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韻和安陸孫司諫見寄
依韻和安陸孫司諫見寄 |
|
作品名稱: 依韻和安陸孫司諫見寄 創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范仲淹 |
依韻和安陸孫司諫見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作的一首詩詞。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1]
目錄
正文
穰下故都今善藩,沃衍千里多豐年。
孫公頃以清淨化,我來代之慚二天。
人物高傳臥龍里,神仙近接弄珠川。
漢光舊烈山河在,徘徊弔古良依然。
二十八將固不朽,風雲一代皆忠賢。
我亦明時得君者,出處十載功不前。
尚得州麾養衰疾,優遊豈減居林泉。
因逢故人作宴喜,琴樽風月夕不眠。
之翰詩詩來若金石,重於我輩何其偏。
相其直道了無悔,寧爭蠖屈與鵬騫。[2]
作者簡介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3]
社會評價
王安石在《祭范潁州文》中稱范仲淹為「一世之師」。可是早在熙寧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游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朱熹評說:「範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復,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宋元學案·序錄》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王夫之對范仲淹有苛評:「(范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繫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