担当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1)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子会议主席,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2010;
24. 2010年5月25日-28,受邀在新加坡召开的第14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做《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的邀请报告;
25. 2010.5.10~11 Uppsala University, Sweden "Workshop Educational Policies",作The popularization project of utiliz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of rural schools的邀请报告;
26. 2009年11月11-15,2009海峡两岸大学信息教育暨数字学习发展研讨会,台湾淡江大学,作《一对一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邀请报告;
27. 2009 年8月11,受邀在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召开的中加教育技术学术交流会,作Learning Resource Design and Sharing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ning Cell的邀请报告。
社会任职
1. 2020至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组成员
2. 2019至今:Associate Editor of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SSCI杂志)
3. 2019.9.28-2022.9.27: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4. 2019.5-2024.5 至今:教育部科技司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成员
5. 2019至今: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副组长
6. 2019至今: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组专家
7. 2017-202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8. 2017-2022: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9. 2017至今: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0. 2016至今:Associate Editor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 E-Learning Journal
11. 2014至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特邀专家
12. 2013至今: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Shin Sh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教育顾问
13. 2011-现在:《电化教育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获奖情况
1. 2019.5,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项目荣获IMS全球学习联盟学习影响铜奖;
2. 2018.1,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获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教育服务创新奖(SERVE奖);
3. 2016.2通过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的创新举措,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排名第二;
4. 2014.2运用教育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语文、英语教学质量 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排名第二;
5. 2014.5,《Learning Cell Knowledge Community》,获美国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2014年Learning Impact Awards铜奖;
6. 2012.10,《手持式设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获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立项课题优秀研究成果奖;
7. 2012.10年,《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及应用实践》获北京师范大学游戏教学成果二等奖;
8. 2011.12,《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9. 2006年12月,“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获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全国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排名第二;
10. 2002.5,网络教育应用“全面解决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佛山教育信息网样例工程,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11. 2003.12,教育信息化(2002)应用回顾与展望,获中国教育技术发展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
12. 2003.12,《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2003年年会优秀论文奖;
13. 2002.6 ,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第6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优秀论文奖。
学术成果
中文期刊论文
[1]余胜泉,陈璠,李晟.基于5G的智慧校园专网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5):51-59.
[2]刘宁,余胜泉.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精准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7):77-85.
[3]余胜泉,王慧敏.如何在疫情等极端环境下更好地组织在线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6-14+33.
[4]刘宁,王琦,徐刘杰,余胜泉.教育大数据促进精准教学与实践研究——以“智慧学伴”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4):12-17.
[5]卢宇,薛天琪,陈鹏鹤,余胜泉.智能教育机器人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以“智慧学伴”机器人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2):83-91.
[6]余胜泉,汪丹,王琦.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5-12.
[7]陈玲,刘静,余胜泉.个性化在线教育公共服务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思考——对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的实践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80-90.
[8]余胜泉,吴斓.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05):20-31+84.
[9]陈鹏鹤,彭燕,余胜泉.“AI好老师”智能育人助理系统关键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2):12-22.
[10]余胜泉,王琦.“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4):14-22+29.
[11]彭燕,王琦,余胜泉.翻转课堂中促进深度学习的教育内容策展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3):46-52.
[12]余胜泉,彭燕,卢宇.基于人工智能的育人助理系统——“AI好老师”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1):25-36.
[13]余胜泉,李晓庆.区域性教育大数据总体架构与应用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9(01):18-27.
[14]余胜泉,徐刘杰.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计算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1):17-24.
[15]李葆萍,张钟军,高梦楠,余胜泉.“北京市教育质量地图”APP的研发与调查[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1):107-113.
[16]崔京菁,马宁,余胜泉.基于知识图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应用——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7):44-50.
[17]李晓庆,余胜泉,杨现民,陈玲,王磊.基于学科能力分析的个性化教育服务研究——以大数据分析平台“智慧学伴”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4):20-26.
