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修学历程
佛陀的修学历程,追随着这古道而修,就能如实知『老死……等』;知其『集』;『灭』;『灭之道迹』,亦即如实知众生苦迫的流转,苦迫流转的原因何在,应当用什么方法灭除,而能斩断流转生死的贪爱与无明,证得了灭尽烦恼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脱生死的涅槃正觉。
目录
原文
一、出家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从前,在我还未出家时,过着极优渥与高雅的生活。我的父王为我建了春宫、夏宫、冬宫,那里有着幽雅的环境,各种美食,各种高级服饰用品任我享用,还有诗人、艺妓相伴,让我足不出户也不会觉得孤单。
纵然过着那样富裕的生活,但还是时常让我想起,从前到宫外出游时所看到老、病、死的恐怖与恶心景象,想到自己也会老、病、死,不禁生起想要脱离之心。
终于,有一天,我下了决心要解决人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在家人不舍的悲伤哭泣下,我剔除了须发,穿上袈裟,离开王宫,开始了我的出家修道生活。那年,我二十九岁,正值充满青春活力的年纪。」
二、修定
「比丘们!出家后,我清净地守护着自己的身、口、意,首先来到大家尊称为『仙人』的阿罗罗迦摩罗处修学。阿罗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识处』的『无所有处』禅定境界。我心想,阿罗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无所有处』的境界。阿罗罗知道了,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无所有处』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槃。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离开了。
接着,我来到郁陀罗摩罗子处修学。郁陀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无所有处』的『非想非非想』禅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罗知道了,也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槃。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再度离开了。」
三、各种苦行
「我继续在摩揭陀国境内寻寻觅觅,后来,来到靠近郁卑罗地方的西那尼加码村附近,发现了一处适合禅修的清净林地,就留下来强练『闭气禅』,想从中得到解脱涅槃。然而,纵然以我强大的毅力持续修练,但因极度强忍闭气,造成身体强烈的头痛、腹痛与灼热感等,种种的身体痛苦与疲惫,使得身体过度负荷而得不到平静。
之后,我又尝试了裸体、持守各种饮食禁忌、以树皮羽毛等各种奇怪东西当衣服、常站不坐、常蹲不站、以棘刺与铁钉为床、一晚三浴、倒立而行、将身体吊离地面、受烈日曝晒、冬天坐冰块、泡水、禁语等,种种常人难忍的奇怪苦行;长年不洗澡,让身上积满污垢,甚至于长出青苔的污秽行;小心每一个步伐,在乎每一滴水,以免伤害小虫的谨慎行;离群索居的孤独行;吃牛的粪便,吃自己粪尿的不净行;住令人毛骨悚然的弃尸墓地,捡拾尸体残骸为床,任人在身上吐痰、小便;又经历了日食一粒麻、一粒米、一枣果的少食,以致于瘦弱到皮包骨而两眼深陷,头皮皱缩,手一放到肚皮上,就能摸到脊椎,身上的毛一摸就掉下来了,连小个便都会因体力不支而倒栽葱。
这样的修行,整整持续了六年。」
四、放弃苦行重返禅修
「我心想,这六年来我所修的苦行,是没有人能比的,但依然不能让我超越常人,这不是圣者之道。那么,要达成正觉,应该还有其它方法吧!
于是,想起了从前我还是王子时,在树下体验到的初禅离欲、离不善法之喜与乐。既然都已离欲、离恶不善法,那应当是通往正觉之路,我为什么要害怕,而避之唯恐不及地去修苦行呢?我不再害怕与排斥了。但以目前这样虚弱的身体,实在不能再进入初禅,我应当先吃些食物,让体力恢复过来才行。
当我开始接受食物时,当初伴我出家修行的五比丘,认为我已经半途而废,放弃修道而堕落了,所以对我感到厌恶与鄙视。
恢复体力后,我看到一位名叫吉祥的人正在割草,于是,向他要了些草,到尼连禅河畔一棵菩提树下铺座禅修,并且下定决心,不得解脱涅槃,绝不离开。就这样,我进入了一连七天的禅修。」
五、体证解脱的那一夜
「在持续的禅修中,我进入了初禅,再继续经第二禅、第三禅,进入第四禅。就在第七天的初夜,我以第四禅的定力,忆起了我长远以来的过去生,每一生中的种种生活细节,而证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以第四禅的定力,通达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晓众生的各种业力,看见众生死后依怎样的业力往生何处,证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后夜,想起未出家以来就存在心里的问题,亦即这生、老、病、死的流转,实在让此世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怎样才能脱离这老与死的苦难呢?于是,又以第四禅的定力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老与死是因为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等层层因缘,在当下身心活动的观察下,由识而返,亦即了悟到识也不离身心,识又缘于名色。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流转』面,关键就在问题根源的『集』,这样的体证,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接着,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生灭了,老与死才能灭;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灭了,名色才能灭,这样,全部的苦迫才息灭。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还灭』面,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又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这样的正思惟观察,让我发现了历来诸佛走到正觉的古道!古道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从『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随着这古道而修,就能如实知『老死……等』;知其『集』;『灭』;『灭之道迹』,亦即如实知众生苦迫的流转,苦迫流转的原因何在,应当用什么方法灭除,而能斩断流转生死的贪爱与无明,证得了灭尽烦恼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脱生死的涅槃正觉。」[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