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故------佛教解釋的美
佛教解釋的美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精神對物質的認識活動存在着相互滲透、彼此制約、彼此涵孕的兩個方面,即實體認識——真的內涵和價值認識——善的判斷。在實踐中體驗佛教所形成的真實感和道德感,實際上就是一個審美過程。我們追求美與真的結合,要求美與善的和諧,達到真善美的統一。正如慧廣法師說的:「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國淨土的象徵」。
拘留國有一位婆羅門名叫摩訶密,是富豪之家,國王都拜他為師。摩訶密雖然豪富,但生性慳貪,不信佛法,聽到有利可圖,無不爭先恐後去求取。
摩訶密有七個女兒,個個都是花容柳腰,美貌無比,她們的衣飾都以金銀瓔珞莊嚴着。婆羅門以此驕傲無比。有一個人就對他說道:「你將女兒裝飾了在街上行走,假若大家都說美麗,我就給你五百兩黃金,假若有人批評不美,你就給我五百兩黃金。」
婆羅門對女兒的美貌,很有信心,認為有利可得,就叫女兒裝扮了,去遊行。九十日中,巡遊各地,沒有一個人不嘖嘖讚美。婆羅門不以此為滿足,還帶了七個女兒到祇園精舍,希望能得到佛陀的一句好話,抬高身價。
他就對佛陀道:「佛陀!您游化各國,您有見過這麼美的女郎嗎?」
他准以為佛陀一定也要讚美的,哪知道佛陀呵斥道:「這七個女人,沒有一點可說是美的。」
婆羅門非常不樂地說道:「拘留國中沒有一個人說我的女兒貌丑,到舍衛國來,為什麼你要說我的女兒醜陋呢?」
佛陀回答到:「世間上的人,都是以面容的美為準,而我認為,身能不貪細滑,口能不說惡言,意能不起邪念,這樣才是美。」
婆羅門無語回答。
省思
儘管人生的圖案是那麼複雜、凌亂、善惡交織、黑白不分,但識心的本質卻是永遠純潔不變的,無善惡可陳的無記性的。等如白紙的本質一樣,無論那糊塗畫家在它上面寫上什麼痕跡,只要用褪色墨水洗刷一番,馬上就可以恢復它本質的潔白。識心亦然,只要我們用慧水來盪除心房的積垢,刷去往昔印烙在心版上的穢跡,那麼,我們本然純潔而光明的心地也就恢復它的本來面目。[1]
佛典
佛教的經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