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信大廈
保德信大廈 |
---|
圖片來自STRUCTURAE 層數 52 竣工日 1964年 建築面積 1,200,000平方英尺 |
保德信大廈(英語:Prudential Tower,簡稱The Pru)[1][2]是美國波士頓的一座摩天大樓,高749英尺,52層,為該市高度第二位的建築物,僅次於約翰漢考克大廈。 Prudential Tower 由Charles Luckman and Associates為Prudential Insurance 設計. 該建築於 1964 年竣工,高 749 英尺(228 米),共 52 層,並且(截至 2021 年 1 月)與其他建築並列美國第 114 高。它包含了120萬平方英尺(11萬米2的商業和零售空間)。包括它的無線電桅杆,這座塔是波士頓最高的建築,高達 907 英尺(276 米)。
自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恐怖襲擊以來,約翰漢考克大廈(現為克拉倫登街 200 號)的較高觀景台已關閉,因此50 層的觀景台一直是新英格蘭對公眾開放的最高位置。由於COVID-19 大流行,保誠的「Skywalk」計劃於 2020 年 4 月 18 日永久關閉,直至 2020 年 3 月另行通知。
目錄
歷史
保德信大廈是由查爾斯·盧克曼公司為{美國保德信人壽保險公司Prudential Financial設計,建成於1964年,包含1,200,000平方英尺(111,484平方米)的商業和零售空間。如果包括無線電桅杆,該樓高907英尺,名列波士頓最高建築物,全美國高度第77名。50層的觀景台稱為「保德信玻璃橋」(Prudential Skywalk),是目前新英格蘭向公眾開放的最高的觀景台,因為約翰漢考克大廈的觀景台在九一一襲擊事件後已經關閉。該樓52層設有一間餐廳,名為「中心之頂」(Top of the Hub)。
所有權
保德信大廈目前歸波士頓地產所有。該建築是美國保誠金融(前身為美國保誠保險公司)作為資本投資在美國各地建造的幾個保誠中心之一(例如芝加哥的塔樓)。在保誠金融股份化之前,保誠出售了其許多房地產資產,例如時代廣場的大部分航空權和波士頓的保誠中心,以將現金放在公司資產負債表上。吉列公司,現在是寶潔的一個部門,曾經佔據了結構中 40% 的空間,但此後騰出了其中的許多樓層。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律師事務所Ropes & Gray於 2010 年秋季進入了這一領域,包括 37 至 49 日。其他主要租戶包括華爾街投資公司 Home State Corporation、Partners HealthCare、Club Monaco、Exeter Group 和Accenture。波士頓地產於 1998 年收購了該建築。然而,保誠金融當時的全球營銷主管和波士頓本地人邁克爾海因斯建議,房地產交易只有在保誠保留名稱和標誌權的條件下才能進行保誠中心和保德信大廈。波士頓的標牌權非常有限,而保誠的則是祖父。允許在 100 英尺(30 m)以上的其他值得注意的背光標誌包括柱廊酒店、波士頓、道富銀行標誌、喜來登標誌和Citgo 標誌。通過類似的談判,保誠在時代廣場保留了兩個顯著的標誌。
燈光
使用車窗燈來支持當地運動隊和賽事的傳統始於 1964 年成立之初,旨在支持 United Fund 的慈善活動,United Fund是 United Way的前身。大樓的窗戶被「GO B」照亮,以在斯坦利杯季後賽期間支持波士頓棕熊隊,在重要的世界大賽和季後賽期間支持「GO SOX」或「1」 。
在 1999 年、2003 年、2004 年、2007 年、2013 年和 2018 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季後賽中,該建築的租戶打開和關閉燈光以拼出「GO SOX」,為附近和芬威公園的波士頓紅襪隊球迷提供視覺效果。塔出現在幾乎所有從左場線開始的右深場的照片中,並且在公園的大多數廣播中佔據突出地位。
正常顯示 91 英尺高的字母需要 140 多個工時,覆蓋建築物的 18 層,使用 165 個額外的窗戶燈和 260 個窗戶遮擋板。
2013 年 4 月 22 日,波士頓市要求點亮編號為「1」的保誠大廈,以支持 The One Fund Boston 和受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影響的人士。在建築物的北側可以看到該展示,俯瞰博伊爾斯頓街,悲劇發生在一周前。
在過去的幾年裡,保誠大廈通過發光二極管(LED)進行照明,能夠在建築物頂部附近產生光暈。照明用於特殊場合和慈善活動,幾乎可以支持所有顏色,包括黃色、紅色、粉色、藍色、綠色、紅色、橙色、金色、紫色和栗色。
視頻
參考資料
- ↑ e.g. Burge, Kathleen (2006), "Made You Look! Yeah, There's the Top of the Pru, But There Are Other Amazing Views—If You Know Where to Find Them. The Boston Globe, July 16, 2006, p. C1
- ↑ Feeney, Mark (1998), "The Homely Landmark's a Skyscraper We Can't Stop Looking Down On, But in '65, It Gave The City a Big Boost" The Boston Globe,, February 3, 1998, page C1: "'The Pru' everyone calls it: a resigned shrug of a name, as flat and uninflected as the wan moue its pronunciation requ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