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體
侵入體(intrusive body)是由侵入岩構成的火成岩體稱為侵入體。
岩體如岩脈、岩鐮、岩瘤、岩株、岩基等
在花崗岩類地質學中是基本構造單元,是深層岩體中最基本的地質單位,也是區域地質填圖中所填繪和圈定的地質實體,是建立花崗岩類岩石譜系單位的重要基礎。侵入體在地面上常表現為一個單獨的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岩石塊體。與圍岩構造整合的侵入岩體如岩床、岩蓋、岩盆、岩鞍等,不整合的侵入
岩漿沿斷裂上升運移到地殼中一定部位冷凝結晶形成岩石的全過程稱侵入作用。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由侵入岩組成的岩體稱侵入體。侵入體周圍的岩石稱圍岩,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部位稱接觸帶。
岩漿侵入作用按其在地殼中侵入位置和環境不同,可分為深成侵入作用和淺成侵入作用兩種。深成侵入作用是岩漿侵入到地下較深處凝固形成岩石的作用。這樣形成的岩漿岩稱深成侵入岩,其岩體稱深成侵入岩體。淺成侵入作用一般是岩漿侵入到地下較淺處凝固形成岩石的作用。這樣形成的岩漿岩稱淺成侵入岩,其岩體稱淺成侵入岩體。[1]
目錄
侵入體的產狀
按照前述岩體產狀的定義,侵入體的產狀是指侵入體產出的形態、大小及其與圍岩的關係。
根據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關係,可分為整合侵入體和不整合侵入體兩種。
1.整合侵入體
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面同圍岩的層理、片理基本平行,岩體與圍岩呈整合侵入,故稱整合侵入體。依其形態的不同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岩盆 岩盆是中央微向下凹的盆狀侵入體,其底部有岩漿上升的通道,地表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規模大小不一。多由基性、超基性岩漿冷凝而成。
(據李叔達等,1983)
1-岩基;2-岩株;3-岩床;4-岩盤;5-岩脈;6-火山錐;7-熔岩流;8-火山頸;9-熔岩被;10-破火山
(2)岩蓋 又稱岩盤,是一種上凸下平的似麵包狀的整合侵入體。它的底部或邊部有通道。出露地表的形狀多為圓形。但規模一般不大。多由中、酸性岩漿侵入而形成。
(3)岩床 岩床是岩漿順層侵入的板狀侵入體。岩床以厚薄均勻、面積較大為特徵。其規模大小不一。多由基性、超基性岩組成。
2.不整合侵入體
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面同圍岩的層理、片理斜交,岩體與圍岩呈不整合接觸,故稱不整合侵入體。按其形態和規模不同又分以下幾種:
(1)岩基 岩基是一種規模巨大、平面上多呈長圓形的深成侵入體。出露面積一般>100km2。一般由多次侵入的花崗岩或花崗閃長岩組成。
(2)岩株 平面上呈圓形或不規則的等軸狀。出露面積<100km2的中小型侵入體。通常也由中酸性岩漿岩組成。
(3)岩牆與岩脈 是一種與圍岩層理或片理斜交的小型板狀侵入體。岩牆是一種厚度穩定近於直立的板狀侵入體。厚度從幾厘米至幾十米,延長几百至幾千米,多為基性岩組成。岩牆常呈群出現,構成岩牆群。通常把規模較小、形態不太規則者稱為岩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