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縣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是雲南省玉溪市下轄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地處元江中上游,截至2019年6月,總面積2858平方千米,下轄3個街道、2個鎮、5個鄉。
元江地處低緯高原,屬溫帶季風氣候,其境內有它克崖畫、哈尼雲海梯田等旅遊景點,曾獲得「國家園林縣城」榮譽稱號。[1]
目錄
歷史沿革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元江縣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蜀漢、西晉時名羅盤甸,屬興古郡地。
隋、唐時名步頭,屬黎州地。
宋大理時名因遠部、羅必甸,屬威遠瞼治地。
元至元元年(1264年)名羅盤部,屬元江路治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元江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設元江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設元江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設元江直隸州。
民國2年(1913年)改設元江縣,屬普洱道。
1949年8月成立元江縣臨時人民政府,屬蒙自專區。
1954年7月改屬玉溪專區。
1979年1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1980年11月22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2011年下轄:3街道2鎮5鄉:澧江街道、紅河街道、甘莊街道、因遠鎮、曼來鎮、羊街鄉、那諾鄉、窪垤鄉、咪哩鄉、龍潭鄉。
2020年,全縣共轄5個鄉、2個鎮、3個街道,81個村(居)委會,其中:57個村民委員會、2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65個村(居)民小組,其中:539個村民小組、226個居民小組,684個自然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地處元江中上游,介於北緯23°19′至23°55′,東經101°39′至102°22′之間。東與石屏縣接壤,南與紅河縣相連,西與墨江縣毗鄰,北緊靠新平縣。縣人民政府駐澧江鎮,距玉溪市所在地130公里,距省會昆明210公里。縣境南北長64.5公里,東西寬71.5公里。總面積2858平方公里。
地貌
最高點海拔(阿波列山)為2580米,最低點海拔(小河垤)為327米,相對高差達2253米。山區面積2766.5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6.8%,壩區面積91.46平方公里(元江壩、甘莊壩、因遠壩),占總面積的3.2%。
氣候
元江地處低緯高原,屬季風氣候,冬夏半年各受兩種不同的大氣環流影響,冬半年(即乾季11-4月)受北非及印度北部大陸乾暖氣流和北方南下的乾冷氣流影響,空氣乾燥溫暖,降水量少,蒸發快,晴天多,日照充足。夏半年(即雨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和太平洋東南暖濕氣流的影響,空氣濕度大,降水量多,多陰寡照,形成了冬暖夏熱,冬春乾旱風大,夏秋多雨濕潤,乾濕季明顯,雨熱同季的氣候。
縣境內各地年平均氣溫12℃-24℃,最冷月平均氣溫7℃-17℃,最熱月平均氣溫16℃-29℃,極端最低氣溫-0.1℃--7℃,極端最高氣溫28℃-42.5℃,大於等於10度年積溫4000-8700度。無霜期200-364天,年平均降水量770-2400mm,雨季平均於5月16日開始,10月22日終止。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跨五個氣候類型,即熱帶、亞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寒帶。形成了「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山頂穿棉衣,山腰穿袷衣,山腳穿單衣」獨特現象。
2020年元江縣平均氣溫25.1℃,全年極端最高氣溫41.6℃(5月8日),極端最低氣溫10.4℃(1月27日),年降雨量543.9毫米,年日照時數2428.1小時。
自然資源
截至2006年,海拔1300米以下的熱區達166萬畝,海拔1000米以下待開發熱區面積有20多萬畝。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植被覆蓋率62.9%,森林覆蓋率41.5%。
已查明的礦產有金、銀、銅、鈷、鎳、石膏、蛇紋石等,其中鎳礦蘊藏量約53.3萬金屬噸,位居全國第二。
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多種,農作物資源163種,經濟作物資源228種,林木資源2000多種,藥材資源58科87屬170多種,花卉品種資源61科224種。主要經濟作物有芒果、荔枝、香蕉、菠蘿、蘆薈、茉莉花等。
人口
2020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67900戶,戶籍總人口211701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74137人,占總人口的82.3%。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108956人,女性人口102745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6.05(以女性為100)。[3]
經濟概述
綜述
