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城
侯城 |
中文名: 侯城 所属地区: 西汉时期的沈阳城 面 积: 长度有170余米,残体高在2米以上 发现时间: 1993年 |
候城,有两个含义,一指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辽东郡候城(现沈阳)。另为河北省晋州市侯城村,相传为汉魏时期曹植的封地。
目录
含义
侯城,有两个含义,一指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辽东郡候城(现沈阳);另为河北省晋州市侯城村,相传为汉魏时期曹植的封地。
引证解释
春秋战国候城-沈阳
春秋战国时期,沈阳称为“候城”,是为沈阳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
沈阳故宫北墙外,也是1993年发现“候城”遗址的地方,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和调查,大致勾勒出的候城范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建城以来,沈阳发生了哪些变迁?“候城”遗址什么时间能与人们见面?昨日,记者开始对“侯城”的寻访。
相关专家能够确定“候城”遗址的大概位置,但是挖掘工作并没有开展,还需要确定具体方位。根据资料记载,候城是能够追溯到的沈阳建城的起点,但当时仅限于军事驻地。侯城面积不大,四面城墙,每面城墙长几百米,还都是土砌成的。
1993年最早发现“候城”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候城是沈阳最早的名字,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辽东郡,考古专家最早发现候城遗址在1993年。当时,考古工作者在沈阳故宫北墙外,发现了候城遗址。
一位曾亲临挖掘现场的考古专家介绍,当时发现的遗址东西走向,长度有170余米,残体高在2米以上,专家考证此为候城北墙,修建于战国晚期,地表有很多绳纹砖瓦,还有不少夹砂红陶器具残片和钱币等物品。
当年发现的城墙遗址并没有被破坏,旁边还有护城河的遗迹。沈阳民俗学家齐守成说,候城只是单纯的城,由于军队的进驻,才逐渐形成规模,然后在这里建了城。
城墙遗址有望与人们见面
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和调查,可以大致勾勒出候城的范围——以沈阳故宫北墙外为起始,向南延伸,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沈阳故宫及沈河公安分局都在城内。然而,这也仅仅是大概确定的范围,具体的位置要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才能确定。
随着方城改造规划的实施,已经“沉睡”多年的候城遗址有望以自然原始的状态与人们见面。通过大玻璃罩里的候城遗址,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2600年前的沈阳。相关专家介绍,当年挖掘到的遗址,土层的变化都很明显,每个土层都有变化,这些变化的土层就能看出历史的变迁。
市民观点:期待见到“候城”遗址
教师孙小雨:沈阳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挖掘遗址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的文物古迹,希望看到更原生态的遗址古迹。
导游赵佳:其实,方城地区除了故宫和张氏帅府,还有不少值得一游的古建筑,等“候城”遗址与大家见面时,我一定第一时间向我的游客介绍它。
河北省晋州市侯城村
