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商弼
人物简介
傅商弼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陈氏抚养他长大,备尝艰辛困苦。傅商弼知道母亲的辛勤劳苦,因此对母亲十分孝敬。平日循规蹈矩,从来不与他人惹是生非。由于家穷读不起书,只得依靠族中私塾那同族人不收学费的优惠规定,读了几年《四书》、《五经》。母亲缝纫纺织,他上山砍柴,换些粮食维持生活,母子相依为命。
傅商弼喜欢武艺,常与他人练习举重和拳脚功夫,谈论领兵打仗、行军布阵、制敌取胜等方面的策略。乡间有几个打倭寇回来的老兵,傅商弼很喜欢听他们讲打倭寇的故事,因此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和实际经验。
人物生平
义乌人崇文尚武,明代戚继光招义乌兵抗倭以后,遇有战事,朝廷往往到义乌招兵。万历四十四年(1616),因东北女真人侵犯北疆,朝廷又下令到义乌招募兵丁。知县吴尚默接到公文,传喻全县民众,愿意当兵者可去应募,但从事农业生产者不要去,因为义乌拖欠了许多皇粮国税。吴尚默在义乌募兵时,采取考试对策,比赛武艺的方法。傅商弼为了报效国家,到县里应试和比武,得了第一名。按照当时的规定,给了他一定的职务。随即启程北上,到了边境,巡抚苏茂相看中他的武略才能,提拔傅商弼担任守备,负责边镇防戍。傅商弼厉兵秣马,积极做好防御,多次打退来犯之敌,建立不少战功。后来由于母亲病重,傅商弼告假回家,悉心服侍老母。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为抵抗李自成起义军,开关迎接清军,清军进入北京,建立了满清王朝。清军既追击农民起义军,又追击明朝政府军。当时在南京的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主持残局,改元弘光。可是朱由崧是个不成器的人,大权交给心术不正的马士英处理。他害怕清军秋风扫落叶似的战势,私自逃出南京,马士英找不到弘光帝,只好投降。但还有许多省份的文武官员在清军没有到达以前,仍然以明朝官员的身份,履行职责。傅商弼在家里得知这种态势,忧心如焚。
北京陷落后第二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在今浙江台州避难的鲁王朱以海,由明朝总督江上军务的尚书朱典,协理兵政的尚书张国维、总兵方国安等及浙江义军迎他到绍兴以监国的名义建立政权。在鲁监国的旗号下,义军控制了福建的长乐、永福、兴化、海口、福安等地。这个南明小朝廷命傅商弼去担任火药局都司,防守三江。
"三江",在明清时代指今广西的漓江、左江和右江。当时朱典、张国维等大臣对挽回败局抱着坚定的信念,调派将领时从大局全盘考虑。傅商弼奉命前去上任,到了条沙,清军已经截断去路,只见一片混乱。傅商弼见大势已去,已无力回天,但他忠心不泯,身处绝境,誓不屈膝投降以苟全生命,而是毅然冲入清军阵中,力杀数十人,最后悲壮牺牲。
人物评价
傅商弼是抗击清军而血洒沙场的,所以他的精忠报国,自然得不到清朝政府的褒扬。但在一些私人的文章里,如翰林院学士宋权的传记中就留有赞美他的文字。说他"处境甚迫,处心甚宽;事亲以孝,报国以忠。"傅商弼对母亲的孝德,对明朝的忠诚,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节,均为后人所敬仰。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第9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