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天王
此條目可能需要進行清理,以符合求真百科的品質標準。 (2019年12月29日) |
后土皇地祗 免費編輯 添加義項名 B 添加義項 ? 所屬類別 : 稱謂 后土皇地只的"只"讀音為 qí ,本義為:地神。與另一字"衤氏"(讀音 zhǐ 簡體字"只")產生通用。"衤氏(zhǐ)"在唐、宋以後多寫作"只"並被簡化。"只(qí )"亦被簡化為"只"。於是便產生使用沒被簡化的"祗(zhī )"代替只使用的例子。
目錄 1簡介 2后土聖母廟 摺疊編輯本段簡介 后土皇地祗 后土皇地祗 該
zhǐ
詞
qí zhǐ
條是"后土皇地只(正確的是"只 (qí) " 而不是"祗 (zhī )")。"的錯別詞。本來不存在這個詞,是因為有人以錯用錯,就像我們的豆腐、雞蛋,總有人寫成豆付、雞旦。
存在原因:
道教神靈,居四御之末位。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俗稱"后土娘娘"。"后土"之稱始於春秋,其身份、來歷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說法。漢代列入皇朝祀典,為歷代帝王所沿襲。宋徽宗封后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宋史·本紀》卷二二)宋代時,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南宋呂元素《道門定製》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於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為天父地母焉。"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抵"稱:"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
地母即女媧(也稱女媧氏、女媧娘娘),全稱"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后土",俗稱"后土娘娘"。她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
是中國農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對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萬物的生靈,在人們心目中倍覺親切和崇高,被視為"萬物之母,大地母親"。千百年來,民眾為了生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目的,建廟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賜福滅災,給眾生帶來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為歷代民眾極為虔誠的宗教信仰之盛舉。
道教對於后土皇地只(女媧娘娘、地母)的描述
道教經典中,斗姆元君是天皇大帝之母,也是后土皇地只之母。
"斗姆",又作"斗母元君"或"中天梵氣斗母元君"。是現今宇宙開始時,宇宙中最宏大華貴祖母之氣的精神。是現今宇宙時空與星辰靈性之祖母。"斗"在中華文明里,劃分天域時分為三桓五斗眾星。"姆"指祖母。道經雲,斗姆"為眾星之母"。《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經曰:"斗母登於寶座之上,怡養神直,修煉精魄,衝然撮炁,炁入玄玄。運合靈風,紫虛蔚勃,果證玄靈,妙道放無極微妙光明,洞徹華池。化生金蓮九苞,經入間七周夜,其華池中光明愈熾愈盛,其時一上騰九華無中,化成九所大寶樓閣。寶樓閣中,混凝九直,梵炁自然成章文。前有無罡光敷,應現九道體,一曰天皇,二日紫微,三曰貪狼,四曰巨門,五曰祿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貞,八曰武曲,九曰破軍。"
斗姆元君應現九道體,化生九子,其二長子是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掌握符圖紀綱元化,為眾星之主領。是說見於道經《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中。
另宋張君房《雲笈七羲》卷二十四稱:"璇璣星君,字處行,勾陳六星主之,常陳天之虎責也。"並列勾陳上宮目天皇大帝名目,列為四御之一。
勾陳大帝的職能為: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
勾陳天皇大帝,在中華文明的流傳中,應現為伏羲天皇。
相傳遠古之時,四方土地到處一片混沌荒昧的景象,時間茫茫地流逝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先民們慢慢地知道了日出日落,月圓月缺的變化,寒暑氣候的變更,星辰散布排列的方向和位置。(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寒來暑往,)
自然在提供給人生存條件的同時,也在磨練人的意志,給予人重重壓力。人只有不斷克服這些壓力,才能生存繁衍和繼續發展。因此,在遠古太初,認識自然,改造環境便成為人生存的第一要義,並成為終生使命。
改造環境的手段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在勞動過程中,人們創造了文化,並以文化觀指導自己去認識和改造自然。