据史料记载,东汉丞相曹操之子曹植曾为安乡侯,其所封之地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晋州城北侯城村。1947年11月,朱德驻晋县侯城,指挥了解放石门战役,并总结攻坚战的经验,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曹植被贬安乡侯封地在晋州侯城?专家将挖掘寻证(图1)
省市文物部门专家考察侯城村残存的土城墙。
走访侯城村老人。
公元221年曹植被贬为安乡侯,“其安乡所在就是今天的晋州侯城村。”近日,文史专家梁勇抛出的这一论断,令学术界为之一惊。无极文史专家率先反驳,称安乡乃是无极的安城,史料记载有凭有据,毋庸置疑。昨日,省市文物部门七八位专家赶赴侯城考察,发现侯城村很有发掘价值。下一步,他们将挖掘侯城地下,一旦挖出相应时代的文物,便能与梁勇的论断相互呼应、印证。
缘起
业余学者提议搞清楚曹植安乡所在
曹植被贬之安乡,其“真身”在哪儿?答案在史学界尘封已久。
前些日子,喜欢文史的侯城人张国来向梁勇反映,他查阅各种资料发现,家乡侯城村古时候是一个侯国城,很有可能是曹植被贬的安乡。
张国来还表示,曹植是大文学家,当年他被贬安乡侯。如果搞清了曹植被贬的所在地,对研究曹植的文学作品意义重大。
张国来对记者表示,无论曹植被贬地在不在侯城,他也期待曹植的被贬地水落石出,以还原历史真相。
作为文史专家,梁勇觉得张国来的说法有道理。近日,他仔细地查阅资料,最终发现,曹植被贬的地方就在晋州侯城。
他表示,他只是通过文献证实,如果要把问题彻底搞清楚,还需文物部门进一步考证。
交锋
安城说:无极安城曾有曹植“衣冠冢”
曹植被贬之安乡,是一个乡的封邑。著名魏晋史学者周一良先生在《三国志札记》中认为:曹植被贬之安乡,只是一个象征性爵位,并非确定的某乡。但在地方志中,各执一词。那么安乡何在?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我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就说,曹植曾被贬安乡侯,封地就在安城。”无极县安城村赵先生说,村里还有很多曹植和甄妃的传说。
苌同群70多岁,老家在无极高村,距安城2.5公里。“高村东南方向还有一个大土圪塔。小时候,听老人们说,那是风水宝地,谁都不能动,里面埋葬着曹植。民国初年,还有曹植的墓碑,后来不知给弄到哪去了。”苌同群说,曹植被贬为安乡侯,《无极县志》载,安乡城在今县城南3公里,遗址就是现代的安城村。《无极县志》还说,民国26年(1937年)前村东墓地有八角形曹植碑,汉白玉质,今不复存。
无极县志办负责人靳根锁说:“《无极县志》记载没有错,曹植被贬为安乡侯,安城就是安乡的治所。
曹植被贬为安乡侯后,没有来安城上任,但他的封地曾在安城,所以曹植死后,安城人为悼念他,在安城修建了一座曹植的衣冠冢。
这个衣冠冢,史料记载明确,并不是后代文人随便建立的东西。因为曹植没有来安城上任,所以后来曹睿继位,这才把安城封给了他的外祖父甄逸,甄逸也就成了安乡侯。这之间是有前后关系的。”
无极县作家协会主席赵斌对甄氏家族历史研究颇深。
他认为,“梁勇老师提出这一问题是好事。但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无极的文史爱好者会有所研究,马上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侯城说:“安城即安乡”属以讹传讹
梁勇对“安乡为无极安城”的说法并不认可。据梁勇介绍,乾隆《大清一统志》记载:“安乡故城,在晋州东,汉置县,属巨鹿郡,竟宁元年封赵哀王子喜为侯国,后汉省。”并没说这里是曹植所贬的安乡。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魏·冀州》图中,标注安乡的位置在今晋州东5公里左右,今侯城村。而无极县安城的位置,标注为安城乡。
百度“侯城”词条,河北晋州市侯城记载:“据史料记载,曹植曾为安乡侯,所封之地就是今天的晋州城北侯城村。”
两种说法,孰是孰非?
