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保爾·托馬斯·曼


保爾·托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二十世紀初,德國文學界出現了一顆光燦奪目的巨星,它華光熠熠地照亮了歐洲整個文壇,贏得了世界各國千百萬讀者,這就是一九二九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托馬斯·曼。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一經發表便引起轟動,奠定了他在德國乃至歐洲文壇上的地位。

保爾·托馬斯·曼
4502.jpg
原文名 Paul Thomas Mannt
出生 1875年6月6日
德國北部呂貝克城
逝世 1955年8月12日
國籍 德國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代表作品
《布登勃洛克一家》
《魔山》
主要成就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目錄

人物生平

托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於德國北部呂貝克市一個富有的糧商家庭。父親曾任該市參議員。一八九一年,父親去世,商行關閉,家業隨之衰敗。除托馬斯·曼繼續留在呂貝克市完成中學學業外,全家遷居慕尼黑。一八九四年,托馬斯·曼中學畢業後,進慕尼黑的一家保險公司做見習生,同年發表處女作中篇小說《淪落》 ,寫一個女人淪落的故事。隨後便決心走文學創作道路,開始在慕尼黑大學旁聽歷史、文學、藝術史和經濟學等課程,並參與編輯其兄亨利希·曼主編的文學雜誌《二十世紀》 。一八九五年,托馬斯·曼隨兄長亨利希·曼一起去意大利遊歷,着手創作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八九八年回國後任慕尼黑著名諷刺雜誌《西卜里其斯木斯》的編輯,並出版小說集《矮個兒先生弗里德曼》。

授獎詞

如果有人問十九世紀的文壇在起源於希臘的史詩、戲劇和抒情詩的舊形式之外創造了什麼新形式,答案無疑是:現實主義小說。通過與當時社會環境背景的對比,揭示出人類靈魂最深處隱秘的體驗,以及通過強調共性與個性之間的相互關係,現實主義用以往舊的文學形式所不能比擬的精確和完整手法忠實地刻畫了現實世界。

現實主義小說——人們或可稱之為受歷史主義和科學影響的一種現代散文體史詩,總的說來都是用英文、法文和俄文創作的,是與狄更斯和薩克雷、巴爾扎克和福樓拜、果戈理和托爾斯泰等人的名字分不開的。而德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卻沒有可與之相提並論的作品,那裡的文學創作選擇了其他出路。到了二十世紀初,在呂貝克的漢薩老城,一位二十七歲的年輕作家,一個商人的兒子,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從那時起迄今已過去了二十七年,所有人都愈益清楚地認識到,《布登勃洛克一家》是足以填補這個空白的傑出作品。這是第一部且是迄今最卓越的德國現實主義小說,其華麗宏大的風格使其在歐洲文壇上居有無可爭議的地位,可與德國在歐洲樂壇上的地位相媲美。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關於資產階級的小說,因為它所描寫的完全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時代。它所描寫的社會既不是廣大得讓讀者難以理解,也不是狹小得令人窒息。這個中間層次有利於進行理智、周密和敏銳的分析,而小說自身的創造性力量,即詩一般敘述的意蘊,則來自於冷靜、成熟、練達的思考能力。我們可在所有細小的差別中看到一個資產階級文明,看到一個歷史的地平線,看到時代的變化、人們的世輩變遷,看到各種人物從自我克制、粗獷和不自覺型逐步向具有優雅和脆弱情感的思索型演化。作品清晰地揭示了深藏在表象下面的生活實質;它氣勢豪放而絕未流於粗野,並筆觸輕盈地描寫了許多細微的事物;它是悲傷和嚴肅的,但絕不令人沮喪壓抑,因為作者的揶揄才智以彩虹般的折射力使作品滲透着一種冷靜、深刻的幽默感。

在具體、客觀地刻畫社會現象方面,《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國文學中罕有其匹。儘管如此,除了其自身文學體裁的局限外,這部小說仍以其玄奧和諧的德意志先驗主義思維創造了非同凡響的風格。這位青年作家非常嫻熟地運用了現實主義文學技巧,傳神地體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和尼采的批判主義對人類文明的態度,同時這部小說的主要特色也體現了現實主義文學技巧在音樂表現力方面的最大奧秘。

《布登勃洛克一家》基本上是一部哲理小說。從對生活本質、生活條件與樸素的生活之樂、積極活動力兩方面難以相容的深刻洞察出發,小說描寫了一個家族的衰敗。思索、自省、心理刻畫、哲學深度和審美意識對於年輕的托馬斯來說似乎都是一種破壞和瓦解的力;在他最優美的故事之一《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中,他找到了動人的詞句來表達他對人類淳樸生活的熱愛。由於他身處自己所描寫的資產階級圈子之外,所以他的視野是廣闊自由的,但他卻帶有一種對已失去的天真淳樸所具有的懷舊感,一種給予他理解、同情和尊敬的情感。

