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
側柏 |
中文學名:側柏 拉丁學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 別稱:黃柏、香柏、扁柏、 門:裸子植物門 綱:松杉綱 目:松杉目 科:柏科 屬:側柏屬 |
側柏(學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又名扁柏、香柏等。為裸子植物亞門柏科常綠喬木,生長緩慢,高度一般15-20米。在中國分布極廣,北起內蒙古、吉林,南至廣東及廣西北部。側柏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木質軟硬適中,細緻,有香氣,耐腐力強,多用於建築、家具、細木工等,種子、根、葉和樹皮可入藥,用種子榨油,供制皂、食用或藥用。由於側柏的壽命很長,且即使在中國西部和北部的乾冷氣候中也能四季常青,因此常被種植在寺院中。在中國寺廟、陵墓及各種古蹟中,常有古側柏的樹齡達數百年。[1]
目錄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0餘米,胸徑1米;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枝條向上伸展或斜展,幼樹樹冠卵狀尖塔形,老樹樹冠則為廣圓形;生鱗葉的小枝細,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排成一平面。葉鱗形,長1-3毫米,先端微鈍,小枝中央的葉的露出部分呈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背面中間有條狀腺槽,兩側的葉船形,先端微內曲,背部有鈍脊,尖頭的下方有腺點。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毫米;雌球花近球形,徑約2毫米,藍綠色,被白粉。球果近卵圓形,長1.5-2(-2.5)厘米,成熟前近肉質,藍綠色,被白粉,成熟後木質,開裂,紅褐色;中間兩對種鱗倒卵形或橢圓形,鱗背頂端的下方有一向外彎曲的尖頭,上部1對種鱗窄長,近柱狀,頂端有向上的尖頭,下部1對種鱗極小,長達13毫米,稀退化而不顯著;種子卵圓形或近橢圓形,頂端微尖,灰褐色或紫褐色,長6-8毫米,稍有棱脊,無翅或有極窄之翅。花期3-4月,球果10月成熟。
生態習性
喜光,幼時稍耐蔭,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石灰性和輕鹽鹼土壤中均可生長。耐乾旱瘠薄,萌芽能力強,耐寒力中等,耐強太陽光照射,耐高溫、淺根性,在山東只分布於海拔900m以下,以海拔400m以下者生長良好。抗風能力較弱。
側柏栽培、野生均有。喜生於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鈣質土壤耐寒、耐旱、抗鹽鹼,在平地或懸崖峭壁上都能生長;在乾燥、貧脊的山地上,生長緩慢,植株細弱。淺根性,但側根發達,萌芽性強、耐修剪、壽命長,抗煙塵,抗二氧化硫、氯化氫等有害氣體,分布廣,為中國應用最普遍的觀賞樹木之一。
側柏能適應於冷氣候。但在雲南省硯山縣這些地區的一些年份幼苗有一定程度的抽乾現象,抗旱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抗鹽鹼力較強,含鹽量 0.2 %左右亦能適應生長。
分布情況
產於內蒙古南部、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河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及廣西北部等省區。西藏德慶、達孜等地有栽培。在吉林垂直分布達海拔250米,在河北、山東、山西等地達1000-1200米,在河南、陝西等地達1500米,在雲南中部及西北部達3300米。河北興隆、山西太行山區、陝西秦嶺以北渭河流域及雲南瀾滄江流域山谷中有天然森林。淮河以北、華北地區石炭岩山地、陽坡及平原多選用造林。朝鮮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主要以種子繁育為主,也可扦插或嫁接。
側柏一般採用直播育苗。播種前,用30~40℃的溫水浸種12小時,撈出置於蒲包或籃筐內,放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每天用清水淘洗1次,並經常翻倒,當種子有一半裂嘴,即可播種。採用壟播和床播,每公頃播種量150kg左右。壟播時,壟底寬70cm,壟面寬 30~35cm,壟高21~15cm,壟距70cm。壟面可雙行或單行條播,雙行播幅5~7cm,單行播幅10~12cm。床播,床長l0m,床面寬 lm,可順床3行條播,播幅5~10cm。播後覆土2cm。在乾旱地區可於播後再培成壟。
