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佛头玉(学名:Larryleachia cactiformis (Hook.) Plowes) 又名殿乐玉,隶属于夹竹桃科,佛头玉属。 原产非洲南部,植株无叶,具肉质茎;肉质茎幼时球状,以后逐渐呈圆柱形,质地柔嫩,表皮灰绿色,有密集的三角形或半球形、圆锥形疣突,形似佛像头部的螺形发旋,“佛头玉”之名也因此而得。花生于植株上部的疣突中间,花冠呈平展的浅碟状,五裂,淡黄色至黄绿色,上有深紫色斑点,花期6~8月,尤以6月为盛。

目录

佛头玉形态特征

植株无叶,具肉质茎,肉质茎幼时球状,以后逐渐呈圆柱形,质地柔嫩,表皮灰绿色,有密集的三角形或半球形、圆锥形疣突,形似佛像头部的螺形发旋。花生于植株上部的疣突中间,花冠呈平展的浅碟状,五裂,淡黄色至黄绿色,上有深紫色斑点。[1]

佛头玉生长环境

佛头玉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要求通风良好,稍耐半阴,耐干旱,忌土壤过于潮湿。不耐寒,也怕酷热,在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夏季高温时植株呈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肉质茎虽然不再生长,但有花朵陆续开放,可移至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处养护,可稍浇点水,但不宜过量,加强通风,防止因闷热潮湿引起的植株腐烂。

冬季寒冷时植株也处于休眠状态,要求有充足的阳光,严格控制浇水,温度不可低于10℃。3~5月以及9~11月为植株的生长期,给予充足而稳定的光照,经常转动花盆,使植株的每一部分都能得到均匀的阳光,以防肉质茎长歪;若光照时强时弱,会使植株粗细不匀,影响观赏。

佛头玉原非洲南部,分布于南非、纳米比亚等地, 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要求通风良好,稍耐半阴,耐干旱,忌土壤过于潮湿。不耐寒,也怕酷热,在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夏季高温时植株呈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肉质茎虽然不再生长,但有花朵陆续开放。

佛头玉分布范围

南非(北开普省,里希特斯韦特那马夸兰,从Sendelingsdrift至Garies)和纳米比亚。佛头玉在原产地较常见,以Bushmanland西部的石英山地尤为多见。

佛头玉主要价值

多肉植物佛头玉,植株无叶,具肉质茎,肉质茎幼时球状,以后逐渐呈圆柱形,质地柔嫩,表皮灰绿色,有密集的三角形或半球形、圆锥形疣突,形似佛像头部的螺形发旋,“佛头玉”之名也因此而得。

观赏价值

佛头玉株形奇特,色彩素雅又不失高贵,是萝藦科植物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在多肉植物爱好者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适合作收集栽培。家庭可用小盆栽种,点缀几案、窗台等处,效果独特。园林中常常精致花盆与结合,点缀总体。适用于花园、植物园以及博物馆等大格局的补充与点缀。

园林用途

佛头玉株形奇特,色彩素雅,是萝藦科植物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在多肉植物爱好者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适合作为品种收集栽培。家庭也可用小盆栽种,点缀几案、窗台等处,效果独特。[2]

栽培技术

光照

佛头玉在3~5月以及9~11月为植株的生长期,给予充足而稳定的光照,经常转动花盆,使植株的每一部分都能得到均匀的阳光,以防肉质茎长歪。若光照时强时弱,会使植株粗细不匀,影响观赏。

浇水

佛头玉浇水做到“干透浇透”,注意防止雨淋,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复合肥。

换盆

佛头玉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换盆一次,盆土要求疏松肥沃,含有适量的石灰质,并有良好的排水性,可用腐叶土3份、园土1份、粗沙或蛭石3份,并加少量的骨粉混合配制。

夏季

佛头玉在夏季高温时植株呈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肉质茎虽然不再生长,但有花朵陆续开放,可移至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处养护,可稍浇点水,但不宜过量,加强通风,防止因闷热潮湿引起的植株腐烂。

冬季

佛头玉在冬季寒冷时植株也处于休眠状态,要求有充足的阳光,严格控制浇水,温度不可低于10℃。[3]

佛头玉繁殖培育

佛头玉的繁殖可切取旁生的幼株进行扦插,若无幼株,可将植株的上部切下,晾5~7天,插于粗沙或蛭石中,下部仍留在原土中,用不了多久,就会萌生许多小植株,等它们长得稍大一些后,再取下进行扦插。对于群生的植株也可结合换盆进行分株。如果能采集到种子,还可用播种法繁殖。

佛头玉株形奇特,色彩素雅。适合作收集栽培。家庭可用小盆栽种,点缀光线明亮、通风良好的几案、窗台等处,效果独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