曼年輕時的痛苦經歷賦予《布登勃洛克一家》以深沉的基調,這種經歷包括他曾處理過並試圖在其作家生涯中以不同方式來解決的一個問題。他內心感到了美學—哲學之間、實用主義—資產階級觀念之間的嚴重對立,並且試圖在一個高的層次上調和解決這些矛盾。在中篇小說《托尼奧·克勒格爾》和《特里斯坦》(1903)中,超脫、藝術信徒們、知識和死亡為了「富有誘惑的平庸生命」,都承認它們的願望是淳樸而健康的存在,這就是曼本人通過這些抒發所表現出對淳樸和幸福追求兩者的愛的悖論。

在小說《王爺殿下》(1909)中,現實主義形式掩蓋着一個象徵性的故事,他把藝術家的生命與人的活動和諧地統一起來,並寫出了一條人類理想的格言:「高貴與愛情——酸澀的幸福」。但這種結合併不像《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那些短篇小說那樣令人信服和深刻。在劇本《菲奧倫察》(1906)中,道學家薩沃納羅拉和美學家洛倫佐·迪·麥迪西兩人以不可調和的敵人面貌出現,差別又重新開始了。在《魂斷威尼斯》中這種差別達到了悲劇性的意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一段時期內,他越來越對弗里德里克大帝其人感興趣。他認為這個統治者為他那個問題提供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可靠答案,因為弗里德里克的資質中具有蓬勃不斷的生命力、淳樸與追求幸福兩者兼備的行為、深思熟慮和一種不為假象所迷惑的明晰洞察力。在那篇具有獨創性的文章《弗里德里克大帝與大同盟》中,他闡明了這個答案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但是耽思不已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作者並未成功地把這個理想用可塑的、活生生的文學形式表現出來 。 第一次世界大戰迫使曼從深思的、巧妙分析和敏銳觀察美的天地中轉向真情實境的世界。他接受了自己的忠告,在他的小說《王爺殿下》中暗示要謹防安逸與享樂,而要全心致力於對他的祖國在多災多難的時代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作出極度痛苦的重新評價。他後來的小說,特別是小說《魔山》(1924),證實了他那辯證本性相互鬥爭到底所產生的思想抗爭,而且這種思想抗爭正是其觀點的淵藪。

托馬斯·曼博士——作為一個德國作家和思想家,儘管你確信藝術是不可靠的,但你還是在反映真實的同時與各種思想全力拚搏,創造了痛苦之美。你把詩的高貴與才智同一種對人類淳樸生活的渴求之愛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受國王的委託,瑞典學院決定授予你這項獎,並向你表示祝賀。

個人經歷

成名作品

1919年,托馬斯·曼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的《布登勃洛克一家》 ,引起了轟動,奠定了他在德國乃至歐洲文壇上的地位。「主要由於他日益被公認為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一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九二九年他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小說描寫了布登勃洛克家族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小說展示了十九世紀下半葉德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反映了十九世紀末德國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也揭示了金錢在社會關係、家庭關係和婚戀問題上的主宰作用。作者用的是寫實的手法,作品不僅結構嚴謹,觀察精確,描寫細膩,而且富有哲學玄思,具有「經典式」的思想主題和「創新式」的藝術手法。 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特里斯坦》 (1903)、 《托尼奧·克勒格爾》 (1903)和《魂斷威尼斯》 (1912)三部被稱為「藝術家小說」的中篇小說。此外還有三幕劇《菲奧倫察》 (1906)和諷刺小說《王爺殿下》 (1909)。

自稱不過問政治的托馬斯·曼錯誤地從衛護「德意志精神文化」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為德帝國主義參戰辯護,並因此和他哥哥亨利希·曼及羅曼·羅蘭等反戰作家進行了筆戰。

後來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一九二二年發表著名演說《論德意志共和國》 ,表示擁護魏瑪共和國,從而成為一名著名的民主戰士,並和他哥哥取得了和解。一九二四年發表的長篇哲理小說《魔山》是托馬斯·曼的另一部代表作。大學畢業生漢斯·卡斯托普從漢堡到瑞士阿爾卑斯山中的一座療養院去探望患肺病的表兄,結果卻在那兒住了七年。原來他闖進了一座「魔山」。在這座「魔山」中,住着來自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病人,有精神空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享樂主義者,有崇尚理性和人道的樂觀主義者,有信奉精神至上和非理性的耶穌會教士,也有熱衷於精神分析的醫生,等等。他們都試圖用自己的思想來影響卡斯托普,要他安心地生活在這座籠罩着病態和死亡的「魔山」中。但最後卡斯托普意識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終於擺脫了等候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院,企圖有所作為,但結果卻被推上戰爭的屠場,消滅在炮火之中。作者通過這座虛構的療養院,用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語言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病態社會和魏瑪共和國時期流行的各種思潮,因而這部作品被稱為「時代小說」。而且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在現實主義手法的基礎上,還充分運用了象徵、精神分析等現代主義手法,在創作手法上有所創新。