《三国志·魏志·文昭皇后传》明确记载: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感念生母不幸身世,厚恤外祖父家族。太和元年(227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外祖父甄)逸,谥曰敬侯,嫡孙(甄)像袭爵。”
可见无极县的安城,从来就不是安乡城,而是安城乡。只是唐宋以来的史学著作治学不严,弄错了名号,《大清一统志》则以讹传讹,自相矛盾。也许,无极县编修县志过程中,附会为安乡。从引用的文献根上就是一个错讹。
而且北齐时期下曲阳人魏收编纂的《魏书·地理志》在中山郡魏昌县下记载:“有安城”(不是安乡)。而巨鹿郡曲阳(即下曲阳,今晋州)“有临平城、安乡城、曲乡城”。
由此可证,无极的安城是安城乡,而下曲阳(今晋州)的安乡,才是安乡侯的封邑。
梁勇还说,早在公元220年,曹丕自立为帝后,厚待著名谋士程昱,从安国亭侯进封安乡侯。到曹魏被司马氏篡权,程氏家族一直是安乡侯。因此,安乡侯只有程家,而无极甄氏家族诏封的是安城乡侯。
既然,在曹植被贬安乡侯前一年,曹丕已把安乡侯的爵位封给程昱。所以,曹植贬为安乡侯,只是一个封号,并无实际食邑。且不久改封曹植为鄄城侯。
梁勇介绍,曹植所贬安乡,是个虚号,但程昱及其子孙的安乡侯,承袭了四代。必定有一个侯城,作为封邑的标志。
因此,梁勇认为:晋州侯城,是程昱家族安乡侯的封地,数十年列侯食邑,建有侯城,因此,留下了侯城之名。而无极县安城,本是西汉赵哀王儿子刘喜的封邑。到东汉时期侯国废了,归入汉昌县,三国曹魏时期,改魏昌县(今无极县)。魏明帝曹睿就把这块无极甄氏家族的地方封给外祖父家族了。封号是安城乡侯,与曹植被贬的安乡侯毫无关系。
专家齐聚侯城村挖掘其“真身”
昨日上午,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及文史专家梁勇等人,赶到了晋州侯城村。
在侯城村村干部家中,专家与村中五位老人聊起了天。据老人们介绍,这个村有近2000年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的土城墙还“健在”。
城墙又高又宽
那个时候,城墙四四方方的,围了村子一整圈,“四街四关,从南到北有两里地,从东到西走上两里,就到了城墙根。”
城墙高四五米,宽得有三丈,能在上面跑驴车。城墙内外还有沟,深得吓人,沟里还有水。
只可惜,曾经供孩子们玩耍的城墙和水沟,如今绝大多数已被拆除、填埋,城墙所在也被民房占据。唯一庆幸的是,村子西北角落,还有一段残破的城墙,已不再高大,上边跨着民房。如果不仔细看,连杂草丛中的夯土都难发现。
曾有24座庙宇
老人们介绍,他们很小的时候,逢年过节,村里好生热闹。最热闹的地儿,当然是庙宇里。那时候,村里大大小小共有24座庙,最大的那个是药王庙。
专家急忙问,有没有石碑、神像等物?老人们说,如今不仅一个庙宇没有剩下,而且连庙里的一砖一瓦也难找到了。
老人们说,打井、挖猪圈挖出过砖块,有的带条纹。专家惊喜,“带条纹?也许就是汉代的!还有保存下来的吗?”老人们说,都敲碎了。也有大大薄薄的,妇女做了搓衣板,也不知谁家还有。
专家问,村里有没有姓刘的或姓程的?因为安乡曾是皇族刘氏和程昱家族的封地。老人回答没有。专家们很疑惑,如果这里确实是安乡,那么该有刘姓和程姓啊?
老人们皱了皱眉头,突然想起来了:明朝靖难之变时杀戮四起,村里人幸免于难者寥寥无几。如今的村民都是迁过来的。这么一说,村中无刘姓和程姓,就正常了。
文物部门将赴侯城挖掘寻找“证物”
昨日11时30分,专家们召开了一个会议。文史专家表示,安乡即侯城,已有文献支持。文史专家栗永也表示,参照文献资料可知,安乡就在今天的晋州范围内,具体在不在侯城,还需文物印证。
对此,省市文物部门表示将尽快派人到侯城村进行挖掘工作。对于这项工作,市文物局专家表示信心十足,因为离侯城村不远,曾经挖掘出一个汉代墓室。
文史专家同时表示,如在侯城村挖出相关的汉代文物,那就证实了安乡在侯城的文献描述,与梁勇的论断也能相互呼应。
晋州市委领导表示,他们将尽早拿出一套方案,以配合文物部门进行挖掘工作。来源燕赵晚报)
