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俞樾(清末)

俞樾(清末)
圖片來自36O

俞樾(清末)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6年2月5日),清末樸學大師。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19名賜進士出身。當時曾國藩是閱卷官,俞樾試帖詩的頭一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得到曾國藩的大加賞識,認為詠落花而無衰瑟之意。曾經擔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後受咸豐皇帝賞識,咸豐五年(1855年)任河南學政。次年因為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從此不再出仕。俞樾在近代日本很受推崇,甚至與李鴻章、曾國藩相提並論。孫俞陛雲光緒二十四年中探花,《清史稿》編撰者之一,文學也有很高造詣。曾孫俞平伯,現代學者,紅學家。

目錄

基本介紹

俞樾(1821—1907),湖州府德清縣城關鄉南埭村人,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俞樾先後主講過紫陽書院、杭州詁經精舍、德清清溪書院、菱湖龍湖書院,海內外慕名求學者絡繹不絕,號稱「門秀三千」,國學大師章太炎即是他晚年的門生。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筆耕,著有五百卷學術巨著《春在堂全集》。俞樾是清道光進士,官至河南學政,被罷官後僑居蘇州,主講紫陽書院。晚年又主講杭州詁經精舍。他是晚清有影響的學者。他長於經學和詩詞、小說、戲曲的研究,所作筆記搜羅甚廣,包含有中國學術史和文學史的珍貴資料。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俞樾殿試中第二甲第十九名(總第22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翰林編修、國史館協修、河南學政。咸豐五年(公元1856年)二月出棚考試,後御史曹澤彈劾他,言其出題試士,割裂經文,相傳他曾出「王速出令反,國家將亡必有妖」等題目,因有犯上嫌故被革職回鄉,以讀書教育著書為生,並終生不仕。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春,時俞樾主講蘇州紫陽書院,因太平軍攻克江南大營,於是曲園先生自蘇州避戰亂於新市鎮居留半月。俞樾有個學生童米蓀,居西廟前,在新市期間曾陪俞樾遊覽覺海寺,並對宋朝覺海禪寺《雷部火》(即雷書)軼聞予以考證。他在其著作《右台仙館筆記》中曰:「吳興德清新市鎮覺海寺殿宇宏壯,唐時所建,巨材髹漆,積久剝落」,見倒書跡曰:「酉、候、李、約、攸、利、火、謝、均、思、通」十餘字,與岳陽樓字大小一同積中,因曰:夾伐木于山者,其火隊即則各刻其名以為別耳,凡記木必刻於木,本營建法,木在下故倒書,由是知仙之妄。」


因覺海禪寺於宋朝時,雷震大雄寶殿,致使部分油漆剝落,顯出酉、候、李、約等字,眾人皆不識為何故,皆言雷神所書,數百年來無人能解釋此事,俞樾認為系伐木人所刻,且有岳陽樓佐證,非神仙所為,從而破解了千古之謎。到了光緒中葉,俞樾又為新市題了《雄震仙潭》,書為隸書,雄健豪邁,鎮人刻石榜於三賢宮牆上,今存新市鎮政府。 俞樾曾經追求科舉成名的人生理想,但他在剛踏進官場之時就遭打擊,以致大半生出世治學,甘居清貧。然而,因禍得福,勤奮治學使他滿腹經綸,使他的人生達到更高境界而成為一代樸學大師。簡樸的生活,艱難的人生,使晚年俞樾的平靜蘊含着深沉的凝重,可凝重的寧靜更能閃爍出人格的魅力。一如他的曲園小而簡樸,形如曲尺,卻喻示着「曲則全」的哲理。小園同樣能以一草一木展示生命的蓬勃,孤亭、小池一樣可引清風飄蕩,容月光流灑。生平事跡所載:門人章炳麟著有《俞先生傳》,周雲青、徐激、尤瑩、陳乃乾等各編有《俞曲園先生年譜》。《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等書中有專傳。

人物概述

俞樾,字蔭甫,號曲園,德清人。道光元年(1821)十二月初二日出生於德清縣東郊南埭村(今乾元鎮金火村)。他在《自述詩》中稱:「烏巾山下舊居家,鵲喜樓頭靜不嘩。一夜春風吹喜氣,迢迢千里到京華。」是時他的父親俞鴻漸在京任職。四歲以後,因南埭鄙鄉難以從師讀書,他乃隨母親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到母家杭州臨平求學,從故鄉出走。從此踏上與父業相襲的道路,考進士,入翰林。


俞氏是德清的望族,自元末俞希賢遷居德清,先世多隱於農,故譜牒不著。至清乾隆間俞廷鑣(字昌時)及其子俞鴻漸(字依伯)只現三位聞人,俞樾是第四位。俞家雖多次遷寓,但俞樾每以德清俞氏自居,後來他親制了三枚印文,曰「德清俞氏」、「烏巾山舍」、「南埭村民」,又幾番在詩中語「吾邑烏巾山」,以示不忘德清故里及出生地。今德清縣南埭村尚存俞樾晚年主持修造之「四仙橋」,蓋橋建時他預感自己不日也將仙去,乃以「四仙」命名,四仙者,曰其遠祖、祖父、父親及他本人,並有橋聯在橋的南側:「雙槳泛輕舟,綠水瀠洄南北埭;一條橫約略,青鞍安穩往來人。」另橋北側亦有聯。


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俞樾中進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複試中,他的表現尤為出色。這年複試的詩題為「淡煙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詩,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國藩賞識,曾贊:「此與u2018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u2019(宋祁詩)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在應試詩中,俞樾詩顯屬力作,又弘揚清廷堅守家國的主旋律,遂將其名次移列第一。俞樾對曾的識拔之恩感激涕零,豈料他畢竟太書生,不善應對,不會做官。按說他至少可做到學部堂官,卻僅當了一任河南學政便被御史彈劾,削職歸田。

人物生平

清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二日(1821年12月25日),生於德清縣城東門外

二十四年中舉人。三十年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豐二年(1852)授編修,舉家遷北京南柳巷。

五年充國史館協修,八月出任河南學政,次年二月主考。七年七月,御史曹澤(登庸)彈劾他所出試題割裂經文,被革職回京。八年春南歸,居蘇州飲馬橋,時與陳奐、宋翔鳳相交,切磋經學。

十年返德清,後展轉紹興、上虞、寧波、上海等地。同治元年(1862)春抵天津。

四年秋,經兩江總督李鴻章推薦,任蘇州紫陽書院主講。六年冬,任杭州詁訪經精舍主講。其間,先後至菱湖龍湖書院、上海詁經精舍、德清清溪書院、長興箬溪書院講學。

十三年,在蘇州馬醫科巷購地建宅,屋旁餘地成曲尺形,疊石鑿池,栽種花木,題名曲園。此後,往返於蘇杭之間。光緒二十四年,因年老辭去詁經精舍講席。

二十九年,鄉舉重逢(中舉人滿60周年),復任翰林院編修。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907年2月5日)卒,葬西湖三台山東麓。臨終前作留別詩10首,代訃辭行。 [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