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偃師(《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一位工匠)

偃師(《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一位工匠)人名,是《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一位工匠,善於製造能歌善舞的人偶。[1]

[]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戰國時代、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有多種說法,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時間界限,而戰國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戰亂持續兩百多年,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之名源自西漢劉向編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中國人口大約在兩千萬以上, 公元前249年戰國七國面積合計為218萬平方公里。

經過春秋時期的無數次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打敗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的格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為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為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授意穰侯魏冉興兵經韓、魏兩國伐齊,范雎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伐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着戰國時代的結束。

戰國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啟大秦帝國,是中國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經歷了君主專制社會取代分封制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塑造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的雛形。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李牧、廉頗。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還有扁鵲、趙武靈王趙雍、孫臏、呂不韋、荊軻、屈原等。

戰國相關的電影作品有《秦俑》《荊軻刺秦王》《英雄》《孔子》《大兵小將》等,相關電視劇有《呂不韋傳奇》《臥薪嘗膽》《越王勾踐》《大秦賦》等。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