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你只是活得封闭与枯萎(乐含影)

​​ 你只是活得封闭与枯萎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你只是活得封闭与枯萎》中国当代作家乐含影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你只是活得封闭与枯萎

最近,在我周边发生了三件事,真的把我惹急了。

说白了,不过是三篇文章核心思想就是盲目的辞职出游不可取,回来还是要面对苦逼的工作与人生,所以人还是应该务实,踏实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诗和远方不过是幻觉,至多也不过是有钱有闲后的消遣罢了。

其中,还有一个貌似成熟的作者跟我语音,一开始说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然后说了没两句就绕到说被多数人否定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那种天马行空的生活是错的——前后的转折在一条语音里,共49秒。

后来我慢慢的梳理,发现类似的作者和文章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个体生命、甚至是对自身活生生的生命价值的藐视。

这种藐视首先反映在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上,这就是“大家都说不对,所以,你这样就不对”。这种以集体压倒个人的思维方式广泛的流行于老一辈人的心中,他们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害怕特立独行。于是:辞职旅行之类的生活不是大家所选择的,所以,它便一定就是有问题的,是错的。

接着,既然预先在心里便设定了这种生活必定是“有问题的”,那么再去找理由验证自然就容易的多。而理由找的越充分,作者就越觉得自己说得对,从而也就间接的起到了说服自己的目的——你看,我又劝住了一个人,那么我是对的,那种生活的确是异端。

只是,即便你劝住了千万人,也否定不了你自己内心对于出走的真实向往——因为这源于人性。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对这种集体压倒个人的思维模式深恶痛绝,类似的文章里充斥了对“异端”生活者内心状态的主观揣测,有一篇的作者甚至直接说,“对于女人来说,爱情与婚姻,孩子与家庭,永远第一位。她这样漂泊,未来没有子孙绕膝而欢,能说她晚年幸福么?”

你不是她,请不要那么不客气的揣测他人,只为了满足你自己的结论,好么?

再比如在另一篇文章里,用“这姑娘26岁,毕业后换了5个工作”,短短几个字便交待了背景。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毕业后换了5个工作既能推出她是个公主病重度患者,也能推出她很有自我寻求的渴望,对生活敏感而不满足,几个字的描述概括不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后来,文章的走向很符合大家的期待,开始说这个姑娘抱怨自己在公司被排挤,又要辞职。然后作者就无奈了,说,“被排挤?这不就是人生常态么?这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是呀,是人生常态,但抱怨不也正是一个正常人在面对不公时的正常反应么?即便姑娘因此而辞职,而出走,这一切对她这个个体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在旅行和一次次的选择中她也许会逐渐的找回自我,当经历过这些动荡和痛苦,当有一天她变得独立成熟,或许她会感谢自己曾经抱怨和冲动,而绝不是否定自己的过去,说自己本不该抱怨,世故从来也不是成熟。

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坚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在追求个人价值和定位的过程中,无论做出了多么奇特或貌似盲目的行为,只要没有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便都是应该被尊重和允许、甚至应该得到鼓励的。

这种对个体藐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所多次强调过的,用头脑替代真实的生活——即凡事都要讲求一个目的性。比如另一篇文章说,敢慢下来的前提是已经掌握了养活自己的技能,做好了完整的商业规划,以免旅行回来之后与社会脱节,简历上大片空白,如何再找工作?那篇文章里有一个很不错的问句是:你把居无定所、打零工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过成了以后的生活。这样,你也无所谓么?

实话讲,作者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我很欣赏。按惯例,后面往往还会跟上一个很能自我安慰的所谓“业余时间”理论:亲,把旅行当爱好吧,业余时间再去,生活还是苦逼的。

只是,亲,你看不出来么?这是反人性的。你是在看过一本叫做《恋爱、结婚及未来婚姻生活规划》的书,做好读书笔记,考试通过后才开始去恋爱的么?

还是那句话,请尊重我们每个人的真实感受。当你热恋的时候,你愿意为她赴汤蹈火乃至付出一切,当你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城市之巅。同样,当我迫不及待的要旅行的时候,我根本无法忍受把它当作业余爱好的妥协。

是的,我们就是要这样无目的的,盲目的走向旅途,为何不可以呢?你没读过毛姆和凯鲁亚克么?是的,恰恰正是因为迷茫我们才要去旅行,如果我们在旅行前就知道我们要去哪儿,都要做些什么,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那这旅行,和跟团跟导游去景点拍照的大妈又有何区别?旅行的精彩正在于未知,不是么?

[1]

作者简介

乐含影,必读社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