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布
侗布 |
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愛的衣料,有粗、細紗之分,是用織好的布經過藍靛、白酒、雞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曬、槌打而成。由於其製作工藝複雜,"侗布"非常珍貴,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還作為贈送客人的最佳禮品。
目錄
基本內容
相關簡介
侗族自紡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愛的衣料。 侗族織的布有粗、細紗之分,用粗紗織成斜紋狀的布多用做棉衣里子。用細紗織成的平布分兩種,織成套格方形圖案的叫"雙堂布",織成網紋的布叫"棉給"。"侗布"就是用織好的這兩種布經藍靛、白酒、牛皮汁、雞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曬、槌打而成。由於其製作工藝複雜,"侗布"非常珍貴, 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還作為贈送客人的最佳禮品。
製作過程
在 黔東南,侗族保存了千年的不僅是生活習慣,還包括文化和服飾。其中,侗族大歌和服裝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做 侗族服裝的侗布,是用織布機手工製成,然後先用靛藍(採用自種的靛藍草葉加石灰泡製而成的染料)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後清洗曬乾,布才變成深藍色;然後再將布用柿子皮、猴粟皮、硃砂根塊等搗爛擠汁染成青色後,又用靛藍繼續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帶紅的顏色;將布晾乾後疊在一起,塗抹蛋清並用木槌反覆捶打半個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閃閃發亮,最後用牛皮熬膠漿染一遍,使布質硬挺不退色。根據手藝和捶打時間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貴,因為凝聚了侗族婦女千錘百鍊的精華。
侗族老人們手裡被做成一件一件的侗衣。尤其費功夫的是女孩子穿的侗裙。侗裙是由手工疊成數百個細細的褶,在長時間的擠壓下定型後,成為短小的百褶侗裙。一件侗裙,從製作布料開始到完成,需要差不多3個月的時間和
數十道工序。太過複雜的工藝和漫長的時間,使現在的侗家的姑娘們很少自己做侗衣,甚至很多女孩已經不會這門手藝了。她們平時喜歡穿城裡買的休閒服。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把母親做的侗衣穿在身上,侗族年青女孩會將侗衣放到用薯根塊作料的鍋里蒸上數小時,這樣蒸出來的侗衣既柔軟又不失青底帶紅的鮮艷。[1]
侗布現狀
在以前侗寨里每家每戶穿的戴的都是用這一種布做成的,它就是侗族人們傳統全手工織的侗布,,隨着時代的變遷,,現在很多的侗族女孩都不願意去織布,也不會織布做侗衣。所以想看到寨子裡到處曬侗布的場景就比較難了,現在我們走進侗寨里看到曬在陽光下的一些侗布大多是老一點的婦女做的,也不難發現曬侗布都是老人,這種場面是越來越值得珍惜了。
染布工藝
藍靛染工藝
貴州廣大侗族、布依族、苗族都喜歡種植藍靛和進行藍靛染。據史料記載,貴州的侗族、布依族、苗族的先人在明以前就已經掌握了靛染技藝。
用藍靛草加工成藍靛,用藍靛作染料,用土鹼、燒酒、石灰、牛皮膠作輔料,經過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藍、藍、深藍、淺灰、深灰、青等色。各地除專業染房(大染缸)外,幾乎每戶都有小染缸,隨時染藍、青棉線和青布。小染缸自染的青布,最後用犁樹皮或刺犁樹熬水上漿,色澤鮮艷,保色期長。布依族婦女喜青色,如青褲子、青圍腰、青撻肩、青袖口。各色花帕、花墊單總少不了「青色」,姑娘出嫁少不了一床青被褥。老人壽衣少不了一件長衫、青上裝。小孩的背帶、男女老幼穿的布鞋幫也是青布做成。所以土法靛染工藝在貞豐北盤江流域布依族地區一代一代沿襲下來。
用藍靛草加工成藍靛,用藍靛作染料,用土鹼、燒酒、石灰、牛皮膠作輔料,經過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藍、藍、深藍、淺灰、深灰、青等色。各地除專業染房(大染缸)外,幾乎每戶都有小染缸,隨時染藍、青棉線和青布。小染缸自染的青布,最後用犁樹皮或刺犁樹熬水上漿,色澤鮮艷,保色期長。布依族婦女喜青色,如青褲子、青圍腰、青撻肩、青袖口。各色花帕、花墊單總少不了「青色」,姑娘出嫁少不了一床青被褥。老人壽衣少不了一件長衫、青上裝。小孩的背帶、男女老幼穿的布鞋幫也是青布做成。所以土法靛染工藝在貞豐北盤江流域布依族地區一代一代沿襲下來。
靛染,大致過程為:制靛——漂白——染布。靛,即藍靛或靛泥,是用一種名為「藍靛草」的草本植物製成。藍靛草,在布依族聚居地區都有栽種。一般用插栽法插栽,春末出苗,七月割藍制靛,制靛時,葉莖多的入窯,葉莖少的放入桶或缸(土陶缸)里,用水浸泡七天,泡出藍汁。每一石藍汁漿液加入石灰五升,攪打後,藍靛凝結;水靜止,藍靜沉積於水底,完成製作,即得染布原料——藍靛。
