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俞敏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俞敏(1916~1995)著名語言學家[1]。1916年11月生於天津。1936年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受到羅常培的賞識。抗戰爆發後,轉入輔仁大學國文系,1940年畢業。後從日寇占領下的北平南奔,在山東滕縣教中學。1995年7月2日逝世,享年79歲[2]。夫人楊藻清女士。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著名語言學家

出生日期----1916年

出生地點----天津

逝世日期----1995年7月2日

專業方向----國文系

國籍 ---- 中國

職業 ---- 語言學家

畢業院校----輔仁大學

知名作品----《名詞、動詞、形容詞》

個人簡介

俞敏著名語言學家。1916年11月生於天津。1936年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受到羅常培的賞識。抗戰爆發後,轉入輔仁大學國文系,1940年畢業。後從日寇占領下的北平南奔,在山東滕縣教中學。1946年追隨魏建功先生赴台灣從事國語推行工作,先任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方言調查研究組組長,後兼任編輯審查組組長。他作實地調查,在台灣《新生報》的《國語周刊》上發表了不少文章。1947年秋回國後,先後在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1953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市語言學會副會長、顧問,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韻學會顧問、國際交流學會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中國語言文學分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學卷》編委、《漢語大詞典》顧問、北京師範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農工民主黨北京師範大學支部主委等職,曾著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1995年7月2日逝世,享年79歲。夫人楊藻清女士。

人物生平

俞敏先生一生精研語言學,學問博大精深,治學科學嚴謹,著述宏富。他通曉英、德、俄、日等多種語言,對梵語和藏語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漢語方言也很有研究,在語言學的各門類諸如語言學理論、音韻學、訓詁學、語法學、文字學、詞源學、方言學、語音學等方面卓有建樹,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他注意邊緣學科,能從成段的經傳子史中找問題。著有《中國語文論文選》、《經傳釋詞札記》等。主要論文編入《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

俞敏先生在古漢語音韻、漢藏語比較、漢語語法等方面著作甚豐。音韻方面的論文主要有《古漢語裡面的連音變讀現象》(1948)、《論古韻合怗屑沒曷五部之通轉》(1948)和《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1979)。《連音變讀》依據現代語音學理論考察古文獻,歸納出同化和增音等幾個類型,對古異文、古音通轉和構擬都提出了新見解。《通轉》溝通音韻和語法,探討上古漢語派生新詞的模式。《對音譜》以梵文校佛經譯語,探等韻之源並擺脫其束縛,從而使古音韻研究離去玄想,腳踏實地。在漢藏語比較研究方面,俞敏先生把比較的領域擴大到了虛字和句法,從而使漢藏兩種語言的親屬關係和先秦典籍中一些語法現象得到新的闡明。主要論文有《漢語的"其"跟藏語的 gji》(1949)和《漢藏語虛字比較研究》(1984)。前者證明"其"和 gji同源,"彼其"、"何其"分別相當於p'agi、 gagi,"彼其之子"=p'agimi adi"實維何期(其)"= de gagi red,從而使古語疑難得解。後者更進一步有所開拓,比證了27個虛字,創穫很多,並獲得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3]

在現代漢語語法方面,俞敏先生對於詞類區分有創見。《評<北京話單音詞詞彙>》(1951)最早提出重疊式可以分開形容詞和動詞的界限的理論。他所著的《語法和作文》、《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著作和多篇研究性論文,又提出了用重疊式劃分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漢語句子結構"四分法"等語法分析觀點,在當時都具有廣泛的影響。他在古漢語虛詞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經傳釋詞札記》,既借鑑了乾嘉學派的研究方法,又注重利用與現代方言的比較、與外語相應現象的對比,許多見解深入而獨到,令世人矚目。

俞敏先生與陸宗達先生合著的《現代漢語語法》(上冊),是兩位在北京師範大學講授語法的講稿。這部書雖以教材的名義出現,但所講的並不是通行的說法,而是兩位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該書以地道的北京口語為研究對象,兼采客家、粵、閩、吳四種方言和古代漢語的語法事實加以比較。不僅客觀地記錄了北京話的語法面貌,而且還提出了不少新的語法觀念,甚稱描寫北京話語法的一部專著。所以書一出版就引起了語法學界的廣泛重視,被稱為"異軍突起"的語法著作。