在此期間,人們住在黑暗的洞穴里。以石器、、木棒、獸骨為狩獵工具,以獸皮或樹葉為衣。吃一些野果生瓜、魚蝦河蚌、連毛帶血的生肉,有時連這些髒腥生冷的食物也沒有,飢一頓,飽一頓地度日。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鬥爭的同時,人們的智力很大地開發了。為了更好的生存,人們逐漸組織成氏族公社。道教稱為延康世紀。
在中華大地上的眾多的氏族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氏族首領,他(她)們開創和推進了華夏文明。
此時中華大地上的先人智力開發,人們用木棒石塊對付野獸,常常奔波一天毫無所獲。狩獵的不穩定,
影響到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面對營養不足的艱難局面,在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蛇圖騰氏族──華胥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氏族首領"伏羲氏"。他道體即是大道中勾陳大帝,輔玉皇大帝執南北二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為實現元始天尊的意志,流傳大道智慧,應現為"伏羲天皇"。
伏羲天皇教人們用繩索結網,用網來捕獵野獸魚蝦。使狩獵更快了,範圍更大,所得也更多了。 《易經》繫辭下傳:"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可是到了冬天,野獸很少出來活動,大魚沉於江底。人們的生活又艱苦了。伏羲天皇又教先民們在獵物多時把飛禽走獸餵養起來,馴服成家禽牧畜。大規模
的餵養從而開創了原始畜牧業。
太初之時,先人們頭腦發育尚不完善,活在主觀世界裡,甚至不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事物分別出來。肉食增進知識與感觀欲望,人們有所自覺,自覺到人是獨立於天地的,人們進入認識自然界的精神世界。面對五彩繽紛的自然,變化莫測的人事,顯隱多端的心情,起先是茫無頭緒,難以把握。慢慢地,人們試着用歸納的辦法來整理,把相似和相近的歸為類,序為數。這"類 "和"數",一經一緯,便成了初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爻
伏羲氏在祖國各地傳播畜牧業的經歷中,為教化先民觀看到自然萬物運育成長,相輔相成。思想天地造化,萬物成形的道理。作成太極八卦圖,以演釋天地變化由來的過程,無極就是虛空,太極就是地
球,地球在圍繞太陽周轉時也在自轉,旋轉運動產生了萬有引力和離心力,天火地水相融形成混沌,剛柔相摩,鼓之與雷霆,奮之以風雨,混沌大氣清濁浮降形成天地。陰陽凝聚震盪形成水體,水體在地表的壓力使地殼皺褶,大山川澤定型。卦爻空間是天地經緯地勢。先天八卦以天南地北,東升日,西江源,東南澤地,西北高原,東北地摺多震,西南熱帶雨林表現中華地形圖。演化天干地枝顯現在地球觀看到的星宿排列和變化的位置,設甲子周期碼譯時間空間跨度。以分類四方的時間落差。並教授先祖們用這天地最深奧的物象符號,重疊來記載生活上發生的事情。並推算氣候的變化。人民在伏羲天皇的教導下,感識從似乎雜亂無章的萬事萬物,經過分析梳理,已發現二(對立),領略三(和諧),進而知道它們的屬性是一(一體)。由道生成。這也是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先天八卦形成後,道教稱為太極大紀。
因為伏羲天皇為民演釋了自然的奧秘,開啟了人民的智慧,為民排憂解難,促進新生,上古華夏各族人民擁護他為各族的皇,(道教中常有帝、皇的稱謂,與封建和儒教解釋不同。帝是締造建立政權政府管理之義。皇是文明輝煌開端之義。)後世稱他為太昊羲皇。伏羲天皇定都河南淮陽,(中華民族早期血脈來自於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到秦漢之際形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血脈。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位時,在女媧皇的幫助下,制定了婚嫁之禮。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伏羲天皇又教化古中華大地各氏族以龍為圖騰,從此華夏大地後裔皆稱龍的傳人。
龍---天地所有有靈生靈的維護者,源於大道,與宇宙同存,長壽不死。神通廣大。能夠乘雲,游霧,能夠鳴雷,吐冰,出火。可大可小,可上可下,可隱可現。能夠透金石,鎮邪妖,幾乎無所不能。先人們順着龍的脈出於歷史的煙波,乘着龍的脈在大地上開創人文。(天道之用,莫神於龍。)
伏羲天皇歸天后,龍的傳人,由炎帝一世(神農氏)在黃河流域開創了農業。農業耕作使部分人民走向黃河、長江流域周圍土地肥沃的地區。而先期應化在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的女媧皇,為實現元始天尊的意志,傳播智慧,跋涉至河北省涉縣,形成以女媧氏為主的鳳凰文明部落群。
鳳凰的形象是: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虎背、燕頷、雞喙 、五色備舉。善于飛翔,"晨起丹穴,夕萃軒丘,日未移晷,周章九陵"秉性高潔,善良,是眾鳥之王,又是吉祥之神。
相傳女媧氏是大地慈氣衍化而來,是大地的母親。她勤勞勇敢,智慧而慈祥。在開荒的艱難困苦中,女媧氏憐憫子孫的窮苦枯澀,創作了笙簧歡歌,使人民在寬容慈祥中得到安祥,活通心智,舒解苦悶。制定了不出五代不可婚配的法律,使人民優生優育,病變減少。