漂白是布依族靛染的第一道工序。漂白時,布依族婦女是用早晨的陽光和露水進行漂白的古老方法。布依婦女曬布多在天氣晴朗有露的早晨6點半至7點太陽升起之前,把布匹平整地鋪在草坪上,整個布面才會在同一時間被朝露浸濕,這樣曬乾的布面色調才一致。曬至中午布依婦女們將曬乾的布收回家中折放好,這樣連續曬數天(一般為七至十天),直到布面潔白為止。這樣漂白後,白布在靛染時容易上色,經久耐用。另外,布依族婦女還掌握一種更為原始特的漂白方法——利用新鮮牛屎作為漂白原料,漂白時,先用適量的新鮮牛屎放在木桶里加水攪勻,然後放入白布進行翻攪,把布取出攤在陽光下曬,待布曬至半干後拿到河邊進行揉搓沖洗,布料很快變白。
藍靛經一定的技術處理,可把布染成深藍、中蘭、淺蘭、灰、深灰、青、月白等各種色道。染布分為大缸染和小缸染。
大缸靛染,先把藍靛放進大染缸,根據布料多少和所染顏色,按一定比例加入適量的水,石灰、自製白酒及土鹼等原料,經過一定時間的化學反應再放入白布,要經多次取放和漂洗。一般是每隔2天取出漂洗一次,至少要到放漂洗8次以上,浸染16天以上。且每次取出布料漂洗後再放入染缸時,都要按所染顏色的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水、藍靛、石灰、自製白酒及土鹼,同樣要添加8次以上不同比例的原料,直到布已染成所需的顏色,再用牛皮熬成的牛皮膠上在色布上,用石滾把染成上膠的布滾平,直至光亮即為成品靛染布料。
小缸靛染,用小缸染青布,先把藍靛放進小染缸,加適量的水,再按一定比例加入適量的石灰、土鹼和自烤的白酒等原料。經一定時間的化學變化後,把用清水煮過的白布(通常煮1小時左右)放入染缸。從布料下缸的當天起,每天取放三次,三天漂洗一次,這叫頭風。通常要浸染三到四風才能達到「上藥」的程度。小缸染青布從頭風到染四風,要取放8次以上,浸染16天以上。在每天晚上夜深入人靜時,按一桃水五錢白灰、半斤藍靛、二兩自烤米酒的比例將原料添入染缸。每隔二天添加自製土鹼、白灰各一兩。布料經上述時間和方法靛染後,可取出上藥。用澀梨皮在清水中煮熬5個小時左右熬出紫紅色的水汁,將布料放入紫色水汁中浸染一遍後取出曬乾,再次放入紫色水汁中浸染,同樣每天取放漂洗三次,浸染三天後,取出曬乾然後上漿,即用野生「白磯」粉末加入紫色水汁中攪勻後將曬乾的布料全面浸濕上色,待布料上色後取出晾至半干,將半乾的布料放於青石板,用專用的錘布棒(長1500px,寬250px)錘一小時左右,將布料錘至半蔫,然後展開晾乾,晾乾後將布料摺疊成塊狀再用錘布棒錘打一小時左右,直至布料薄平。靛染的青布,雖經日曬雨淋,也不會褪色。小缸染以母女傳承方式沿襲。
貞豐布依族靛染技藝主要是家庭,母女傳承的方式沿襲。大缸染傳承人有羅國梁,系羅大全之子,初中文化,1946年生,住前一村一組,在家務農;羅安緒,系羅國梁之子,羅大全之孫,1976年生,初中文化,在家務農。小染缸傳承人有王明珍,1954年生,住納核村五組,在家務農。
靛染作為布依族服飾布料的色彩染制技藝,其歷史源遠流長,靛染應用廣泛,流傳久遠。用藍靛作染料,用土鹼、燒酒、石灰、中皮膠作輔料,所有靛染原料都用自然材料加工而成。貞豐布依族靛染工藝流程複雜,每道工藝的細膩程度和要求極高,蘊涵着豐富的科學和文化價值。
侗族服飾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髮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着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鬆型裙裝和褲裝。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繡,侗錦、侗布、挑花、刺繡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繡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着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髮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繡,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繡花圍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繡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着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繡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繡品,其造型古老、繡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1]
參考文獻
- ↑ 把「非遺」侗布背在身上,出門不撞包搜狐網,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