主要專著

《現代漢語語法》(上冊),俞敏、陸宗達合著,群眾書店1954年7月出版

《語法和作文》,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9月出版

《語言學概論講義》,俞敏、黃智顯編,北京師範大學1956年出版

《名詞、動詞、形容詞》,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7年6月初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重版。

《中國語文學論文選》,日本光生館1984年6月出版

《經傳釋詞札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

《俞敏語言學論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9年5月出版

《俞敏語言學論文二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發表論文

《論古韻合怗屑沒曷五部之通轉》,載於《燕京學報》第34期,1948年6月

《古漢語裡面的連音變讀(Sandhi)現象》,載於《燕京學報》第35期,1948年12月

《古漢語裡的俚俗語源》,載於《燕京學報》第36期,1949年6月

《釋甥》,載於《燕京學報》第36期,1949年6月

《評"The Chinese Language"》,載於《燕京學報》第36期,1949年6月

《漢語的"其"跟藏語的gji》,載於《燕京學報》第37期,1949年12月

《評<語言與文化>》,載於《燕京學報》第38期,1950年6月

《什麼叫一個詞?》,載於《燕京學報》第40期,1951年6月

《評<北京話單音詞詞彙>》,載於《燕京學報》第40期,1951年6月

《談民族標準語問題》,載於《中國語文》1953年第4期(總10期)

《漢語的愛稱和憎稱的來源和區別》,載於《中國語文》1954年第2期(總20期)

《形態變化和語法環境》,載於《中國語文》1954年第10期(總28期)

《漢語的句子》,載於《中國語文》1957年第7期

《六書獻疑》,載於《中國語文》1979年第1期

《我聽着彆扭(bièniu)》,載於《語言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2期

《白話文的興起、過去和將來》,載於《中國語文》1979年第3期

《漢藏兩族人和話同源探索》,載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倒句探源》,載於《語言研究》1981年第1期

《古漢語"風"字確實有過象"孛纜"的音》,載於《民族語文》1982年第5期

《化石語素》,載於《中國語文》1984年第1期

《<詩>"薄言"解平議》,載於《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983年4月

《李汝珍<音鑒>里的人聲字》,載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

《紀念羅常培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學習莘田師》,載於《語文知識叢刊》第6輯,地震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哥兒,哥兒倆,哥兒們》,載於《方言》1984年第3期

《等韻溯源》,載於《音韻學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1984年3月出版

《北京音系的成長和它受的周圍影響》,載於《方言》1984年第4期

《王刪郝疏議--評郝氏<爾雅義疏>的足本和節本》,載於《河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收入《中國語文學論文選》,日本光生館1984年6月出版

《漢藏虛字比較研究》,收入《中國語文學論文選》,日本光生館1984年6月出版

《北京話全濁平聲送氣解》,載於《方言》1987年第1期

《駐防旗人和方言的兒化韻》,載於《中國語文》1987年第5期

《北京話本字札記》,載於《方言》1988年第2期

《北京話口語"看不見,找不着"一類詞》,載於《方言》1988年第4期

《北京口語裡有"動名詞"》,載於《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年第1期

《漢藏同源字譜稿》,載於《民族語文》1989年第1~2期

《漢藏文獻學相互為用一例》,載於《語言研究》1991年第1期

《東漢以前的姜語和西羌語》,載於《民族語文》1991年第1期

《"打"雅》,載於《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1期

《北京口語裡的多音入聲字》,載於《方言》1995年第1期

《漢藏文獻學相互為用一例》,載於《語言研究》1991年第1期

《東漢以前的姜語和西羌語》,載於《民族語文》1991年第1期

《高鶚的語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話》,載於《中國語文》1992年第4期

《六書話余--與俞敏同志商榷》,馬智強,載於《安徽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博大、精深、求實、風趣--讀<俞敏語言學論文集>》,鄒曉麗,載於《語文建設》1992年第9期。

《俞敏語言學論著的語言風格》,陳滿華,載於《修辭學習》1995年第4期

《俞敏先生學術成果述要》,鄒曉麗,載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96年第3期

《俞敏論著目錄》,載於《文教資料》1997年第1期

《俞敏,我的心裡仍然充滿了你》,楊藻清,載於《文教資料》1997年第1期;後載於《南大語言學》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出版

《俞敏先生<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的學術貢獻》,施向東/黃海英,載於《南開語言學刊》2008年第1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