20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42585萬元,按2015年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下同)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3028萬元,增長5.9%,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36035萬元,下降3.9%,下拉GDP1.3個百分點。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172280萬元,下降10.1%,建築業增加值163933萬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593522萬元,增長3.8%,拉動GDP增長1.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分別為25.2%、27.0%、47.8%。
2020年,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601286萬元,可比價增長0.1%;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4%,比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20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52255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其中:農業產值442323萬元,增長5.7%;林業產值12583萬元,增長4.4%;牧業產值56929萬元,增長8.5%;漁業產值2952萬元,增長5.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769萬元,增長3.8%。
2020年,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86048畝,複種指數144%。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83745畝,占總播種面積的58.4%,比重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經濟作物面積202303畝,占總播種面積的41.6%,比重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
2020年,全年蘆薈鮮葉產量29800噸,下降0.23%;實現農業產值1788萬元,下降0.23%;實現工業產值18901.9萬元,下降37.5%。茉莉花鮮花交易量達4438.16噸,減少28.4%,實現產值10340萬元,下降42.7 %;種植花卉10101畝,實現花卉產值33493萬元,增長76.9%。青棗產量50326.7噸,實現產值31418萬元;香蕉產量31571.1噸,實現產值12040萬元。
2020年,全縣完成營造林面積4.21萬畝,義務植樹61.03萬株;森林覆蓋率66.67%;林木綠化率66.63%,其中: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23783.42公頃。
2020年,全縣共有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77個。全年出欄肥豬50頭以上的規模戶77戶,其中:500頭以上的17戶,1000頭以上的11戶。飼養肉牛20頭以上的規模戶152戶,其中:100頭以上的3戶。飼養羊50隻以上的規模戶91戶,其中:年出欄50隻以上的規模戶16戶,年出欄100隻以上的5戶。年出欄肉雞1000隻以上的規模戶27戶,其中:1萬隻以上的20戶;5萬隻以上的2戶。年出欄水禽500隻以上的13戶。
2020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13861畝(含稻田養殖面積),其中:池壩塘2264畝,水庫1397畝,稻田10200畝。全年水產品產量1950噸,增長3%。
2020年,全縣年末鄉村勞動力134068人。全年完成農田建設2.71萬畝,年末實有常用耕地面積337716.5畝,其中:田84204畝,地259417.5畝(含水澆地4673.25畝)。
2020年,全年有效灌溉面積160800畝,水利化程度達47.61%。全縣年末實有水庫48座,其中: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44座,水庫總庫容10928.8萬立方米;小壩塘170座,總庫容291.283萬立方米。全年完成供水量7590.2萬立方米,其中:農業供水5246.2萬立方米;工業供水1409萬立方米;城鎮生活供水502萬立方米;農村生活供水388萬立方米。
2020年,化肥施用量45683.86噸,比上年減少1398噸,下降3%;農藥使用量524.01噸,比上年減少37噸,下降6.5%;農膜使用量574.82噸,比上年增加5噸,增長0.8%。
2020年,全縣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54萬千瓦,其中:拖拉機1013台1.07萬千瓦。
第二產業
2020年,全縣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475137萬元,下降16.5%。增加值172280萬元,下降10.1%,負拉動GDP2.1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獨立核算)共23家,實現產值 338874萬元,下降22.9 %;增加值下降17.5%。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5.5%。