[18]徐刘杰,余胜泉,郭瑞.泛在学习资源进化的动力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4):52-58.
[19]汪晓凤,余胜泉,陈玲.技术支持环境下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3):97-102.
[20]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1):16-28.
[21]王琦,周紫云,丁国柱,余胜泉.本体可视化构建与进化系统的设计和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2):60-66.
[22]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J].人民教育,2018(01):34-39.
[23]余胜泉,段金菊,崔京菁.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6):37-47+56.
[24]李葆萍,余胜泉,孙璐璐,张丽峰,张秋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2017年第21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1):45-51.
[25]余胜泉.学术共同体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17(10):10-11.
[26]万海鹏,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学习认知地图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9):83-88+107.
[27]王济军,余胜泉.基于CMC的E-Mail交际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4):44-50.
[28]陈玲,余胜泉,杨丹.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双师服务”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7):2-8.
[29]余胜泉,李晓庆.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分析与改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7):5-12.
[30]王琦,余胜泉.作业社会化批阅工具的设计、开发与评估[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3):96-104.
[31]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1):29-36.
[32]崔京菁,马宁,余胜泉.基于社会认知网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1):54-59.
[33]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34]王阿习,陈玲,余胜泉.基于SECI模型的教师培训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以“跨越式项目全国中小学语文和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24-30.
[35]王济军,余胜泉.基于概念图的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9):128-135.
[36]丁国柱,余胜泉,潘升.学习资源的语义众包标注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09):91-95+127.
[37]段金菊,余胜泉.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学习模型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4):91-102.
[38]陈玲,汪晓凤,余胜泉.如何促进混合式教研中多维、深层次网络对话——一项基于学习元的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113-120.
[39]段金菊,余胜泉,吴鹏飞.社会化学习的研究视角及其演化趋势——基于开放知识社区的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03):51-62.
[40]胥碧,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以“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4):48-54.
[41]吴鹏飞,余胜泉,丁国柱,潘升.学习语义关联数据构建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3):78-85.
[42]吴鹏飞,余胜泉.学习资源语义关联关系及其可视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97-104.
[43]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4):13-22.
[44]吴鹏飞,余胜泉.语义网教育应用研究新进展:关联数据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66-72.
[45]余胜泉,万海鹏,崔京菁.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生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7-16.
[46]万海鹏,李威,余胜泉.大规模开放课程的知识地图分析——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5):30-39.
[47]余胜泉.突破与转型:数字校园及其智慧化发展趋势[J].中小学管理,2015(05):4-8.
[48]何克抗,余胜泉,吴娟,马宁,陈玲,赵兴龙,曹培杰.通过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的创新举措[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5):5-16+25.
[49]陈敏,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感知学习过程情境的推荐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4):76-82+89.
[50]丁国柱,余胜泉.基于本体学习算法的学科本体辅助构建研究——以学习元平台语文学科知识本体的构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81-89+124.
[51]王志军,余胜泉.教师团队协同教学理念及其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01):73-79.
[52]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77-84+130.
[53]朱高侠,王琦,江丰光,蔡苏,余胜泉.国内外移动学习领域专利之内容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6):21-31.
[54]汪晓凤,陈玲,余胜泉.基于实践性知识创生的网络教研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16-22.
[55]吴焕庆,余胜泉,马宁.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111-119.
[56]余胜泉,万海鹏.支持课程大规模开放的学习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7-18.
[57]杨现民,余胜泉.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14,35(05):113-120.
[58]王济军,余胜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64-68+79.
[59]唐瑶,余胜泉,杨现民.基于学习元平台的教育内容策展工具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04):87-93+115.
[60]余胜泉,李晓庆.电子书包对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下)[J].人民教育,2014(05):35-39.
[61]余胜泉,李晓庆.电子书包对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上)[J].人民教育,2014(04):26-29.
[62]程罡,高辉,余胜泉.基于真实用户评论信息构建移动学习资源的评价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1):43-53.
