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闊里吉思傳

元史·闊里吉思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闊里吉思,性勇毅,習武事,尤篤於儒術,築萬卷堂於私第,日與諸儒討論經史,性理、陰陽、術數,靡不該貫。尚忽答的迷失公主,繼尚愛牙失里公主。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騎千餘,晝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時方暑,將戰,北風大起,左右請待之,闊里吉思曰:「當署得風,天贊我也。」策馬赴戰,騎士隨之,大殺其眾,也不干以數騎遁去。闊里吉思身中三矢,斷其發。凱還,詔賜黃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

成宗即位,封高唐王。西北不安,請於帝,願往平之,再三請,帝乃許。及行,且誓曰:「若不平定西北,吾馬首不南。」大德元年夏,遇敵於伯牙思之地,眾謂當俟大軍畢至,與戰未晚,闊里吉思曰:「大丈夫報國,而待人耶!」即整眾鼓躁以進,大敗之,擒其將卒百數以獻。詔賜世祖所服貂襲、寶鞍,及繒錦七百、介冑、戈戟、弓矢等物。 二年秋,諸王將帥共議防邊,咸曰:「敵往歲不冬出,且可休兵於境。」闊里吉思曰:「不然,今秋候騎來者甚少,所謂鷙鳥將擊,必匿其形,備不可緩也。」眾不以為然,闊里吉思獨嚴兵以待之。

是冬,敵兵果大至三戰三克闊里吉思乘勝逐北深入險地後騎不繼馬躓陷敵遂為所執敵誘使降,惟正言不屈,又欲以女妻之,闊里吉思毅然田:「我帝婿也,非帝後面命,而再娶可乎!」敵不敢逼。帝嘗遣其家臣阿昔思特使敵境,見於人眾中,闊里吉思一見輒問兩宮安否,次問嗣子何如,言未畢,左右即引其去。明日,遣使者還,不復再見,競不屈死焉。 (節選自《元史•闊里吉思傳》)

譯文

闊里吉思,性格勇猛剛毅,學習軍事。尤其專心學習儒家學說。在自己的住宅內建造萬卷堂,每天與文人學士討論經書史籍,性命氣理、陰陽、術教,沒有不精通的。他娶了忽答的迷失公主,又續娶愛牙失里公主。宗王也不干叛變.闊里吉思率領一千多精銳騎兵,日夜兼程,十天就追上了他們。當時正是暑熱天氣,將要交戰時,北風大起.手下的人請求等風過之後再戰.闊里吉思說:「正值暑熱天氣,颳起大風.這是上天在幫助我。」於是策馬投入戰鬥.騎兵們跟隨在後.重創敵軍,也不干帶着幾個騎兵逃跑了。闊里吉思身中三箭,.頭髮也被砍斷了。勝利歸來,詔令賜給他黃金三斤、白銀一千五百斤。

成宗即皇帝位,封闊里吉思為高唐王。西北地區不安定,他向皇帝請求,願意前去平定,經過再三請求,皇帝才允許。將要出發時,他發誓說:「如果不平定西北,我的坐騎馬首不會向南。」大德元年夏天,在伯牙思一帶遇到敵人,大家都說應該等到大軍都到齊了,再與敵人交戰也不晚。闊里吉思說:「大丈夫報效國家,怎能等待別人呢!」立即整埋隊伍擊鼓進軍,大敗了敵人,擒獲敵人將領士兵一百多人,進獻給皇上。皇帝詔令賞賜給他世祖穿過的貂襲,用過的寶鞍,以及絲綢錦緞七百匹、鎧甲、戈戟、弓蓊等物。

大德二年秋天,諸王和將帥們共同商議防禦邊疆的事務,都說:「敵人往年冬天不出來,暫時可以在邊境上修整士兵。」闊里吉思說:「不對.今年秋天巡邏偵察的騎兵來得很少,這就是所說的猛禽將要出去,一定會藏匿它的形影,防備不能放鬆。」大家以為然,只闊里吉思嚴陣以待,這年冬天,敵兵果然大批到達。闊里吉思和他們交戰.三戰三捷.闊里吉思乘勝追去.深入危險地段,後援騎兵不能及時趕到,他的戰馬摔倒而陷入敵陣.於是被敵人捕去。敵人引誘他投降.他嚴正表示絕不屈服。敵人又想把-個姑娘嫁給他。

闊里吉思堅定地說:「我是皇帝的女婿,沒有皇帝皇后當面下命令,怎麼可以再娶呢!」敵人不敢再逼迫他。皇帝曾派遣他的家臣阿昔思特地出使到敵人境內,在眾人之中見到了他,闊里吉思一見到他就問自己兒子情況如何,話還沒有說完,周圍的人就把他帶走了。第二天,敵人把使者送回去,就沒有再見到他,闊里吉思最後不屈而死。[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