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徐世隆傳

元史·徐世隆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徐世隆,字威卿,陳州西華人。弱冠,登金正大四年進士第,闢為縣令。遵父屬,遂辭官,益篤於學。

歲壬辰,父歿。癸巳,嚴實招致東平幕府,俾掌書記。世隆勸實收養寒素,一時名士多歸之。壬子,世祖時方圖征雲南,以問世隆,對曰:「孟子有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夫君人者,不嗜殺人,天下可定,況蕞爾之西南夷乎!」世祖曰:「誠如卿言,吾事濟矣。」

中統元年,擢燕京等路宣撫使,時中書省檄諸路養禁衛之羸馬,數以萬計,芻秣與其什器,前期戒備。世隆曰:「國馬牧於北方,往年無飼於南者。上新臨天下,京畿根本地,煩擾之事,必不為之。馬將不來。」遂弗為備,馬果不至。清滄鹽課,前政虧不及額,世隆綜核之,得增羨若干,賜銀三十鋌。二年,移治順天,歲飢,世隆發廩貸之,全活甚眾。三年,宣撫司罷,世隆還東平,後除世隆太常卿,兼提舉本路學校事。

至元元年,遷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諮訪而後行,詔命典冊多出其手。世隆奏:「陛下帝中國,當行中國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廟。」因以圖上,乞敕有司以時興建。從之,逾年而廟成。遂迎祖宗神御,奉安太室,而大饗禮成。帝悅,賞賜優渥。俄兼戶部侍郎,承詔議立三省,遂定內外官制上之。七年,遷吏部尚書,世隆以銓選無可守之法,為撰《選曹八議》。

九年,為東昌路總管,專務以德率下,不事鞭箠,吏不忍欺民亦化服,期年而政成,郡人頌之。十四年,起為山東提刑按察使。時有妖言獄,所司逮捕凡數百人,世隆剖析詿誤者十八九,悉縱遣之。十五年,移淮東,會征日本,世隆上疏諫止,語頗剴切,當路者不即以聞。已而帝意悟,其事亦寢。 十七年,召為翰林學士,又召為集賢學士,皆以疾辭。二十二年卒,時年八十。(選自《元史•列傳第四十七》,有刪改)

譯文

徐世隆,字威卿,陳州西華人。二十歲中金正大四年(1227)進士,朝廷任命他做縣令。後來遵循父親的囑託,世隆便辭官而更加努力學習。

壬辰年,父親去世。第二年,嚴實招他到東平幕府,讓他做掌書記。世隆勸嚴實收養貧困書生,因而一時間許多名士都投奔而來。壬子年,世祖當時正打算征討雲南,向世隆詢問相關的事。世隆說:「孟子說過『不是好殺人的君王能統一天下。』統治人民的人,不嗜好殺人能統一天下,何況小小西南蠻夷呢!」 世祖說:「果真像您所說,我的事情就成功了。」

中統元年(1260),徐世隆被提升為燕京等路宣撫使。這時中書省發公文令各路飼養禁衛軍瘦弱的馬,多達數萬匹,草料和其它器物應當先期準備好。世隆說:「軍馬以前都是在北方放牧,沒有在南方飼養的。皇上剛剛即位,京城附近作為國家的根本之地,這種煩擾百姓的事,皇上肯定不會做。馬將不會送到這裡來的。」於是沒有準備,馬果然沒被送來。清滄地區的鹽稅,前任宣撫使總是虧空達不到定額,世隆綜合查驗,得以增加了若干盈餘,朝廷賜他白銀三十鋌。二年,調職順天府,年成不好,鬧饑荒,世隆打開糧倉賑濟百姓(或借糧給百姓),保全救活了很多人。三年,宣撫司被廢除,世隆回到東平。其後世祖任命他為太常卿兼提舉東平路學校事。

至元元年(1264),調任世隆為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都先徵求他的意見後再施行,皇帝詔令和宮中典冊大多出自世隆之手。世隆上奏:「陛下您在中原做皇帝,就應當按照中原的禮儀辦事。最高的禮儀,首先是祭祀,而祭祀一定要有祖廟。」趁機把圖紙呈上,請求下令有關機構在適當的時候興建。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過了一年祖廟就建成了。於是迎接祖宗的牌位,安放在祖廟的正室奉祀,祭祀的大饗禮就完成了。皇上高興,對他的賞賜很豐厚。不久世隆又兼任戶部侍郎,受皇帝之命商量設立三省,於是他確定朝廷內外的官制並呈獻給皇上。至元七年,升為吏部尚書,因為選任官吏沒有可依據的章程,所以他為此撰寫了《選曹八議》。

至元九年(1272),任東昌路總管,注重以德行做屬下的表率,對部下不用鞭打等刑罰,官吏們不忍心欺騙他,百姓也受到感化,心悅誠服,僅僅一年政績卓著,當地的百姓都稱頌他。至元十四年,他被任命為山東提刑按察使。當時有一樁傳播妖言的案件,主管官員共逮捕了數百人,世隆加以甄別,誤捕者十之八九,便把他們都放了回去。十五年轉任淮東提刑按察使,恰逢世祖準備征討日本,世隆上疏勸諫阻止,說的話很切中事理,當權者沒有及時把它報告給皇帝。不久皇帝心裡明白了,這件事也就被擱置下來了。

十七年世隆被召為翰林學士,又被召為集賢學士,他都稱病不就任。至元二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