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王磐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王磐,字文炳,廣平永年人,世業農,歲得麥萬石,鄉人號萬石王家。父禧,金末入財佐軍興,補進義副尉。國兵破永年,將屠其城,禧復罄家貲以助軍費,眾賴以免。金人遷汴,乃舉家南渡河,居汝之魯山。磐年方冠,從麻九疇學於郾城,客居貧甚,日作糜一器,畫為朝暮食。自是大肆力於經史百氏,文辭宏放,浩無涯涘。及河南被兵,磐避難,轉入淮、襄間。宋荊湖制置司素知其名,闢為議事官。丙申,襄陽兵變,乃北歸,至洛西,會楊惟中被旨招集儒士,得磐,深禮遇之,遂寓河內。

中統元年,即拜益都等路宣撫副使,居頃之,以疾免。李璮素重磐,以禮延致之,磐亦樂青州風土,乃買田渳河之上,題其居曰鹿庵,有終焉之意。及璮謀不軌,磐覺之,脫身至濟南,得驛馬馳去,入京師,因侍臣以聞。世祖即日召見,嘉其誠節,撫勞甚厚。璮據濟南,大軍討之,帝命磐參議行省事。璮平,遂挈妻子至東平。召拜翰林直學士,同修國史。

出為真定、順德等路宣慰使。郡有西域大賈,稱貸取息,有不時償者,輒置獄於家,拘系榜掠。其人且恃勢干官府,直來坐聽事,指麾自若。磐大怒,叱左右捽下,箠之數十。幾死,郡人稱快。未幾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萬人以為不足欲牒鄰道助之。磐曰:「四萬人多矣,何煩他郡!」使者怒,責磐狀,期三日盡捕蝗,磐不為動,親率役夫走田間,設方法督捕之,三日而蝗盡滅,使者驚以為神。

曲阜孔子廟,歷代給民百戶,以供灑掃,復其家,至是,尚書省以括戶之故,盡收為民,磐言:「林廟戶百家,歲賦鈔不過六百貫,僅比一六品官終年俸耳。聖朝疆宇萬里,財賦歲億萬計,豈愛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且於府庫所益無多,其損國體甚大。」時論韙之。 磐以年老,累乞骸骨。丞相和禮霍孫為言,詔允其請,進資德大夫,致仕,仍給半俸終身。年至九十二,卒之夕,有大星隕正寢之東。 (節選自(元史•王磐傳》)

譯文

王磐,字文炳,廣平永年人,世代務農,每年收麥萬石,鄉人稱「萬石王家」。父王禧,金末出錢幫助軍隊,因而授官為進義副尉。蒙古軍破永年,要屠殺全城百姓,禧將拿出全部家財來捐助蒙古軍作為軍費,使永年百姓免遭大難。金人遷都汴梁,禧全家南渡黃河,定居於汝州魯山。磐年方二十歲,在郾城拜麻九疇為師。因是流落異鄉,非常貧困,每天做粥一缽為一日飲食。自此以後大力研究經史百家學說,其文辭宏偉豪放,浩蕩大氣。蒙古軍進入河南,磐為避難而轉入淮襄之間。宋荊湖制置司素聞其名,推薦為議事官。太宗八年(1236),襄陽兵變,王磐又北歸至洛陽西,恰逢楊惟中奉旨招攬儒士,遇磐,以厚禮對待,於是王磐寓居於河內。

中統元年(1260),拜磐為益都等路宣撫副使,不久因病免職。李璮素來敬重王磐,聘請他去,磐也愛好青州風土民情,買田於弭河之上,其廬舍題名曰「鹿庵」,有終老於此的打算。等到李璮陰謀不軌,磐發覺後,抽身(獨自)跑到濟南,得到驛站馬匹飛奔到京師,通過侍臣來報告給皇上。世祖聞知立即召見,嘉獎其忠誠不貳。李璮占據濟南,朝廷派大軍征討,世祖命磐參議行省事。磐在平定李璮之後,攜妻子至東平。朝廷召入朝拜為翰林直學士、同修國史。

出任真定、順德等路宣慰使時,郡內有西域大商,放債取息,有不能按時償還者,私設公堂,拘禁拷打。該商人恃勢冒犯官府,竟在議事廳擅坐,舉止自若。磐聞知大怒,令左右將他拿下,施以杖刑,又把他從城上摔到城下,幾乎死去,郡人稱快。真定發生蝗災,朝廷遣使督促捕捉,動用民夫四萬人,還認為不夠,欲通知鄰道來幫助捕捉。磐認為四萬已多了,何必再煩擾他郡。使臣大怒,斥責王磐,限三日內捕盡蝗蟲。王磐不理他,親率役夫到田間去觀察,設法捕捉,三天內蝗蟲滅盡,使臣大驚,以為他很神奇。

曲阜孔子廟,歷代都撥賜民一百戶來灑掃,不服別的勞役。現在,尚書省通過清查戶口把孔廟的民戶收為一般平民。王磐上書道「:林廟戶百家每歲交納賦鈔不過六百貫,僅相當於一個六品官一年的俸祿而已。聖朝疆土萬里,財賦每年億萬計,豈在乎這一六品官的俸祿而不侍奉孔子。而且,收此六百貫,對於府庫所增不多,而對國體損傷甚大。」時論都認為王磐的話有理。

王磐因為年紀老邁,多次請求告老還鄉。丞相和禮霍孫替他求情,下詔同意他的請求,進升為資德大夫,退休後,仍然供給一半的俸祿到去世。活到九十二,去世當晚,有一顆明亮的流星從他臥寢的東面隕落。[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