[6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1):100-110.
[64]杨现民,余胜泉.学习元平台的语义技术架构及其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1):89-99.
[65]郑庆思,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聚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2):79-84.
[66]陈玲,张俊,汪晓凤,余胜泉.面向知识建构的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模式研究——一项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6):60-67.
[67]杨现民,余胜泉.学习资源语义特征自动提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74-80.
[68]杨现民,余胜泉.开放环境下学习资源内容进化的智能控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9):83-88.
[69]杨现民,余胜泉.生成性学习资源进化评价指标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4):96-103.
[70]段金菊,余胜泉.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04):43-51.
[71]程薇,杨现民,余胜泉.基于知识生成的工作场所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4):80-87+100.
[72]马宁,崔京菁,余胜泉.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07):57-64.
[73]贺平,余胜泉.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99-105.
[74]陈玲,刘禹,余胜泉.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效果研究——基于文本内容分析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04):33-38.
[75]丁杰,蔡苏,江丰光,余胜泉.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创新与跨学科研究——第二届STEM国际教育大会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2):41-48.
[76]陈敏,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开放共享课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教学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2):49-59.
[77]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4(03):98-105.
[78]杨现民,程罡,余胜泉.学习元平台的设计及其应用场景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3):55-61.
[79]陈德怀,林建祥,吕赐杰,江绍祥,祝智庭,黄国祯,余胜泉,顾小清,陈文莉,黄龙翔,王其云.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2):5-15.
[80]杨现民,余胜泉,张芳.学习资源动态语义关联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3(01):70-75.
[81]陈玲,张俊,刘希,余胜泉.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中的协作脚本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47-52.
[82]吴焕庆,丁杰,余胜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6):94-99.
[83]叶荣荣,余胜泉,陈琳.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9):104-112.
[84]刘禹,陈玲,余胜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57-61+77.
[85]余胜泉,张洪锐.课堂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7):22-27.
[86]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5-14.
[87]王志军,余胜泉.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5):36-42.
[88]高辉,程罡,余胜泉,杨现民.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22-128.
[89]曹培杰,余胜泉.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98-105.
[90]曹培杰,余胜泉.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4):21-27.
[91]刘俊生,余胜泉.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1):92-97.
[92]刘俊生,余胜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01):19-24.
[93]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06):8-19.
[94]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6):3-9.
[95]余胜泉,陈敏.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6):14-22.
[96]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80-86.
[97]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07):1-6+25.
[98]余胜泉,陶丹.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3):52-56.
[99]陈敏,余胜泉,杨现民,黄昆.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06):13-18.
[100]谭霓,余胜泉,吕啸.网络课程的内容进化机制设计与技术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1):80-84.
[101]吕啸,余胜泉,谭霓.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1(02):73-78.
[102]杨现民,余胜泉,王志军.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6):25-32.
[103]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09):72-78.
[104]冉敏,余胜泉.小学移动英语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0(09):58-63+80.
[105]王志军,余胜泉.基于EduTools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4):73-78.
[106]袁华莉,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13-22.
[107]彭飞,余胜泉,谭霓,刘军.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3):173-180.
[108]蔡苏,余胜泉.从Sloodle看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2):98-104.
[109]马宁,余胜泉.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01):13-17.
[110]杨丽娜,余胜泉.交际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04):46-50.
[111]程罡,徐瑾,余胜泉.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04):6-12.
[112]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9(08):33-40.
[113]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03):3-15.
[114]袁华莉,杨现民,余胜泉.英语词汇情景化认知工具的设计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06):44-49.
[115]刘军,余胜泉.移动英语学习资源包的设计和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05):64-68.
[116]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02):27-36.
[117]孙圆媛,江晓明,余胜泉.基于手持设备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03):46-49.
[118]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01):47-53.
[119]何克抗,余胜泉,吴娟,马宁,赵兴龙,袁磊,齐媛.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2):5-18.
