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
儒艮,憨态可掬的“水下大熊猫”,“南海有鲛人,身为鱼形,出没海上,能纺会织,哭时落泪”这是南朝时中国古人在《述异记》中对儒艮的记载。
由于捕食者与人类的共同捕食猎杀。 儒艮已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1],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目录
外形特征
儒艮最大体型可以长到3.3米,成年平均体型约2.7米,3吨左右的重量可以很好地保证自身的浮力。身体呈纺锤形,后半身相对扁平,皮肤光滑,有稀疏的短毛。头部较小,略呈圆形。嘴吻弯向腹面,其前端扁平,称为吻盘,上唇略呈马蹄形。两个阀门状鼻孔靠在一起,位于吻端背侧,方便在潜水时露出水面呼吸。耳朵很小,鳍肢也不长,约为成年体长的15%。尾巴水平,略呈三角形。胸部每侧有一个乳房,乳头位于鳍肢后方的腋下。幼体呈淡奶油色。许多年老个体的皮肤有大面积无色素区域。并留有很多疤痕。
生活习性
儒艮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但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却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如果水温低于15℃,很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罹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间断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沿岸水域[2]。
儒艮通常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但也会组成6头左右的小群体,甚至数百头以上。生性害羞[3],只要稍稍惊吓,就会立即逃避。儒艮也像鲸鱼一样用肺呼吸,平日里需要不间断的浮上水面呼吸新鲜空气。
儒艮虽然和鲸鱼、海豹等同为海洋哺乳动物,但有研究表明,儒艮和亚洲象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儒艮和亚洲象的老祖宗在大约2500万年前下海,并保持了其食草的习性。儒艮经常会寻找海岸边1到5米海床处的海生植物,觅食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当然,作为一个重大3吨的儒艮,肯定是非常能耐饿。我们人类三天不吃饭就会饿的受不了,连饿一个星期怕不是要前胸贴后背了。但儒艮却不需要,即便是幼年儒艮还可以挨饿一个月以上,成年体据说最多有200多天的抗饿记录。
儒艮不仅每天就像没睡醒一样,行动速度也并不怎么样,每小时2海里的行动速度已经算非常活跃了,在逃跑时也不过5海里,正常来说每天会游动25公里左右的距离。一般每隔几分钟儒艮就需要浮上水面换气,但有时会潜水达8分钟以上。上浮时仅将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潜时会像海豚一般整个身体垂直旋转一圈。
相关传说
儒艮长期生活在海沟之中,以海沟上淹没在海水下的海草为食[4],每隔半个小时左右都要出水换气,通常像人类一样怀抱小儒艮喂奶。有人传说,儒艮出海时头上偶尔会披海草,所以被人们描绘为“头披长发的美女”。
月色溶溶,海雾氤氲,波光粼粼。儒艮妈妈抱着宝宝缓缓浮出水面,朦朦胧胧中还真像一位丰盈的女子,如梦如幻。于是就有了“美人鱼”的称谓[5]。
视频
儒艮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美人鱼”儒艮已是濒危度最高物种 ,搜狐网,2019-12-12
- ↑ 【濒危--哺乳类】儒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 ↑ [寰宇视野]大太平洋 第五集 害羞的海洋动物——儒艮 ,央视网视频
- ↑ 美人鱼儒艮在海底进食海草,网友:吸盘式进食,考虑过海草感受?,搜狐网,2019-04-02
- ↑ 海上的“美人鱼”—儒艮,生物谷,200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