側柏播種後保護種子層土壤濕潤,並適當控制給水,防止鳥獸為害。出苗生長期間要經常灌水,生長盛期根據土壤墒情每10~15天灌溉一次,以側方灌水或噴灌為宜。苗木速生期結合灌溉進行追肥,每公頃施硫銨150kg,分兩次施用,在苗木速生前期追第一次,半個月後追第二次;或施用人糞尿。苗高5cm左右時間苗,每米播種溝上保留100株左右,土壤封凍前要灌足冬水,冬季寒冷多風地區,應埋土防寒,以便苗木越冬。一般1年生苗高15~25cm,地徑 0.25cm,用於春秋造林;一年半的苗高25~30cm,地徑0.4cm以上,用於雨移動圖冊季造林。
培育大苗要進行移植,移植密度,根據培育年限而定。移植後培育1年,株行距10~20cm;培育2年,20~40cm;培育3年,30~40cm。一般2年半生移植苗高50~70cm,地徑0.6~1.5cm。側柏通常採用植苗造林。
低山或中山海拔1000m以下的陽坡、半陽坡,石質山地乾燥瘠薄的地方,輕鹽鹼地和沙地,均可用為造林。低濕地不宜栽植。
側柏造林大都在土層瘠薄幹燥的地方,因此要提高整地規格,為林木迅速生長創造條件。一般採用魚鱗坑、窄幅梯田、水平階、水平溝等方法整地。春、秋、雨三季都可栽植,主要取決於土壤水分條件。側柏雨季造林易成活。具體作法是,用1年半到2年半生苗栽植,隨起苗、隨造林,當日栽完。要注意氣象預報和天氣變化情況,如果轉晴無雨,即停止施工,待繼續陰雨天時,再造林。在秋季雨水條件好或土壤墒情好時,進行秋季造林。用1年生健壯苗兩株叢植,注意適當深栽和埋實,為防止冬季風害和凍害,要覆土防寒。栽後將苗尖向東南壓彎,上部覆10~15cm高的土堆,以不用苗為原則,拍實,第二年春針葉開始轉綠時扒出來,並鬆土保墒。
密度,混交林中,在一定的側方庇蔭條件下,比純林生長健壯而且迅速。
側柏植苗後,需要進行撫育管理。側柏苗木鬚根多。容易成活,也最好在造林後3~4年內,每年鬆土除草3次,以促進迅速生長。第一次在4月下旬,第二次在7月份,第三次在10月上旬。乾旱地區鬆土深度要深一些,但要注意防止損傷苗木根系。
側柏易萌生側枝,造林5年後,在秋未或春初進行修枝,修去總量的1/3,做到不劈不裂。以後2~3年修枝一次。
種植技術
1、選材
在山裡尋覓景樁,心中要有詩情畫意,眼眸中躍動着許多美好的藝術形象、藝術姿勢、藝術組合以及藝術線條的誇張和定格。要善於無形取象,亂中取景,否則就難以認識哪是可取之材。再者,要有精品意識,發現好樁要以一當十,視若珍玩。要找根挺干拙、俯仰神、極富制景潛力的變異之樁。陡坡出龍爪,風口出鳳條,皆是自然造化;而粗矮古拙的變異之樁,往往是山民們年復一年砍伐與放牧所致。只要有慧眼,在山巔、腳、溪邊、路旁,都可找到好樁。 側柏一年多次發芽,春夏秋冬均可採掘。但最好是冬眠之後,每年的三四月份可視為黃金時節。採掘前,應就地進行剪截,除去多餘,保留精華,在充分留好預備枝的前提下,果斷地將紊亂之樁加以改變和整理。採掘時,理應得到有關方面許可,切忌置山林保護於不顧而強取豪奪。
2、加工
操作要慢要細。要根據基部粗細確定土球之大小。開溝挖槽見根就剪,粗根的口要平,勿使其破皮爛傷。挖好的土球要嚴防風乾,應先縛以濕草或鮮活柏葉,嚴包緊扎後方可搬運。採回的景樁最好先上泥盆。大型景樁要植於高出地面的土床。底部鋪河沙,上用微鹼性黃土、以向陽土崖水曾染肥的含沙黃土為最好。
3、栽植
栽植前,要清理好土球表面的污土和草根,剔除裸露石塊,以乳膠封塗粗根及干枝截口,然後噴灑多菌靈或高錳酸鉀,將景樁放正位置,填土搗實,最後一遍遍澆水,直到泥盆全部洇濕。在澆透第一遍水後,目口應將主幹與粗枝上的陳年老皮一律刮去。這樣可除污、除菌、滅卵,確保樁景清潔衛生,同時也有利於表皮組織的新陳代謝和表面紋理美的展示。
4、澆水
景樁上盆後,要嚴格控水。柏屬陰,松屬陽。所謂「干松濕柏」,目口含陰陽之理,井非說松樹耐干柏樹耐濕。一般地講,新植的側柏尤為怕澇,澇則爛根而致死。控水就是要少澆多噴,盆面不積水,以天天見濕見干為好。逢特別乾旱或風烈之日,可適當多噴多澆一些水。陰雨季節,可將盆底墊上磚塊;發現盆土濕度過大時,可培干土吸水,或倒換透水好的新盆。
側柏盆景製作技巧
1、制景要領
側柏景樁成活後,至少要經過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精心養護,將頂枝養旺,側枝養壯,葉片養胖,蓄枝養根使其茂盛,方可蟠扎牽拉。側柏能做各種形式的制景,但制景要有悟性,要形象思維。陝西的黃陵柏,岱廟的漢柏,皆以獨特的個性,天然的神韻,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被視為民族瑰寶,其堅實豪邁的形象,正是我們造型制景的楷模和良師。形象是個性,是風骨,是神韻。側柏制景務必尊重側柏的樹性,尊重側柏的形象。凡水平高的側柏盆景,大都主幹扭曲有勁,古拙奇特;根出四歧,入地有性;葉態團簇;樹冠或似雲朵凝雨,或似峰巒疊翠,多為三角形和不等邊三角形。側柏造型極宜莊重貌,寓動於靜,意境致遠。其風格應注重書卷氣。技法要揚長避短;南北兼蓄,靈活多變。
2、造型技法
采梢和舍利是製作側柏盆景必須掌握的重要技法。采梢實際就是掐葉。因為側柏的幼枝是由鱗狀的小葉發育長成的,通過掐去幼嫩的枝葉,可控制瘋長。同時梢也是組織口十態,規範樹貌,美潔景觀的惟一選擇,通常是在實施截干蓄枝的基礎上進行,和蟠扎互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