2020年,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63933萬元,可比價增長6.2%,現價增長5.6%,對GDP貢獻率為47.2%,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有15戶,其中:3級資質14戶,2級資質1戶。實現資質以上建築企業總產值239591.8萬元,增長10.2%;實現合同額249388萬元,增長6.6%;實現新增合同額201328萬元,下降7.5%;期末從業人員5934人,增長18.3%。
第三產業
2020年,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16.6%,較上年同期回落22.4個百分點,增速低於全市水平15.1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投資下降12.2%;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33.8%。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74.7%;第二產業投資下降15.2%;第三產業投資下降0.3%。一、二、三產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分別為6.2%、7.0%、86.8%。
2020年,從施工項目看,全年在庫施工項目150個,比上年減少19個,同比減少11.2%。其中:投資項目142個,房地產項目8個。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2020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8313萬元,下降2.9%。批發業銷售額261907萬元、增長1.0%;零售業銷售額406384萬元、增長3.6%;住宿業營業額9378萬元、下降7.4%;餐飲業營業額57219萬元,下降9.4%。
2020年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53項,有實際到位資金的項目45項,實際利用縣外國內資金同比增長27.13%,其中:省外國內資金同比增長22.5%。
2020年,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899萬美元,其中:出口3899萬美元。
財稅和金融
2020年,全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4888萬元,增長4%,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557萬元,下降14.6%。地方財政支出244562萬元,增長14.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8099萬元,下降3.5%。
2020年,各項稅費收入83328萬元,下降5.4%,其中:稅收收入38185萬元,下降6.4%。
2020年,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1284548萬元,增長4.5%,其中:存款餘額684389萬元,增長4.2%;貸款餘額600159萬元,增長4.7%。存貸比87.7%。[4]
社會事業
交通郵電
2020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3949萬元,可比價增長7.1%。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3097.992公里;公路客、貨運總周轉量119112.8萬噸公里,增長15.3%。
2020年全縣擁有機動車94692輛,其中:大型汽車802輛,小型汽車22717輛,摩托車70967輛,農用運輸車(三輪汽車、低速貨車)3輛,掛車129輛,教練車、教練摩托車74輛。全縣共有汽車駕駛員44974人,摩托車駕駛員38869人。營運客車148輛,其中:班線客車83輛,包括(縣內班車42輛;縣際班車19輛;市際班車22輛);客運出租車31輛,城市公交車24輛;城市客運觀光電瓶車40輛。
2020年全縣郵政行業業務收入2183.09萬元,快遞企業業務收入1457.11萬元。固定電話用戶5452戶,移動電話用戶17.03萬戶,互聯網用戶18.33萬戶。國內外函件1.7121萬件,訂銷報紙累計116.1326萬份,訂銷雜誌累計5.3726萬份。
人事
2020年,全縣在人事部門登記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458人(其中非公企業75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0人(全部事業單位),副高級職稱1007人(其中非公企業23人),中級職稱1432人(其中非公企業100人),初級職稱1772人(其中非公企業595人),在崗未評定職稱的專業人員237人(其中非公企業36人)。
科技教育
2020年有效發明專利15件,申請專利105件,專利授權25件,科技項目獲得省市主管部門立項支持,爭取項目資金58.48萬元,其中:省級11.78萬元、市級46.7萬元。
2020年,全縣共有普通中小學校73所(不含幼兒園)。高中畢業報考人數1104人,參加高考923人全部上線,上線率100%;錄取人數988人,其中:本科233人,專科755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達標率98%,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4%,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85.18%,學前3年兒童入園率83.47%,小學毛入學率106.17%,小學輟學率0%,初中毛入學率106.88%,初中輟學率0%。
