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佛德,佛陀是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聖者。三覺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即: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於佛陀具此異於三乘的殊勝功德,因而受到世人尊崇,此圓滿功德稱之為佛德。[1]

佛德

目錄

十力

所謂「十力」,是指佛陀證得法身實相後,具有十種智力,能說法度眾,摧伏邪見,成辦諸事,自在無礙。十力是:

一、處非處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緣果報定相。[2]

二、業異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果報。

三、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五、種種勝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六、種種界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過去世種種事。

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生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十、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又稱四無畏,指佛陀具有四種臨眾無畏的信心,無論說法、問答、論難,從容而安詳,勇猛而安穩。四無所畏是:

一、一切智無畏:佛陀覺知諸法,住於正見,無所怖畏。

二、漏盡無畏:佛陀自信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

三、說障法無畏:佛陀闡示修行障礙之法,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

四、說盡苦道無畏:佛陀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

「三念住」又作三念處、三意止,指佛陀以大悲攝化眾生,恆常保持正念正知的心境,即使在三種情況之下,都無有歡喜憂戚之情:

第一念住:當眾生熱心聞法、行教時,佛不生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第二念住:眾生不敬信佛法時,佛亦不生憂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第三念住:眾生中有信與不信佛法者,佛不生喜心,也不生憂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大悲」,乃佛陀恆常繫念救度眾生的悲愍心,因此示教利喜,引導眾生入佛知見。此外,關於十八不共法,大、小乘佛教各有所指。小乘佛教的十八不共法指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與大悲。大乘佛教則在《大品般若經》中提出十八點不共佛法,即:諸佛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心、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能行、一切口業隨智能行、一切意業隨智能行、智能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智能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智能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等。

除了上述的殊勝功德外,還有「三德」、「四無礙解」。一般所謂「三德」,即智德、斷德、恩德,以及《大般涅盤經》提到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四無礙解」則包括:善能契入正理的「法無礙解」、善能詮釋法義的「義無礙解」、精通各種地方語言而無礙自在的「詞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巧說無礙的「辯無礙解」等。表示佛陀能時時運用四種自在無礙的智解辯才化度眾生。

佛陀之於眾生,正如慈母眷顧愛子一般,無有疲厭;眾生亦應如子憶母般時常感念佛德,時常念報佛恩。因此,「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則名為報佛恩。

無量壽福

道教用語 道教用語,乃祝福善信的一個專用名詞。

同佛教的"阿彌陀佛"並非一意;但道教的"無量壽福"的"福"字在西南地區的方言發音中與"佛"音相同,為避免曲解人們將佛教密宗的"無量壽佛"與"無量壽福"混淆,故後來全國道教統一以"福生無量天尊"作為常尊聖號。

關於"無量天尊",道教正一派有"三無量"一詞,也可容為"三無量天尊";"天尊"在此道號中並不代表任何神,只是將"無量"一詞升格至最高。

綜述,"福生無量天尊"是最高尊敬用語。

道教有"度人無量天尊"、"福生無量天尊"、"功德無量天尊"等,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稱號。

而無量壽佛是佛教用語,後來隨着佛教東進,影響了道教。使得道教宣號為"福生無量天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