古時冰河世紀將至,年歲驟長,舊曆法對於農業生產不能順應天候,不再合時宜,顛倒和延誤種植往往勞而無獲,女媧氏重新推算天體運行,制訂了新曆法,以彌補氣候變化規律對農業的影響。從此糧食種植遍布大江南北,兩河上下。糧食不斷增產增收,成為主食。
又相傳當時開皇世紀兩極跳躍,新的天地形成,大地震盪,大氣旋流導致洪水泛濫成災。,《淮南子覽·覽冥訓》是這樣記載的:"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鷹攫老弱。"女媧皇於是煉化天地星石,體成鳳凰磐涅,填補了天空。而後,其精神成為大道虛空地母,世間人民尊奉她為女媧娘娘,女媧皇。道教尊奉為后土皇地只。給眾生帶來吉祥康泰,為世人帶來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幸福美滿。
中國歷史進入青銅時代,人民過着刀耕火種,捕魚獵獸的生活,智力很大地開發了。(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金生麗水,玉出崑岡,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閏余成歲,律呂調陽)這些神聖偉大的部族在後世開枝散葉,形成分流,遍布全國各地。
大約在10萬年前,浙西山區建德一帶已有人類活動。稱為越人。到了約七千年前,在與鳳凰聖族的融合里,越人一部分遷移到了太湖和紹興地區,形成後來的吳越,一部分遷移到了湖北洪湖一帶,與神農氏後裔融合成後來的荊楚,一部分到了江西鄱陽湖一帶,形成後來的苗黎族團。另一部分則泛舟飄流過海,到了琉球列島,南海諸島。因此,鳳凰聖族是以後逐漸遍布亞洲東南的"百越"文化的源頭。
摺疊編輯本段后土聖母廟 摺疊綜述 后土聖母廟位於山西石樓縣城西40公里的前山鄉張家河村西南2.5公里的殿山半山樑上。殿山寺坐北朝
zhī
南,占地面積237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寺內建築由中軸線呈對稱分布,依次為正殿、戲台、山門和戲台一座;兩旁分別有,東西配殿、廂房及十一孔窯洞。山寺古建築群除了兩側的廂房部分塌損外、其它建築保存完好,雖然其規模不大,但其布局整齊唯美,殿宇造型奇特,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明代古寺廟建築群。
摺疊正殿 殿山寺正殿也稱懸空無梁殿。它是採用磚石券成,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殿外設有木結構的迴廊,結構雅致,別出心裁。正殿內塑像共三組,十三尊。中間是后土聖母坐像,東側是九天聖母坐像,西側是使令聖母坐像,分別高1.16、1.1、1.2米。聖母兩側各有兩尊高0.82米的侍女站像。正殿的東、西兩側有豆生娘娘、催生娘娩的坐像,均高0.96米,以及兩名女官的站像,均高1.3米。正殿用傳統的四根蟋龍柱將三位娘娘間隔開;後牆壁除了用牡丹、芙蓉等花葉填充格扇背景之外,還使用了大量"懸塑"藝術手法,用於表現人間多福、多子、天上仙樂祥雲等繁褥的生活細節。
摺疊后土聖 正殿后土聖母的髮式採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間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髮式。九天聖母、使令聖母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與后土聖母一致。三位聖母均用垂花耳墜,面部豐腴,額中央飾有金色額黃,與娥眉、紅唇相得益彰。服飾方面,三位聖母均為外着披肩,穿交領大衫,胸背有補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環帶,足穿雲頭鞋。整個塑像極具程式化,唯有兩側的聖母頭略向中間偏斜,這給傳統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潑的氣息。
在正殿的北牆上雕塑也十分華麗,大至亭台樓閣,小至人物、花卉、珍禽、異獸無不精工細作,活靈活現。就是一個個格扇都一絲不苟。它以紛繁複雜、富麗堂皇的彩塑宮殿、雲山作為主像的背景,目的是更加突出主像在殿堂中的位置。
摺疊遺物 殿山寺除了彩塑藝術精湛之外,其元代遺物,如戲台、石燈等無不顯示着它昔日的輝煌。據不完全統計,我省現存元代以前戲台有15座,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殿山寺戲台是至今發現元代戲台中面積最小的一座,面寬5.25米,進深5.15米.面積27平方米。從戲台的結構來看,它的頂柱斗拱、梁架經古建專家認定是元代建築無疑。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斗拱形制為假昂,是研究中國戲劇史不可或缺的材料。
殿山寺始建年代沒有確實可靠的材料,唯寺內遺存的元代燈柱上有"元至正七年(347)……"字樣,筆者在寺內發現一個覆蓮柱礎,給我們斷定殿山寺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有力證據。覆蓮柱礎從隋唐開始盛行,宋金以後基本絕跡,"柱礎的形式與雕刻趨丁多樣化"。殿山寺的覆蓮柱礎從時代上排比,不會比宋更晚。
殿山寺的彩塑在人物造型、衣飾等多方面都透露着明代風格,它是明代藝術家的傑出作品。雖然在規模上不如隰縣小西天的大雄寶殿,但在藝術手法上無疑一脈相承,它是我們研究古代文明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