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楊樞傳
元史·楊樞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樞字子明。父天安,字全甫,秉直仲子也。歲癸酉,從秉直降。太師木華黎以其兄天倪為萬戶,而質天安軍中。己卯,從略地關右,生擒鄜州驍將張資祿號張鐵槍者。乙酉,武仙殺天倪於真定,天安率眾來會天澤,並力攻仙,敗走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帥府事,撫治真定。庚寅,宋聚兵邢之西山,聲言為仙援,遣其徒趙和行間城中,誣倅副李甲、劉清嘗輸款為內應。守將械兩人送府,大帥趣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詐,請自鞫之,果得其情,遂斬和以徇。壬辰,從伐金乙卯卒。
樞年二十餘,以勛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績。甲寅,初籍新軍,天澤以長兄二子各有官位,而仲兄之子未仕,乃奏樞為征行萬戶,配以新軍,戍唐、鄧。乙卯,敗宋舟師於漢水之鴛鴦灘,賜金虎符。戊午,憲宗伐宋,入自蜀,從天澤詣行在,朝帝於大散關。帝勞之曰:「卿久鎮東方,茲復遠來,勤亦至矣。」樞對以壯言,遂命為前鋒。宋立劍州,僑治於苦竹崖,前阻絕澗,深數百尺,恃險而不備,帝使樞偵之。樞率健卒數十,縋而下,得其所以致師處以聞,帝趣樞急取之,宋人懼,乃降。翼日,大宴,帝顧皇后,命飲樞酒,且諭新附渠帥曰:」我國家自開創以來,未有皇后賜臣下酒者,特以樞父子世篤忠貞,故寵以殊禮。有能盡瘁事國者,禮亦如之。」
己未,從天澤擊敗宋將呂文德於嘉陵江。世祖即位,改賜金虎符。中統二年,從天澤扈駕北征。三年,李璮叛據濟南,復從天澤往討之。樞一軍獨當其險,夾澗而城,又命作葦炬數百置城上。逮三鼓,賊果至,飛炬擲之,弓弩齊發,賊眾大潰,璮就擒。至元六年,高麗人金通精據珍島以叛,討之,歲余不下。七年,進樞昭勇大將軍、鳳州經略使。樞至,與戰,大破之,其地悉平。十二年,復以萬戶從丞相伯顏伐宋,宋平,署安吉州安撫使。十四年,移疾還。二十四年,卒。 (節選自《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四》,有刪改)
譯文
楊樞字子明。父名叫天安,字全甫,是秉直的第二個兒子。癸酉年,跟從秉直投降。太師木華黎讓他的兄長天倪擔任萬戶,質押於天安的軍隊中。己卯年,跟從(木華黎)占領關右,生擒鄜州猛將號稱張鐵槍的張資祿。乙酉年,武仙在真定殺死天倪,天安率部下與天澤會軍,合力攻打武仙,擊敗對方,使之逃走。因功被授予行北京元帥府事一職,擔任真定主官。庚寅年,南宋聚兵於邢地的西山,揚言支援武仙,派遣間諜趙和潛入城中,誣陷副將李甲、劉清嘗暗中投降成為內應。守將把這兩個人戴上刑具送到府衙,大帥命令處死這二人。史天安猜測其中有詐,請求親自審問,果然得到了實情,於是把趙和斬首示眾。壬辰年,天安跟從伐金,乙卯年去世。
史樞二十多歲時,憑藉功臣之子的身份任中山府知府,治績不錯。甲寅年,初入新軍,天澤因為長兄二子各有官位,然而次兄之子沒有官位,就上奏讓史樞擔任征行萬戶,入新軍,戍守於唐、鄧。乙卯年,於漢水的鴛鴦灘擊敗宋朝水師,被賜予金虎符。戊午年,憲宗討伐宋朝,從蜀地進入,史樞跟着天澤去天子所在之地,於大散關拜見皇帝。皇帝安慰他說:「你久鎮東方,從遠地而來,很勤勉啊。」史樞用壯言應答,於是被任命為前鋒。宋朝在苦竹崖修建劍州和僑治,前有深澗阻隔,深數百尺,倚仗地勢險要而不加防備,皇帝派史樞去偵察。史樞帶着幾十名強健的士卒,順着繩子下去(用繩子拴着人下去),找到了那可以用來把部隊送過去的地方,報告給了皇帝,皇帝催促史樞迅速去攻占,宋人害怕,於是投降了。第二天,大擺宴席,皇帝召來皇后,命她賜給史樞酒,並且告訴剛剛歸順的渠帥說:「我國自從開創以來,未曾有過皇后賜酒給臣下之事,只是因為史樞父子世代極其忠貞,因此我用這種特別的禮遇表示寵愛。凡能鞠躬盡瘁事奉國家的,也以此禮待之。」
己未年,楊樞跟從天澤於嘉陵江擊敗宋將呂文德。世祖即位後,改賜他金虎符。中統二年,楊樞跟從天澤隨侍帝王的車駕北征。世祖三年,李璮叛亂占據濟南,楊樞又跟從天澤去討伐。楊樞一軍獨守險要之地,緊挨着深澗築城,又命製造數百葦炬置於城上。等到三鼓時分,敵人果然到了,楊樞的部下用飛炬扔過去,弓弩齊發,敵軍大敗,李璮被擒。至元六年,高麗人金通精戰據珍島叛亂,朝廷討伐他,一年多也攻不下。七年,朝廷進封楊樞為昭勇大將軍、鳳州經略使。楊樞到達後,與(金通精)戰,大破之,叛亂之地全部平定。十二年,又以萬戶的身份跟從丞相伯顏伐宋,宋平定後,任安吉州安撫使。十四年,因病還朝。二十四年,掛了。(譯者/尹瑞文)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