2020年全縣共投入「三免一補」資金3143.49萬元,15868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享受營養改善計劃補助,7388名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生活補助,農村中小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文衛體育
2020年,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0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個,省級項目3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市級項目26個,縣級項目47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8處,縣級1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9人,市級25人,縣級130人。全年縣群眾文化工作隊下鄉共演出56場次,觀眾達4.25萬餘人次。縣文化館共組織各類文藝活動8場次,觀眾達9萬餘人次;縣圖書館共開展各類讀書活動6場次,讀者達661餘人次;全縣10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共組織各類文藝活動60場次,觀眾達3.82萬餘人次。2020年1-12月,全縣7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共放映故事片681場,科教片244場,廣告片965場,全年觀看人數達37392人次。
2020年,縣圖書館藏書4.04萬冊、報紙4種。縣檔案館館藏檔案合計100375卷。
2020年末全縣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100%,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100%。本地節目覆蓋率達76%,縣電視台全年共播出新聞1155條,在市級電視台播出676條,在省級電視台播出201條,在中央電視台播出14條,拍攝製作電視專題片7部,《唱響元江》第二輯MV13首,播出專欄節目523期。
2020年末全縣實有住宿設施169家,其中:星級旅遊飯店1家。共有床位6661張,其中:星級旅遊飯店床位163張。實有鄉村旅遊星級接待單位16家,其中:四星級2家,三星級12家,二星級2家。共有旅行社1家,旅行社網點3家。全年接待海外旅遊者282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264.78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23.79億元。
2020年末,全縣已婚育齡婦女人數達44642人,年內施行計劃生育手術826例,累計落實各種節育措施人數35929人,「三術率」達68.78%,比上年下降1.83個百分點。全縣計劃生育率達89.12%,比上年上升2.7個百分點。
2020年末,全縣實有衛生機構(含私立)119個,職工177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33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9人。全年門診診療病人138.1萬人次,入院人數3.48萬人,病床使用率69.88%;傳染病發病率154.12/10萬。
2020年,全縣共舉辦各類運動會9次,參賽運動員5424人次,向上級輸送各類體育人才34人。全縣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總人口數的39%。我縣戶籍運動員全年共獲獎牌93枚,其中:市級比賽金牌43枚、銀牌25枚、銅牌25枚。
城市建設
2020年末,縣城建成區面積4.06平方公里;縣城建成區道路長度40.23公里,道路面積9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 172.6312公頃,覆蓋率42.52%,公園綠地面積39.9公頃。
環境保護
2020年,全縣不斷強化污染減排、環境綜合整治和環境執法工作。全年現場監察210家次,共出動監察執法人員630人次,共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7件,其中:要求整改並處罰款17件,罰款134.06萬元,結案6件,下達環境違法行為限期改正決定書19家,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14家。共受理各類信訪案件30件,處理率100%,辦結率100%。
安全生產
2020年,全縣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傷亡事故18起、死亡12人,其中:建築施工行業事故5起,死亡5人;農、林、牧、漁行業領域事故1起,死亡1人;河砂洗選行業領域事故1起,死亡2人;道路運輸行業事故11起,死亡4人。
扶貧開發
2020年投入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802.33 萬元,其中: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 2862萬元,省級資金 93萬元,市級資金 165.81萬元,縣級配套資金681.52 萬元。從實施項目看:實施產業項目 12個。市級貧困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48個,其中:實施貧困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項目31個,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17個;發放扶貧小額信貸6262.59萬元,受益建檔立卡人口1351戶。選派駐村工作隊37支111名。截止2020年末,全縣實有建檔立卡6069戶 24262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我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已轉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結合的發展階段。