[120]赵兴龙,余胜泉.“双重”导向视域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01):42-46.
[121]孙众,余胜泉.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06):84-88.
[122]马宁,余胜泉.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8(05):1-7.
[123]谢晓林,程罡,刘琦,余胜泉.面向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框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4):9-13+34.
[124]梁文鑫,余胜泉,吴一鸣.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01):18-21+17.
[125]余胜泉,杨现民.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60-65.
[126]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127]谢非,余胜泉.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79-83.
[128]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05):12-25.
[129]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06):7-18.
[130]陈杰,陈玲,余胜泉.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改善措施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05):67-70.
[131]余胜泉,刘军.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64-69.
[132]吴娟,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70-72+77.
[133]梁文鑫,余胜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6(07):19-21.
[134]余胜泉,程罡.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J].中国电化教育,2006(05):88-92.
[135]余胜泉,陈莉.构建和谐“信息生态” 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6(05):19-24+78.
[136]余胜泉,张泽.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J].中国大学教学,2006(02):56-59.
[137]马宁,余胜泉.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02):66-71.
[138]余胜泉,孙众.当代网校的困境与求存之道[J].中国远程教育,2006(01):59-63.
[139]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4-19.
[140]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9-24.
[141]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142]余胜泉,李世亮,谢晓林.在线测试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5(05):74-79.
[143]孙迪,余胜泉.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J].开放教育研究,2005(02):71-77.
[144]黄勇,张平,余胜泉.城域教育网信息交换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5(03):87-90.
[145]余胜泉,陈玲.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5(02):21-26+43.
[146]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01):75-80.
[147]余胜泉.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39-41.
[148]余胜泉.网校临危如何应变[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56-59+6.
[149]余胜泉,杨琰华.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校校通”的“通”途[J].电化教育研究,2004(06):41-46.
[150]张京彬,余胜泉.E-Learning在中国企业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24):55-57.
[151]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6-78.
[152]余胜泉.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J].中国远程教育,2003(20):76-78.
[153]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96-99.
[154]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06):3-8.
[155]余胜泉,夏巍峰.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18-22+8.
[156]余胜泉.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03(08):23-25.
[157]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03):51-55.
[158]余胜泉,林君芬.2002年教育信息化应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02):5-12.
[159]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J].中学语文教学,2002(11):4-5.
[160]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方式[J].语文建设,2002(11):44-46.
[161]陈天,余胜泉.知识管理与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05):63-65.
[162]陈天,余胜泉.学习对象开发工具的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2(04):29-35.
[163]余胜泉,吴娟,李文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先锋——“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02(03):36-43+46.
[164]孙众,余胜泉,徐凤军.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03):63-65.
[165]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02):53-55.
[166]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01):9-13.
[167]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1(08):60-63.
[168]余胜泉.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J].中国远程教育,2001(02):57-61.
[169]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170]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0(10):48-52.
[171]马宁,余胜泉,何克抗.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7-11.
[172]余胜泉,何克抗.网络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0(09):53-57+64.
[173]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J].中国电大教育,1999(06):19-23+61.
[174]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04):58-61.
政策咨询报告
1.余胜泉,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破解教育难题的建议,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政策决策参考2017第9期;
2.余胜泉,关于建立农村教育信息化新机制的提案,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民进中央提交。
英文期刊论文
1. Lishan Zhang, Yuwei Huang, Xi Yang, Shengquan Yu* & Fuzhen Zhuang (2019) An automatic short-answer grading model for semi-open-ended question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 10.1080/10494820.2019.1648300
2. Axi Wang, Shengquan Yu*, Minhong Wang & Ling Chen (2019) Effects of a visualization-based group awareness tool on in-service teachers’ interaction behaviors and performance in a lesson study,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 10.1080/10494820.2019.1610454
3. Qi Wang, Guozhu Ding & Shengquan Yu* (2019) Crowdsourcing mode-based learning activity flow approach to promote subject ontology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in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7:7, 965-983, DOI: 10.1080/10494820.2018.1509875
4. Duan, J. , Xie, K. , Hawk, N. A., Yu, S*. and Wang, M. (2019), Exploring a Personal Social Knowledge Network (PSKN) to aid the observation of 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for high‐ and low‐performing learners in connectivist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0: 199-217. doi:10.1111/bjet.12687
5. Wu, P., Yu, S*., Ren, 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visual e-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the semantic 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learning content. Multimed Tools Appl 77, 17437–17456 (2018). https://doi.org/10.1007/s11042-017-5312-7
6. Pengfei Wu, Shengquan Yu*, Dan Wang.(2018).Using a Learner-Topic Model for Mining Learner Interest in Open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Volume 21, Issue 2, 2018, Pages 192-204.
