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館播遷
俄館播遷(朝鮮語:아관파천/俄館播遷、노관파천・로관파천/露館播遷),亦稱高宗亡命俄館(俄語:Бегство Коджона в русскую миссию),是1896年2月11日至1897年2月20日,朝鮮高宗因不堪忍受日本和金弘集親日派的欺凌,帶領世子從景福宮秘密逃往俄羅斯駐朝鮮公使館進行短暫避難[1]。
高宗到達俄國公使館後旋即發表聲明說:「諸叛逆橫行霸道,身負萬罪,人人皆知,最近所頒命令,全非出於朕意。」並下令解散親日內閣,逮捕親日派大臣。此後,總理大臣金弘集和農商工大臣鄭秉夏在被押送警務廳的路上被朝鮮民眾和巡檢打死。度支大臣魚允中在逃往家鄉的路上被義兵處死。內部大臣俞吉浚、法部大臣張博、前軍部大臣趙義淵逃亡日本。日本人扶植的親日內閣一夜之間被頃刻顛覆。日本駐朝公使小村手太郎不禁哀嘆:「天子為敵所奪,萬事休矣!」
親俄派此後建立了以尹容泰為總理大臣的親俄內閣。新內閣調回了鎮壓義兵的官兵,並免徵貢稅,宣布民眾對斷髮令可以「從便為之」
目錄
事件背景
1895年10月,日本新任駐朝鮮公使三浦梧樓特派宮內府顧問日本人岡本柳之助與興宣大院君聯絡,想借其名號殺害閔妃(明成皇后)。10月8日凌晨,大量日本浪人挾持興宣大院君進攻景福宮。宮中守備隊長洪啟薰、軍部大臣安駟壽率侍衛隊—個中隊的兵力奮起阻擊,失利。前者戰死,後者失蹤。日本浪人沖入朝鮮王宮後,美國人軍事教官戴伊,指揮着20名侍衛進行抵抗,宮內大臣李耕植指揮着軍隊守衛乾清宮,但抵抗全部失敗。日本浪人進入乾清官中,抓住高宗,強迫高宗廢黜閔妃,遭拒絕。宮內大臣李耕植保護國王和世子時被殺。閔妃扮成宮女倉皇逃出,但隨即被浪人認出,慘遭殺害,屍體被焚。
此事件引起廣泛的國際譴責。日本被迫將這些浪人遣返回國,因此事被告上法庭的日本人共有56人。其中,被分類為「民間浪人」的有32人,特別是九州地方士族出身的人士比較多。動員這些人的機關是當時在漢城用日語發行的報紙——《漢城新報》。《漢城新報》是用日本外務省資金運營的日本公使館機關報。當時,大多數兇手是該報社記者或正住在該報社,但此後兇手被法庭認為無罪,引起朝鮮高宗強烈不滿。
10月10日,大院君提議將閔妃廢黜。據《赴任地回憶錄》記載,朝鮮親日當局審理王后被刺殺事件時,認為罪犯是朝鮮人,而該犯人已被處決,因此日本法院不需要審理此案。最後,其他嫌疑人都被判無罪。這一事件的發生和處理令高宗決心倒向俄羅斯,為俄館播遷事件埋下伏筆。
事件過程
在前俄國公使威貝魯和親俄派大臣李范晉的勸說與幫助下,高宗攜王世子於1896年2月11日秘密出逃到俄國使館,受到李范晉等的迎接。在「入御」俄國使館後,下令逮捕「逆賊」五大臣:總理大臣金弘集、農商工大臣、內部大臣俞吉浚、法部大臣張博、前軍部大臣趙義淵。其中金弘集鄭秉夏被憤怒的朝鮮群眾殺死,度支大臣魚允中被義兵處死,俞吉浚等人則逃亡日本。由此,朝鮮建立起以金柄植為總理大臣、李完用為外部大臣的親俄政權。
1897年(編者註:清光緒二十三年)2月11日,高宗一行離開俄國使館,返回慶運宮(今德壽宮),並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改建陽二年為光武元年,改國王為皇帝,王世子為皇太子,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后,並在漢城的圜丘和皇穹宇祭拜天地(在中華文化圈里,祭天是中國皇帝的特權,藩屬國如朝鮮、琉球、越南是沒有資格祭天的)。此後日本與俄國先後簽署了小村-韋伯協定、山縣-羅巴洛夫協定、西-羅仙協定,協調兩國在朝鮮的勢力範圍和各種利益。而清朝則與大韓帝國建立了平等的近代外交關係,標誌着朝鮮光武改革的開始。
俄館播遷事件沉重打擊了日本扶植的親日政權[2]。為了解決事態,平息朝鮮國內和國際輿論壓力,日本與俄國進行多次秘密談判,以平衡雙方在朝鮮的利益。次年2月,高宗李熙還宮,俄館播遷事件宣告結束。
視頻
俄館播遷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俄館播遷是什麼 俄館播遷的評價,歷史上的今天,2018-2-7
- ↑ 大韓帝國成立的背景:朝鮮逐漸脫離清朝控制,趣歷史,20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