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佛教故事------琉璃王與釋迦族的故事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今日我們有幸聽聞佛法,即應深信因果之理,除了懺悔無始劫來的罪業,亦應從因上積極落實,覺察、覺照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才能隨緣了舊業,更不造新殃。再者,我們更須體悟無常之理,生命稍縱即逝,轉息即是來生,所以我們應當把握『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之殊勝因緣,發菩提心、髮長遠心,盡未來際永不退轉。

目錄

琉璃王與釋迦族的故事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自立為王。

  有一惡臣名為耶利,告訴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迦毗羅衛國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辱罵。那時,大王曾發誓說:「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現在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的時候。』於是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便帶兵攻伐迦毗羅衛國。

  佛陀聽到消息後,雖然知道這是迦毗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但為了祖國人民,他還是想要克盡心力。於是佛陀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路上等待,並且刻意在路邊一棵枯樹下靜坐。琉璃王遠遠地就看見佛陀,心中雖然百般不願,還是勉強下車頂禮佛陀。琉璃王問道:『佛陀!這前方不遠處就有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為您遮陽蔽日,為何您要選擇在這棵枯樹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說的沒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琉璃王聽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動,心想:『以前國與國爭,只要遇到沙門就會退兵,何況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帶兵回國。

  就這樣連續三次,只要琉璃王準備帶兵攻打迦毗羅衛國時,途中一定會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樹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時,佛陀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無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對迦毗羅衛國的人因不懂得懺悔覺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難,深表惋惜與憐憫。

  目犍連尊者聽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羅衛國,憐憫那些即將受害的人,於是向佛陀稟白說:『現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羅衛國,我希望以四種方便來救護迦毗羅衛國的人:一是將人民安置於虛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兩座鐵圍山之間,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國中,令琉璃王不知他們的去處。』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雖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羅衛國的人,但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羅衛國的苦難,他們還是無法逃脫過去所種下的罪業。』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開示後,還是不忍迦毗羅衛國的子民受到迫害,於是運用神通力將一些精英放至缽內,舉至虛空當中,希望能幫助他們躲過此難。後來琉璃王攻伐迦毗羅衛國,殘殺了三億人民。

  戰爭結束後,目犍連尊者前往精舍,告訴佛陀:『當琉璃王攻打迦毗羅衛國時,弟子承佛威神力,將迦毗羅衛國精英安置於虛空當中,解救了他們。』

  佛陀問目犍連尊者:『你已經去看過缽中的人嗎?』目犍連尊者回答:『還沒有。』於是佛陀說:『你先去看看他們吧!』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將缽取下,看到裡面的人全已死亡,不勝悲泣地告訴世尊:『缽中之人均已殆盡,我雖欲以神通力救護他們,仍無法免除他們的宿世罪業。』佛陀慈悲地告訴目犍連尊者:『久遠以前,有一個村落,村中有個大池塘,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魚。一天,村里人決定將池中的魚撈盡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於池邊捕捉。有一個小孩,本性善良,雖不吃肉,但見到活蹦亂跳的魚兒,便頑皮地拿着棒子朝最大的那條魚頭上敲了三下。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他所帶領的軍隊就是當時的魚群,捕魚的村人就是現在的釋迦族,而那個頑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雖未吃魚,卻也因敲魚頭的果報而頭痛三天。』說完這段前世因緣,佛陀告訴大眾:『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薩聖眾,隱形分身也都無法逃脫。』並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世尊說完此偈,座上無數聽眾,因聽聞佛所說之無常法要,深感悲戚,個個專心思惟佛陀的開示,不久即證得須陀洹果。

省思

《地藏經》云:『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從無始劫來,眾生因一念不覺,起欲愛染着之心,所造罪業多如恆沙,故於六道之中輪迴不已,無法超脫。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今日我們有幸聽聞佛法,即應深信因果之理,除了懺悔無始劫來的罪業,亦應從因上積極落實,覺察、覺照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才能隨緣了舊業,更不造新殃。再者,我們更須體悟無常之理,生命稍縱即逝,轉息即是來生,所以我們應當把握『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之殊勝因緣,發菩提心、髮長遠心,盡未來際永不退轉。[1]

佛典

佛教的經典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