7. Xianmin Yang, Shuqiang Song, Xinshuo Zhao & Shengquan Yu (2018) Understanding user behavioral patterns in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6:2, 245-255, DOI: 10.1080/10494820.2017.1303518
8. Zhang, L., Yu, S*., Li, B, & Wang, J. (2017). Can Students Identify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Solve a Probl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 (4), 288–299.
9. X Yang, X Guo, S Yu,Student‐generated content in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quality, behavioral pattern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32 (1), 1-15
10. Min Chen, Feng Kuang Chiang, Ya Na Jiang, and Sheng Quan Yu*,A context-adaptive teacher training model in a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Vol. 25 , Iss. 1,2017,Pages 113-126
11. Min Chen, Sheng Quan Yu* & Feng Kuang Chiang,A dynamic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model with context and its effects on ubiquitous learning,Volume 25, Issue 1, 2017,Pages 127-141
12. Yang, X., & Yu, S*. (2015). Designing a Resource Evolution Support System for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Educational,Technology & Society, 18 (4), 385–400.
13. Feng-Kuang Chiang, Gaoxia Zhu, Qi Wang, Zhenfeng Cui, Su Cai andShengquan Yu*,Research and trends in mobile learning from 1976 to 2013: A content analysis of patents in selected databa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Volume 47,Number 6, November 2016
14. Pengfei Wu, Shengquan Yu*,Design of a Novel Intelligent Framework for Finding Experts and Learning Peers in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Transactions on Future Intellig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2015,Volume 1,Issue 2 ,e4
15. Yu, S*., Yang, X., Cheng, G., & Wang, M. (2015). 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8 (2), 206–224.
16.Xianmin Yang, Qin Qiu, Shenqguan Yu*, & Tahir Hasan ,Designing a trust evaluation model for open-knowledge communiti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ume 45, Issue 5, Pages 880-901, September 2014;
17. Xianmin Yang, Shenqguan Yu, & Zhong Sun.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 level in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4(1):95-111. 2013/1
18. Shengquan Yu,Minjuan Wang,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 (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Vol. 22, issue 4, page 273~283.2006;
19. Yu,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r),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三、会议与报纸论文
1. Yang X., Huang Y., Zhuang F., Zhang L., Yu S. (2018) Automatic Chinese Short Answer Grading with Deep Autoencoder. In: Penstein Rosé C. et al. (e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IED 2018.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948. Springer, Cham
2. Yang X., Zhang L., Yu S*. (2017) Can Short Answers to Open Response Questions Be Auto-Graded Without a Grading Rubric?. In: André E., Baker R., Hu X., Rodrigo M., du Boulay B. (e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IED 2017.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331. Springer, Cham
3. Huang Y., Yang X., Zhuang F., Zhang L., Yu S. (2018) Automatic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Grading by LSTM with Knowledge Adaptation. In: Phung D., Tseng V., Webb G., Ho B., Ganji M., Rashidi L. (eds) Advance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AKDD 2018.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937. Springer, Cham
4. Q. Wang, H. Wan and S. Yu*,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ser-trust based social review method and system in online learning," 2017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ICCSE), Houston, TX, 2017, pp. 155-160.doi: 10.1109/ICCSE.2017.8085481
5. Wan, H.-P. and Yu, S.-Q. and Cui, J.-J. and Chiang, F.-K ,An innovative model of english academic works collaborative reading on Chinese EFL graduate students,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CCE 2015,160-165