2020年投入6.6萬元,為11戶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設施建設;投入資金3萬元,為8名殘疾人裝配8例假肢;投入31.7萬元,對30名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投入資金168萬元,為200名聽力障礙殘疾人免費驗配助聽器;投入0.39萬元,為13名貧困視力殘疾人免費驗配助視器具。
2020年末,全縣共有重點優撫對象1248人(含出國參戰民兵民工142人),全年發放撫恤定期生活補助金828.19萬元(含出國參戰民兵民工定期生活補助29.09萬元);義務兵家庭共110戶,全年發放義務兵家庭優待金119.68 萬元。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550戶663人,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401.5萬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3393戶6348人,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236.99萬元;全縣共有「特困供養」對象364人,其中:集中供養的74人。共有運營公辦敬老院9家,核定床位244張,實有床位348張,工作人員21人。
社會保障
2020年,全縣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員18038人,其中:企業參保12437人,機關事業單位參保5691人。實際徵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16346.46萬元,全年支付養老保險金32611.53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3533人,參保率98.5%,實際收繳養老保險基金1320.88萬元,政府補貼3919.44萬元,實際支付養老金3577.46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0282人,其中:在職人員13305人,退休人員6977人,全年實際收繳基本醫療保險金9246萬元(含生育保險495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7508萬元(含生育待遇支付404萬元)。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182733人,居民保費收入4728萬元,全年享受待遇94萬人次,基金支出7945萬元。工傷保險參保企業職工12584人,其中:農民工9360人,全年收繳保險基金344.01萬元,支付342.1萬元。失業保險參保職工9664人,全年實際收繳失業保險費557.3萬元;失業保險基金支出621.97萬元,其中:失業保險金支出155.85萬元、醫療保險繳費補助44.34萬元、職業技能提升補貼618.54萬元、穩崗補貼170.67萬元、失業保險臨時價格補貼18.31萬元。
2020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658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785人,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678人,開發公益性崗位47個,城鎮登記失業率3.41%。
人民生活
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20元,增長3.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8元,增長7.3%。[5]
旅遊景點
1985年發現的它克崖畫經專家考證,成畫年代為距今三千年前後原始社會晚期,畫面描繪了古代人類的圖騰崇拜以及生產、生活情景,是少見的藝術珍品和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的寶貴資料。崖畫位於青龍廠鎮它克村東北的紮營峰南麓。崖畫長19.5米,高3米,繪各種圖象92個,畫用赭紅色畫成。崖畫之上200米,有一個水平溶洞,當地人稱「陰賓洞」。洞內高大寬敞,幽深,洞口向陽,避風,乾燥,適宜穴居,推斷為崖畫人居住過。崖畫畫面反映的是人類對太陽、星星、天體、自然的崇拜和對人類始祖——母親的崇拜和性崇拜。
1987年12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雲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元江彩色膏林
元江彩色膏林距縣城8公里,位於官倉附近的石膏箐,有公路直通景區。元江彩色膏林因發育於含石膏膏鹽岩系,呈密集的峰林而得名,互層狀的含石膏頁頁泥岩,經雨水沿垂直裂隙淋蝕形成峰叢,加之原岩物質組分的差異性,構成灰綠、灰紫、灰紅、黃褐色等色調的彩色圖案。柱體多下粗上尖,且稍帶渾圓,高約40-50米,峰叢在平緩斜坡上高百餘米。
哈尼雲海梯田
那諾哈尼雲海梯田位於那諾鄉政府駐地的東面和南面坡度平緩的山樑上,距縣城66公里。梯田鱗次櫛比,循坡面布置連片。
民族文化
金芒果節
元江金芒果節自2004年開始,每年一屆,具體節日時間由縣政府根據當年芒果成熟的時間擬定後向社會公布,一般在公曆每年的6月上旬或中旬。
