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慈菇
光慈菇是一較常用的中藥,近年來多用於癌症、胃病等,其用量不斷加大,由於種種原因,致使這一自然野生藥材資源逐步匱乏,藥用瀕危的供求矛盾愈加突出,人為造成偽品混用情況,嚴重製約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妨礙了臨床用藥到位及確鑿性[1]。
目錄
概述
名稱:光慈菇類別:其他拼音:GUANGCIGU拉丁:BulbusTulipae別名:山慈姑、老鴉頭、棉花包、毛地梨藥用部位:鱗莖藥材性狀:乾燥的鱗莖,呈卵圓形或圓錐形,高約0.7~1.5cm,直徑約0.5~1cm。底部圓而凹陷,有根痕,上端急尖,一側有縱溝自基部伸向頂端。表面黃白色,光滑。質硬而脆,橫斷面黃白色,粉質。無香氣,味淡。栽培要點:產地:安徽、河南、江蘇、雲南、山西採收加工:春、秋、冬三季均可採收。挖取鱗莖,洗淨,除去鬚根及外皮,曬乾。地道沿革:性味歸經:寒;甘;歸肺、肝經;有小毒功能主治:散結,化瘀。治咽喉腫痛,瘰癧,癰疽,瘡腫,產後淤滯[2]。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來源
來源:老鴉瓣TulipaedulisBak。科屬:百合科鬱金香屬。形態描述:具鱗莖草本,鱗莖卵形,橫徑1.5~2.5厘米,外層鱗莖皮灰棕色,紙質,裡面生絨毛。葉1對,條形,長15~25厘米,寬3~13毫米;花葶單一或分叉成2,從一對葉中生出,高10~20厘米,有2枚對生或3枚輪生的苞片,苞片條形,長2~3厘米。花一朵,花被片6,矩圓狀披針形,長1.8~2.5厘米,白色,有紫脈紋,雄蕊6,花絲長6~8毫米,向下漸擴大,無毛,花葯長3.5~4毫米;子房長橢圓形,長6~7毫米,頂端漸狹成長約4毫米的花柱。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2厘米。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草地或路邊。分布於遼寧、陝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朝鮮,日本也有。
飲片
名稱:光慈菇飲片性狀:呈卵圓形或類圓錐形。表面類白色、黃白色或淺棕色,光滑,頂端尖,基部圓平而凹陷,一側有縱溝,自基部伸向頂端。質硬而脆,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炮製方法:除去雜質,洗淨,曬乾。炮製作用:使藥物潔淨,便於調劑和製劑。
視頻
光慈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山慈菇與光慈菇區別,雲南季,2018-12-25
- ↑ 光慈菇的功效與作用 吃這物竟有這效果 ,搜狐,2015-09-30