6. Xianmin Yang ; Shengquan Yu ,A study of learning resource evolu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ment: Analysis of some key issues and the solutions, Inst. of Modern Educ. Technol.,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China ,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16-18 Sept. 2011,Page(s):6263 – 6267,Print ISBN:978-1-4244-8162-0,DOI:10.1109/ICECENG.2011.6056865,Publisher:IEEE
7. Qiang Liu, ShengQuan Yu,A study on IT-based geography instructional model based on digital planet teaching system,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16-18 Sept. 2011 ,Page(s):6286 - 6293
8. Ning Kang, Tao Wang, Shengquan Yu, Heping Hao,A Web-Based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Super Learning Objects “Chao Zi”,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elecommunications,Volume,2009Issue,1,Pages:1130-1135
9. H Hoivik, J Retvik, S Yu,Complexity Design: A Case Study on Sino-Norweg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using Digital Media,Publication date:2008,Journ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ume17,Issue 3,Pages 137 Publisher,IAICS; 1999
10. Haoyang Che, Jiacai Zhang, Shengquan Yu, Jun Gu,IWWS: a reliability-based WWW collaborative recommender system,2005/1/1,Book,Web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PWeb 2005,Pages375-380,Publisher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1. 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中国教师报,2019-05-01
12. 余胜泉,图书馆未来之路成为权威的开放数据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5-19
13. 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中国教育报,2015-02-08
14. 余胜泉,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人民政协报 ,2014-05-14
15. 余胜泉,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要路径,中国教育报,2014-01-06;
16.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推进教育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
17. 余胜泉; 吴娟,为什么能成功:理论创新+技术支撑+务实工作,人民政协报, 2009-02-25
18. 余胜泉,移动教育的前景,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07-16;
19. 李天顺; 余胜泉; 郑晓鸿,加大资源建设力度 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7-04-09
20. 余胜泉,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技术为本? 中国教育报, 2006-04-27
21. 余胜泉,只有深耕细作 才能完美收获,中国教育报 ,2005-05-23
22. 余胜泉,农村远程教育也要拿来主义,中国计算机报, 2005-04-18
23. 余胜泉,网校何去何从,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04-04
24. 余胜泉,推进校园网络应用10项对策,中国教育报,2004-11-29
25. 余胜泉,回归以应用为本,中国教育报,2004-11-01
26. 刘志波; 余胜泉,教育信息化服务突破应用瓶颈,中国计算机报,2004-05-10
27. 余胜泉,地区级教育资源建设 结合本地特色统一规划,中国计算机报,2004-04-12
28. 余胜泉,教育资源管理有了新发展,中国计算机报,2004-03-29
29. 余胜泉,2004教育信息化:应用就是指挥棒,中国计算机报,2004-02-09
30. 余胜泉; 汪蔚,远程教育重点要走三步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07/29
31. 余胜泉,发挥基础数据库核心作用,中国计算机报,2003/01/13
32. 杨琰华; 余胜泉,呼唤“标准”,网络世界,2002-07-08
33. 余胜泉,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模式 ,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2-06-24
34. 余胜泉; 余冠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中国教育报,2001-10-27
35. Min Ran, ShengQuan Yu*, Jun Liu,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e-to-One Learning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 Education,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 : 123-127
36. Jun Liu, ShengQuan Yu*, MinRan,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Mobile English Learning Mode,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 : 60-64
37. 余胜泉,通用试题库的组卷策略,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
38. 余胜泉、古素梅,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0年第8期
39. Shengquan Yu, KeKang He,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WEB,发表于国际会议ICCE99(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Japan, November,1999)
40. 余胜泉、何克抗,中国“网校”的现状与未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6日第二版,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征文。
41. 余胜泉,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2期。
42. 余胜泉、何克抗、陈天、马宁等,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专题(在WEB平台上交流、构建个性化网络课程、网上协作学习、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共5篇文章),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6月12日C版。
43.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3期。
