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傣族织锦技艺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傣族织锦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手工织锦技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傣族织锦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

2008年6月7日,傣族织锦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06。

目录

历史渊源

从有记录的资料来看,傣族织锦最早应该出现在唐代,那时便有傣锦向朝廷进贡的记录,体现了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分工。

在以前的傣族宫廷,对每个村子都有进贡的分工,如曼乱点村便是专门为宫廷织锦的村子,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傣族织锦村,被版纳州命名为傣族织锦之乡。

1994到1995年左右,由于版纳旅游的快速发展,曼乱点村一度将织锦作为主业,村里有60%的村民都在织锦,每天都闻“机杼”声。

旅游热度减退后,游客开始减少,织锦市场也开始萎缩,农业又成了曼乱点村的主业。

工艺特征

傣锦有棉织锦和丝织锦二种:棉织锦基本用通纬起花,以本色棉纱为地,织以红色或黑色纬线;丝织锦则既有通纬起花,又有断纬起花。

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傣族妇女劳作之余,在彩锦上织造出高洁的荷花、挺立的槟榔、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和龙凤、佛塔等图案,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傣族织锦往往以白底衬托单一独立的图案或多次重复的连续图案,还有些图案呈现为剪影式的侧面造型,形象生动、轮廓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傣族织锦还强调图案的对称性、对比性和连续性,讲究疏密结合、具象和抽象结合。

傣锦主要产地分布于傣族世居的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及景谷、景东、元江、金平等县和金沙江流域一带。

工艺流程

原料

织锦的基本原料是丝、棉、木棉、麻、毛五类傣锦从材料上看以丝与棉使用较多,即产品以丝锦、棉锦和丝与棉混合锦占多数。

工具

纺具:手摇纺车

由架子和轴组成,架子为中字形,两侧用来转动缠线,中轴转长,穿透架子的空心管,靠左手释放纤维,右手摇车旋转捻线,捻好后缠线,再重复。

织具:梭

纺织中引纬的重要工具:云南民族织具中同样可以看到梭的发展,从用纱团当梭,到用绕线的木棍纤子或称纬纱管,再发展到与经纱绕线方向垂直的绕线板,最后定形为型似枣核、中间掏空作为放纬线管的仓,有的还在梭的底部增加滑轮,提高跑梭速度打纬刀。纺织中压紧纬纱打纬刀用较硬的木质做成较特殊的斧形打纬刀,在厚的背上掏空一槽放纬纱管,使引纬打纬合为一体。

织具:综

用与布幅宽度相似的一杆以细线拴在杆上为综眼,使经线交错着上下分开锯织机上使用半综,系住经纱的奇数或偶数股线,以手提综完成一次提综开口,另一次靠经纱张力并由打纬刀辅助架织机却不同,奇数股经纱为一页综,偶数股经纱为另一页综,以脚踩镊提综。

织具:镊

用两条板穿绳与织机架上的马头相连,下踩时在杠杆作用下,提起综。

其它配件

除以上介绍的五样主要工具外,还有卷经轴、分经棍、卷布轴、幅撑等等。

织机

各地傣族因发展程度的不同和受周边民族的影响,所使用的织机主要为斜织机斜织机:有一个完整的机架固定送经,卷布装置,织工的机座与经平面形成斜角,使用奇数,偶数两页股纱综,并以踩镊提综,有梭引纬。

流程

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备料

采回棉桃后,先去壳得到籽棉,再用轧花车去籽。

弹花

用竹弓把皮棉弹得蓬松,这是纺棉纱的关键。

卷筵

即搓棉条用一块长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木板或一片竹蔑笆,一根直径约1厘米,长30厘米的竹棍或木棍,在板上铺一层30厘米见方、厚约0.5厘米的棉花,滚动小棍、棉层交卷成一卷棉条,抽出木棍就卷成一根搓条。

纺线

用单锭纺车纺线,并用导线绳轮有规则的整理好纱线。还要在纱线上刷米浆,使纱光滑平直。同时把纬线入梭。

整经

对经纱进行理纱排线,使奇、偶数股纱分成交叉的两组,把奇偶股纱分别穿入不同的两页综,并把经纱穿入定幅箱。

上机

把卷经轴和卷布轴等准备就绪,经纱上机,开始织锦。织机用染好的色线为经纬线。经线穿过机棕,两端分别系于卷纱辊和卷布辊,纬线贯于梭,梭数与纬线色数相同即纬有几种色便有几支梭,然后左右来回穿梭织出各种纹样。

染色

即把通过纺染工艺的白布染成蓝底留有白色图案的花布。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傣锦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的面貌,在许多其他民族农耕社会相关的手工艺都消亡的时候,傣锦就显得特别珍罕。

傣族织锦与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傣族织锦既含蓄又明朗,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手法独特,在中国织锦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传承现状

由于扶持、保护不力,傣族织锦技艺正面临灭绝之境。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傣族织锦,对于弘扬傣族的优秀文化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

传承人物

叶娟,女,1959年出生。2009年5月26日,叶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代表项目:傣族织锦技艺。

玉儿甩,女。2018年5月8日,玉儿甩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代表项目:傣族织锦技艺。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27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的傣族手工织锦技艺培训班在勐龙镇曼沙湾村小组开班,举办此次“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和保护性生产培训班就是要对这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傣族织锦技艺。

2014年8月6日,由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宗局主办、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西双版纳傣族手工织锦技艺培训班,在嘎洒镇曼乱点村民小组傣族手工织锦技艺传习所举办,培训学员80余人,培训班着重从手工织锦技艺、植物染色等进行讲授和交流学习。该项目是西双版纳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手工织锦传承、保护与开发精品项目工程,通过深入保护、挖掘、提升和研发生产傣族手工织锦,改良织锦线材和提升织锦技术,带动近100名农村中老年妇女从事傣族手工织锦生产,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传承和保护西双版纳傣民族文化[1]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傣族织锦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傣族织锦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6年12月10日至11日,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昆明举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展亮相孔子学院大会,傣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在现场对傣族织锦技艺进行了活态展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