托馬斯·曼預感到法西斯的威脅,多次撰文和發表演說,呼籲德國人民提高警惕,防止德國再次走向災難的深淵。還發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 (1930),把法西斯比作魔術師,把他們的欺騙手段比作催眠術,用生動的藝術手法對法西斯作了無情的揭露。納粹上台後,托馬斯·曼被迫流亡國外,於一九三八年移居美國。流亡期間,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並發表了一系列揭露和譴責法西斯罪行的演說,同時繼續進行創作,發表了許多作品,其中主要的有採用《聖經·舊約》中有關約瑟的故事,帶有頌揚猶太人,反對納粹種族主義意圖的長篇巨著《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全書共四部,包括《雅各的故事》 (1933)、 《約瑟的青年時代》 (1934)、 《約瑟在埃及》(1936)和《贍養者約瑟》(1943)。此外還有寫歌德和青年時代的戀人夏綠蒂分別四十四年後在魏瑪重逢的長篇小說《綠蒂在魏瑪》 (1939)等。

托馬斯·曼又相繼發表了反映藝術家悲劇的著名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1947)和宣揚赦罪,主張對戰敗的德國採取寬容政策的長篇小說《被挑選者》 (1951)。一九五二年,他移居瑞士後,又發表了再次探討藝術家命運的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的第一部《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回憶錄第一部分》(1954)等。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二日,托馬斯·曼在瑞士的蘇黎世病逝。

主要作品

《布登勃洛克一家》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關於資產階級的小說,因為它所描寫的完全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時代。它所描寫的社會既不是廣大得讓讀者難以理解,也不是狹小得令人窒息。這個中間層次有利於進行理智、周密和敏銳的分析,而小說自身的創造性力量,即詩一般敘述的意蘊,則來自於冷靜、成熟、練達的思考能力。可在所有細小的差別中看到一個資產階級文明,看到一個歷史的地平線,看到時代的變化、人們的世輩變遷,看到各種人物從自我克制、粗獷和不自覺型逐步向具有優雅和脆弱情感的思索型演化。作品清晰地揭示了深藏在表象下面的生活實質;它氣勢豪放而絕未流於粗野,並筆觸輕盈地描寫了許多細微的事物;它是悲傷和嚴肅的,但絕不令人沮喪壓抑,因為作者的揶揄才智以彩虹般的折射力使作品滲透着一種冷靜、深刻的幽默感。 在具體、客觀地刻畫社會現象方面,《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國文學中罕有其匹。儘管如此,除了其自身文學體裁的局限外,這部小說仍以其玄奧和諧的德意志先驗主義思維創造了非同凡響的風格。這位青年作家非常嫻熟地運用了現實主義文學技巧,傳神地體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和尼采的批判主義對人類文明的態度,同時這部小說的主要特色也體現了現實主義文學技巧在音樂表現力方面的最大奧秘。

《魔山》

《魔山》(Der Zauberberg),執筆於1912年,發表於1924年。故事的主人翁漢斯·卡斯拖普(Hans Castorp)是年輕的德國的大學畢業生,來到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達沃斯山莊一間名為Berghof的肺結核療養院,探訪住在療養院的表兄弟約阿希姆(Joachim),原來只打算逗留三周。沒想到當地的醫生診斷出他得了肺結核,要住在魔山里治療,一住就是七年。在療養期間,他碰過各式各樣的人物,有意大利自由派人文主義者登布里尼(Settembrini)、憤世嫉俗的反動份子猶太人那夫塔(Naphta)、自由思想家卡度齊(Carducci)、嗜酒如命的荷蘭富商明希爾·皮佩爾科爾恩、不拘小節的俄國女人肖夏太太……他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病人們口袋裡裝着X 光玻璃照片,靜靜地等待死神的來臨。漢斯·卡斯托普就是生活在這群人中間唯一清醒的人,每日同他們打交道,還參加了招魂會,見到了表哥的亡魂。卡斯拖普對嫵媚的肖夏太太產生好感,跪在她面前,向她傾吐自己的愛意,可是她不久就下山離他而去。肖夏女士再度回到療養院時,已跟富商皮佩爾科爾恩結為連理,卡斯拖普感到妒嫉。後來那夫塔在決鬥時被槍擊死亡,卡斯拖普感到孤單。本書展現最精彩的一面,這些歐洲最頂尖的知識份子,藉由他們超凡的智慧,描述當時歐洲社會各種思潮,包含人道主義者、無政府主張者及極端主義者的辯論,使我們了解當時歐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經走向沒落的西方世界的精神寫照。七年之後,卡斯拖普病好了,下了魔山。在所謂的「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死在了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