44. 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2001年第一期
45. 余胜泉,基于Internet网络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
46. 何克抗、余胜泉、孙波,教育港依网而建——佛山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分析,计算机世界2000年11月27日C4版
47. 林君芬、余胜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三册P67-7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
48. 余胜泉,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167-172。
49. 杨琰华、余胜泉,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786-79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
50. 李士亮、余胜泉,论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空间,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51. 曹晓明、余胜泉,构建网络化学习的视音频服务和管理系统,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52. 马宁、余胜泉,简述教学自动化研究,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53. 张京彬、余胜泉,网络测评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54. 张京彬、余胜泉,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模式,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55. 朱凌云、余胜泉,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http://www.etc.edu.cn。
56. 杨琰华 余胜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研究,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年会,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
注:其它发表在各种普及型报纸和刊物的文章在20篇以上。
专利与软件
发明专利
1. 一种基于协同过滤思想的学习者学科总测成绩预测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卢宇、杨博达、李葆萍,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710454618.9
2. 一种基于单词认知状态模型适应性学习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汪丹、王琦,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710028410.0
3. 一种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资源推荐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卢宇;庄梓君;李葆萍,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710799698.1
4. 一种基于时序语义图欺诈监测与预警方法,发明人:余胜泉;陈阳,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610407935.0
5. 一种表征学习者在特定领域知识学习掌握状态的在线学习认知地图生成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万海鹏;李小文;孔令军,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610797877.7
6. 一种基于模块相对位置的信息组合系统,发明人:余胜泉;邱勤;朱高侠,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 2015 1 0263393.X
7. 一种融合电子备课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汪晓凤;万海鹏;蔡苏, 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410448646.6
8. 一种社会化的作业批阅和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记录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蔡苏;王琦,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410226210.2
9. 一种磁场可视化及交互方法 蔡苏; 发明人:余胜泉;林成龙;孙羽辰;李巧慧,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410027617.2
10.一种面向开放知识社区的内容编辑智能审核方法, 发明人:杨现民;余胜泉, 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 【专利号】ZL 2012 1 022 6210.2
11.一种基于Quardtree的三围模型纹理压缩编解码方法,发明人:蔡苏;余胜泉;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0810240404.2
12.一种凸透镜成像虚拟实验制作方法,发明人:蔡苏; 余胜泉; 高梦楠; 王伟; 吴娟,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 ZL201110385549.3;
软件著作权
基于知识关系网络的移动学习平台软件 [简称:SKN移动学习平台],登记号: 2014SR168603
vCLASS云课堂移动学习软件 [简称vCLASS云课堂]1.0,登记号:2014SR159892
看见平台 [简称:看见]V1.0,登记号: 2014SR158607
微课制作软件 [简称:微课工具]V1.0,登记号:2014SR160042
学习元云课堂移动学习软件 [简称:学习元云课堂]V1.0,登记号:2014SR159895
教育资源地图软件[简称:教育资源地图] V1.0,登记号:2017SR168184
适应性英语单词学习软件(Android版)[简称单词导师]V1.0,登记号:2017SR168636
基于计算机自动批阅技术的学习软件(Android版)[简称:批阅助手]V1.0,登记号: 2017SR387319
基于计算机自动批阅技术的学习软件(ios版)[简称:批阅助手]V1.0,登记号: 2017SR387636
基于计算机自动批阅技术的学习软件(Web版)[简称:批阅助手]V1.0,登记号: 2018SR128090
好双师在线辅导系统(PC版)V1.0,登记号:2018SR0043619
好双师在线辅导系统(iOS版)V1.0,登记号:2019SR0044477
好双师在线辅导系统(Android版)V1.0,登记号:2019SR0042482
教师教学素养及能力提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V1.0,登记号:2019SR0832105
师德涵养在线课程学习平台(Android Q版)[简称:师德涵养]V1.0 ,登记号:2019SRO832091
师德涵养在线课程学习平台(iOS版)[简称:师德涵养]V1.0,登记号:2019SR0832096
问题解决能力在线测评系统[简称:PSAA]V1.0,登记号:2019SR0832904
智慧学伴学科能力及核心素养智能分析报告生成系统V1.0,登记号:2019SR0832109
智慧学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Android版)[简称:智慧学伴]V1.0 ,登记号:2019SR0832919
智慧学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iOS版)[简称:智慧学伴]V1.0,登记号: 2019SR0833626
智慧学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web版)[简称:智慧学伴]V1.0,登记号: 2019SR0832933
智慧学伴中高考选考科目及志愿填报智能辅助分析系统V1.0,登记号:2019SR0832100
