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董文炳傳
元史·董文炳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董文炳字彥明,自幼警敏善記通,儼如成人。世祖在潛藩,癸丑秋,受命憲宗征南詔。文炳率義士四十六人騎馬從行,人馬道死殆盡。及至吐番止兩人能從兩人者挾文炳徒行躑躅道路取死馬肉續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厲期必至軍 會使者過,遇文炳,還言其狀。時文炳弟文忠先從世祖軍,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廄五馬載糗糧迎文炳。
既至,世祖壯其忠,閔其勞,賜賚甚厚。己未秋,世祖伐宋,至淮西台山寨,命文炳往取之。文炳馳至寨下,諭以禍福,不應,文炳脫胄呼曰:「吾所以不極兵威者,欲活汝眾也,不速下,今屠寨矣。」守者懼,遂降。九月,師次陽羅堡。宋兵築堡於岸,陳船江中,軍容甚盛。
文炳請於世祖曰:「長江天險,宋以為國,勢必死守,不奪其氣不可,臣請嘗之。」即與敢死士數十百人當其前,鋒既交,文炳麾眾趨岸搏之,宋師大敗。七年,改山東路統軍副使,治沂州。沂與宋接境,鎮兵仰內郡餉運。有詔和糴本部,文炳命收州縣所移文,眾諫以違詔,文炳曰:「但止之。」
乃遣使入奏,曰:「敵人接壤,知吾虛實,一不可;邊民供頓甚勞,重苦此役,二不可;困吾民以懼來者,三不可。」帝大悟,罷之。十五年八月天壽節,禮成賜宴,帝命文炳上坐,每尚食,上食輒餐賜文炳。是夜,文炳疾復作,敕賜御醫日來診視。九月十三日,疾篤,召文忠等曰:「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為國死邊,今至此,命也。願董氏世有男能騎馬者,勉力報國,則吾死瞑目矣。」言畢,就枕卒。帝聞,悼痛良久,命文忠護喪葬藁城,令所過有司以禮弔祭,贈金紫光祿大夫,諡忠獻。 (選自《元史•董文炳傳》,有刪減)
譯文
董文炳字彥明,從小天性敏慧,善記誦,年幼就如同成人。世祖還在他的藩王封地時,癸丑年秋天,世祖奉命征南詔。文炳率義士四十六人騎馬隨行,人馬在途中幾乎死盡,到吐蕃時,隨他而來的只剩下兩人。這兩人扶着文炳徒步前進,十分艱難,取死馬肉接續食物,每天走不到二三十里,但其志更堅,決心按時趕上部隊。
有使臣路過,遇見文炳,回去向世祖報告了文炳艱苦跋涉的情形。當時文炳之弟文忠早先隨從世祖在軍中,世祖立即命他帶領五匹馬載着糧食去迎接文炳。文炳到了軍中,世祖獎勵其忠毅,念其窮苦,厚加賞賜。己未年秋天,世祖伐宋,至淮西台山寨,命文炳奪取它。
文炳馳至寨下,對守寨軍講明禍福,守軍不理,文炳脫掉甲冑高聲喊道:「我之所以不揮兵進攻,是想讓你們存活下來,若不馬上降,就屠殺乾淨。」守軍懼怕,開寨投降。九月,大軍進駐陽羅堡。宋軍築堡於江岸,列船於江中,顯示出軍勢很盛的樣子。文炳請示世祖:「長江是天然的險要地勢,宋把它作為保衛國家(的屏障),看樣子一定會死守,不削除他們的士氣不行,請您允許我去攻打它。」就率敢死隊數十百人為先鋒,兩軍交戰後,文炳揮眾登岸戰鬥,宋軍大敗。七年,改任文炳為山東路統軍副使,首府設於沂州。沂州與宋接界,其鎮守軍隊給養靠內郡供應。朝廷命就地購糧,文炳命收回發給州縣的購糧文書。
大家認為這是違背聖旨,文炳說:「你只管停下來。」立即派人入奏皇上:「敵人與我接壤,這樣做會讓敵人知我虛實,此一不可;邊民供應軍需已很勞苦,若再向他們徵購,是增加其負擔,此二不可;把我區的百姓弄得貧困不堪,別處的百姓就不敢來了,此三不可。」世祖頓悟,停止向該地區征糧。十五年八月皇帝壽誕之日,行朝賀禮之後,皇帝賜宴,命文炳上座,每次飲用御膳,世祖吃飯時往往停下來賞賜文炳。這天夜裡,文炳病復發,皇上令御醫診視。九月十三日,病情加重,召其弟文忠等說:「我因先人為國而死,恨我自己不能為國家死於邊疆,今天病成這個樣子,真是命該如此呀。」說完,伏在枕頭上死去。帝聞知哀痛良久,命文忠護喪歸葬藁城,令所過地方官吏都要弔祭,贈金紫光祿大夫,諡號忠獻。[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