西汉初年,他们的领地叫:舂陵侯国。说是一个“国”,其实当时归他们统治的臣民就476户(食邑户数),还不如现在一个居委会大妈管的人多。还远离繁华都市,在南岭群山丛莽之中,大部分地盘处于蛮荒未开发状态。
前不久,笔者去他们的王城转悠了一圈,就在今天宁远县柏家坪镇边上的柏家村。一个黄土筑成的约长宽160-190米、厚6-10米、高3-4米的“城墙”, 把一片菜地围在中间,这就是他们的“国都”——舂陵侯城遗址,具有典型的汉朝城池特征,是永州目前找得到遗迹的最早的有规划的城镇,也是湘南最早的城池。虽然这里现在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作为一个王城,确实寒碜了点。所以对刘熊渠《舜庙怀古》诗中透露出来的淡淡哀愁,笔者表示充分理解。
这里怎么会冒出一个缩微版的“国”来呢?故事还得从汉武帝的“推恩令”说起。
舂陵侯城遗址
“推恩令”搞定地方诸侯
在中国这么一个大一统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历史上就很纠结。西汉建国初,刘邦认为只有分封才能安国,所以广封诸侯,不料却出现了后来的“七国之乱”,乱成一锅粥。各个侯国在自己的地盘上都是老大,不把汉朝的中央集权政府放在眼里。
于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使出笑里藏刀的一招——“推恩令”,把诸侯的儿子们在原封国内再封侯,有福同享。结果是:诸侯王的子孙越来越多,侯国像切蛋糕一样越分越小,有的跟现在一个县差不多大小,看你还怎么跟中央政府叫板。
推恩令
舂陵侯城就是这段历史的产物。
舂陵根据境内的舂溪取名,是秦朝始皇二十四年(前223)设置的一个县。“推恩令”施行的第4年(前124),汉武帝封长沙国王刘发(定王)的儿子刘贤、刘遂、刘义、刘买,分别为泉陵侯、都梁侯、夫夷侯、舂陵侯,把长沙国拆得四分五落。兄弟四个高高兴兴地唱着“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分别举家南下“建国”去了。在四个侯国中,舂陵侯国的地盘最小,就是原来长沙国下面的零陵郡泠道县舂陵乡,其辖区大致为今天宁远县北部、新田县大部、双牌县阳明山一带和金洞管理区。
既然大小是个侯国了,总得有个国的模样,于是刘买在舂水边夯土为墙,修城筑室,开始了国王生涯。这就是舂陵侯城,算起来有2100多岁了。
插一句,这也是零陵建城的起点——刘买他哥刘贤分封到手的泉陵侯国,就是今天的零陵。依东山,傍潇水,筑城池,然后古城两千多年没有挪过窝,现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柏家坪镇柏家村
舂陵侯国的“乾坤挪移大法”
刘买(舂陵节侯)在舂陵过得爽不爽,不得而知,反正他当了3年侯爷后就领盒饭了。但我们知道他儿子刘熊渠(舂陵戴侯)接班后不是很爽,证据是他到舜庙找舜帝爷唠嗑时留下的一首诗《舜庙怀古》,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身处僻远之地的愁怨之情。
舜帝是中华文明的一根标杆,陵和庙就在舂陵侯国边的九嶷山下,供万世景仰。别人来这里拜码头,大都说的是“舜爷威武”“为你打CALL”之类的场面话。而刘二世却说,九嶷山在云海深处,就像在天边一样遥远。穿过无尽的荒山野岭,通往舜庙的路边,林中还有野兽出没,舜庙四周杂草丛生。把舜帝爷安排在这里,他会不会有怨恨呢?舜帝爷当然不会有什么情绪,有情绪的是这个写诗的侯爷——把我安排在这么偏远的地界,什么仇什么怨?
刘熊渠怀古的舜庙,现在只剩下遗址了
有情绪归有情绪,刘熊渠仍当了56年侯爷,才恋恋不舍地OVER,传位给儿子刘仁(舂陵孝侯)。刘仁是行动派,不开心就要改变,于是反复给皇帝打报告,说这地方潮湿有瘴毒,日子不好过,请求给我这一族换个地方,我宁愿再削减些食邑户数,少要点供养(还能少到哪里去?)。初元四年(前45),汉元帝被说动了,给刘仁调整到南阳(今湖北枣阳县),向北内迁了900公里,还叫舂陵侯国。
宁远的舂陵侯城从此人去城空,成了舂陵侯故城。[1]
参考来源
- ↑ 宁远舂陵侯城:一个侯国的起承转合 ,搜狐网 ,202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