出版物
1. 余胜泉,《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ISBN:9787303260850
2. 余胜泉,《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学习元的理念、技术和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ISBN:9787303261093
3. Shengquan Yu ,Mohamed Ally, Avgoustos Tsinakos,《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Pedagogies in the Curriculum》,Springer出版社,2020年1月,ISBN 978-9811506178
4. Shengquan Yu, Hannele Niemi,Jon Mason,《Shaping Future School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Springer出版社,2019年9月,ISBN 978-981-13-9438-6
5. 余胜泉,《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3,ISBN 978-7-121-36043-5;
6. 余胜泉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育技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ISBN 978-7-303-24409-6;
7. Shengquan Yu,Mohamed Ally,Avgoustos Tsinakos,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DOI:https://doi.org/10.1007/978-981-10-6144-8,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18, Print ISBN:978-981-10-6143-1, Online ISBN:978-981-10-6144-8
8. Yu ShengQuan, 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in a Seamless Learning Space, Book Title:Seamless Learning in the Age of Mobile Connectivity,Book Part:Part II, Pages: 141-158, Copyright 2015, DOI:10.1007/978-981-287-113-8_8, Print ISBN:978-981-287-112-1, Online ISBN: 978-981-287-113-8: Publisher:Springer Singapore
9. 《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3-1, ISBN:9787304050429
10. 《教学软件设计指导手册》,余胜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ISBN 978-7-302-25026-5
11.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技术与新理念》,余胜泉、马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12.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数学,余胜泉、王光生,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3.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语文,余胜泉、陈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4.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英语,余胜泉、孙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小学低年级段),孙众、马宁、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小学中高年级段),陈玲、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初中段),吴娟、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余胜泉、吴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19. 《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综合案例(上、下)》,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ISBN 7-89493-732-0
20. 《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综合课例》,刘小明、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1. 《面向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课例》,杨晓勤、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2. 《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余胜泉、张建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23.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师范学校教材),刘启明主编,编写第六、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综合课例》,余胜泉、吴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5.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余胜泉、林君芬、吴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6.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编,编写第九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7.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综合课例》,余胜泉、吴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28. 《网络新生活》,大型信息技术科普丛书,一套5本,包括基础篇(《触网启航》)、教育篇(《学海网舟》)、娱乐篇(《交网情深》)、商务篇(《网市悠悠》)、上网速查篇(《上网一点通》),余胜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10;
29. 《非线性编辑系统》,余胜泉、杨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1;
30.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3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三年制职业高中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2. 《计算机辅助教学》,何克抗主编,编写了有关Internet的部分的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3.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主编,编写了第三部分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4. 《信息网络与教学》,黄荣怀、余胜泉,编写第六章至第十章,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35. 《Microsoft TCP/IP网络互联》(译著),黄荣怀、张玉洁、余胜泉,负责组织翻译小组、第一稿的统稿工作,并翻译第九至十三章,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