玉溪市哈尼族的傳統文化比較發達,禁忌習俗比較繁多,涉及生產生活多個領域,這些限制性規範和忌諱習慣具有眾多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哈尼族以多神崇拜和祖宗崇拜為主要內容,村內有山神廟,每年農曆二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舉行「祭龍」節活動。祭龍就在山神廟裡或林旁的「龍樹」下舉行,「山神廟」和「龍樹」是不准任何人去破壞、侵害的,否則會被全族人民或神靈懲罰。正月做「封山會」,一年一次,會期一天,主要是制定嚴禁亂砍濫伐、封山育林規約,違者罰油、罰款,罰鑲街心、修路等。嬰兒降生是大事,此時家中門頭掛上用竹筍剪成的人形標誌,以示消災避邪,忌諱外人入屋,只有同宗婦女和外祖母才能進入「月子房」。喪葬習俗中,有的地方在外死亡的人,抬回家時不得由大門進家,要由後山牆撬開個洞將屍體抬入家內,洗身入棺,然後發喪安葬;有些地方,孕婦、嬰兒、在外暴死者不得抬到宗族公共「墳山」埋葬。
多塔人跟漢族同時過春節,但年節的內容與活動方式卻較多地保持着該民族固有的特色。
哈尼黃飯節
每年陽春三月的第一個屬羊日,是元江哈尼族歡慶「開秧日」的黃飯節。
這天,家家戶戶都備辦美味佳肴。用「染飯樹」汁水浸泡糯米,燕出噴香的黃色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報春的布穀鳥虔誠敬獻。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會聚在一個適中的山野草坪上,歡慶節日。男女青年藉此良機,相互嬉戲,唱山歌、吹樹葉,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
哈尼長街宴
按照哈尼族古老的曆法,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龍日為新年的第一天。新年當天,一個個哈尼族居住的村寨,都要在村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同樂,輪流喝酒,共慶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節日。
哈尼苦扎扎節
元江尼哈族傳統的"苦扎扎"開始於每年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歷時三至五天,是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康泰的隆重節日。
哈尼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語為「米索扎」、「年收扎勒特」。節日從十月的第一個辰龍日開始,至申猴日結束,歷時5至6天。年節頭天拂曉,在鑼鼓聲中,婦女們忙着舂糯米粑粑、和糰子面,男人殺豬宰雞,烹製美味佳肴。早上各家要在大門外天井裡宰殺一隻大紅公雞,就地煮熟,全家共食。這天村中廣場架起鞦韆,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盪一盪。
白族
三月街又稱「團圓會」、「天子會」,農曆三月十八日二十四日隆重舉行。
節日期間,舉行「耍獅子」、「耍龍燈」、「蚌殼燈」、「妝八仙」、「耍草龍」、「彈洞經」、「盪鞦韆」等活動,隆重盛大,即使散居在東南亞各國的白族僑民,哪怕星夜兼程,也要趕回參加盛典。白族火把節
因遠白族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形成了其獨具一格的民族風情、習俗。其中,「火把節」就是因遠白族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之一。據史料記載,南詔時,白族首領段氏率師到因遠「駐師牧馬」,今因遠壩的「營盤山」、「系馬樁」、「南嶽廟古柏」、「倒栽樹」等古蹟相傳即是當時白族官兵「駐師牧馬」遺址。又據民間傳說,段氏率師進入因遠村寨時,正值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夜晚,當地各族為段氏軍威所震懾,誠心歸順,男女老幼各點燃一束松明火把,家家戶戶門前亦豎起火光沖天的大火把,把大街小巷照得通明透亮,如同白晝一般,迎接段氏軍隊進村駐紮,白族人從此在因遠紮下了根,並世代繁衍生息。
火把節
每年到了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前幾天,白族小伙和姑娘相約,到離村很遠的深山老林里去挑選松樹,去皮後剖成長短均勻的白柴片,作節日火把用料。到了節日這天,家家戶戶在大門前插上高達丈余的火把,在火把上掛上連串的鞭炮,插上五彩繽紛的紙花和紅彤彤的金鳳子花,用來烘托節日氣氛。夜晚,除了點燃起各家門前固定的大火把之外,男女青少年各舉一束扎得十分結實而又相當漂亮的火把,通街達巷「斗火把架」,每次斗四五十個回合,以一方火把斗熄戳散告輸。
花腰傣婚俗
傣雅和傣仲俗稱花腰傣,這裡所講的就是花腰傣古老的婚俗禮儀。「串姑娘」,又稱「串寨」,這種風俗在中國很多少數民族中部普遍存在,只是叫法不同,形式各異,如苗族叫「串月亮」、「走寨」,瑤族叫「爬樓」,布依族叫「逛場」等,都是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花腰傣的「串姑娘」是男女青年在一些公開場合,如正月花街節、端陽花街節、春節、歌場,相互了解對方的寨子、名字、一般的家庭狀況,一旦看中了對方。小伙子便開始「串姑娘」的活動,女青年們則三五成群地到田地邊、竹林下、水溝旁等地方,低聲吟唱着 「罕木生騷」小調,盼望着心上的小伙子來串玩。
「罕木生騷」小調中的這句唱詞「卜少卜冒墨嶺根」,就是此時此景最好的寫照,意思是「小姑娘、小伙子互相傾訴着心裡話」。
「喝小酒」,男女青年經過「串寨」活動,自由戀愛,訂下百年之好以後,便各自告訴自己的父母親。便由男方的母親和一個已婚婦女擇日到女方家說親,帶去的禮物只有一個精美的篾飯盒,盒內盛有糯米飯、瘦肉等食品,女方父母若拒絕收下禮品。表示不同意這門婚事,若女方父母收下禮品,則表示同意這門婚事,並殺雞串鵝招待客人。數日後,男方母親又帶上一對銀手鐲、一隻雞、一隻鴨子,兩斤酒和禮金,到女方家訂親,並和女方父母交換酒杯,商訂結婚日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